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南懷瑾:失傳的七支坐法

南懷瑾:失傳的七支坐法

時間:2019-06-30 08:44:5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七支坐法,釋迦牟尼說這個七支坐法在上一個劫數末劫的時代,也就是時代到瞭科學發達,文化衰落時,這個打坐方法失傳瞭。所以迦葉佛末法的時候,五百羅漢在山裡修道都不能成功。後來感動五百隻猴子,是迦葉佛時代的羅漢變成猴子,在山上打坐示范。這五百個修行的羅漢看到才學會打坐;等他們自己得道以後才曉得這不是猴子,是得道的羅漢,故意示范給他們看的,所以才學回來這個七支坐法。

第一支: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單盤不要蹺腿,那樣身體就偏瞭,要放平。如果換腳,也要放平。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兩個腿一定要交換,一定要盤好,對身體有那麼重要。

第二支:背脊骨要挺,不要故意去挺,是直如一串銅錢。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以前銅錢是一串一串,串起來筆挺,從尾椎骨到腰這裡,五至七節都要註意。尤其到兩個夾脊還陽穴這裡,練武功的人,這個還陽穴對到胃、心臟,都有關系,所以一定要坐好,這個姿勢不對,身體弄不好不要談修行瞭。你看現在這一些中年人,背脊這裡一駝,打坐就這麼勾起來,完全老化瞭。譬如我這樣一坐,我的眼睛平視不動,可以看到兩邊;頭平面地轉過來,可以看到後面一點,這一邊也一樣。把臉完全轉到背後去,我還沒有做到,如果再活幾年也許可以做到瞭。頸部這裡要這麼柔軟。

第三支:肩膀,重點肩膀平,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第四支:結手印瞭。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傢,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第五支:講到眼睛,最好是閉眼睛,古人所講的是半開半閉,但是我的書上堅持要采用閉眼睛,因為這個時代大傢用眼睛太多瞭,所以方法要變。

第六支:舌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上顎在哪裡?你們拿手指摸摸自己口腔裡上面有個凹,那個叫上顎。所以告訴你舌抵上顎,如果抵在上牙齦的後根,是不對的,還要進去一點,這個凹是穴道,針刺這個穴道沒有問題的,所以叫上顎。

第七支:頸椎頭部擺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禪與生命的認知》

南無阿彌陀佛!

(每天多念誦文殊菩薩心咒,增長甚深智慧,文殊菩薩心咒:嗡阿若巴紮納諦ongarabazhanadi)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