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內在的凈化,才能解決許多負面的問題
奉持十善業行,是讓我們離開痛苦與獲得解脫的良方。
如果我們希望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就應該即時奉行十善,要有所行動才能嘗到甜美的果實。
佛陀在《金剛經》中曾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許多佛弟子都能瑯瑯上口的偈頌,但真正能保持正觀的又有幾人呢?我們要經常地勉勵自己,將一切現象,都作如同幻影的理解,這樣才有解脫執著束縛的一天。
煩惱的解脫,才是真正的大無所畏、無所掛礙!
如果我們希求解脫,就要先確立正知正見。透過正確的知見,向內反省、真正地認識自己,然後再將我們所聽聞的正法,不斷地思惟、觀照、實踐。
這才是一條正確的解脫之道。
出傢是將自己融於團體,安心辦道,否則就失去瞭出傢的真義,這才是真正的灑脫與自在。
走向解脫,是每一個生命的共同目標,佛陀的一生,就是為瞭我們走完這一條解脫的道路,也為瞭我們,作瞭一次生命的示范。
究竟的安樂與喜悅,已經有人實際達成瞭,我們隻要領會古德先聖的引導,解脫的彼岸就已不遠瞭。
照亮宇宙的摩尼寶珠佛教,就是開發智慧、開發潛能的宗教。
學佛,就是要不斷在世間、出世間法上求進步。例如我們處理事情進步瞭、面對感情進步瞭、我們降伏煩惱進步瞭、聞思佛典進步瞭等等,以求不斷地突破自我、肯定自我、圓滿自我。
學佛修行,就是在洗滌自己的身心,讓自己成為一顆清淨、透明的摩尼(註3)寶珠,照亮宇宙。
因為,當我們光亮起來時,世界也將跟著一起閃耀起來。
若希望善待自己,就應該尋找我們最真實的本心,而不是一再地以自我為中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而走。
學佛修行,是為瞭追求莊嚴與清凈。來到慈悲的佛菩薩聖像前,要打開自己的心,向佛陀發露懺悔、真切地反省檢討。懺悔過後,心中的污點就被清除,內心也清凈化瞭。
清淨的心,就像一面潔淨的鏡子,包容萬物、相映萬物,容易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相互輝映。
念佛,就是喚起心中的佛陀,也就是喚起我們內心那份最真、最美的部分。
清凈的念佛人,應當視一切眾生都是圓滿的佛陀。更要以諸佛的凈土作為藍圖,以此建構我們身處的娑婆世界,實現人間凈土。現今的社會,越來越重視物質上的發展,人們的精神也就越來越空虛,因此衍生出許多負面的問題,例如自殺、憂鬱癥等等。
我們修行,透過佛法的薰陶,能夠豐富內在精神,得到內在的凈化。這種內在的凈化,將遠超過對物質的依賴,而使我們感到無比的自在與踏實。
每一個生命體,其心都具備光明與自覺,因此每一生命體,都有得到證悟的基本條件。
我們應該試著認識,本來具有的清凈光明。
我們可以躺在陽臺或海邊,讓自己享受溫和的陽光與廣闊的虛空,訓練自心漸漸地放大、放松,並且安住實相。
能將內在的貪、瞋、癡等煩惱都去除,就不必擔心外在的水、火等災難的侵襲,以及外在怨敵的傷害。
當內在的三毒清凈之後,我們自然能夠保持一顆清凈、善妙的心,成為一塊與外境惡事隔絕的「絕緣體」。
保持一顆清凈、明澈的心,才是我們生活中待人處世的態度。
當內心越是與煩惱糾纏不清時,也就越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隻會越加混濁與惡化。
當妄念生起時,我們隻須瞭知它的存在就好,不必對它施加壓力,隻管看住念頭的生滅,一切安住自然就好。
不要太愛自己,因為這樣隻會更增加我們的「虛妄我執」。
一顆完全凈化的心,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