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三章彈指圓成八萬門01
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
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舉凡生理、心理、環境、傢庭、社會、國傢、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關系,形成我們現在的報應。
這些因果都有‘屬對’,也就是有它的來由,我經常體會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說笑:‘這人那麼內向,當是前生給仇人殺瞭,今生再投胎,看到什麼都怕得那個樣子。’雖是笑話,但何嘗沒有前因?沒有後果?所以因、果之間,有相對配屬的關系。
我們現有的佛教經典是古人翻譯的,表達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變作現代的方式,依我個人的構想,現代的青年應該朝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學到各種的科學配合起來,整合為一個非常高深的心理行為的科學。當然,其中尤其要尋找出心理、生理、醫理及佛法修證之間的關系來。
現在言歸正傳。修行人要經常體會自己的行為,有時心裡頭一念動錯瞭,很快,事情馬上就會擺臉色給你看。隻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沒有在這方面自我觀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麼我會遭遇到這種事呢?’真要好好觀察自己,以後就絕不會罵人。清醒,就會發現自己真有過錯。‘相似具足’,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好像做瞭善行,不是徹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夠做到相似的善行,並且時時警覺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對的起心動念,馬上用佛法種種對治法門來修正。這樣修行不息,行為的善真正圓滿瞭,才能夠真正地明心見性。
慈悲與解脫華嚴
不是說你把一念空瞭,坐在那裡,然後飄飄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兩腳踩在虛空中。哈!悟瞭。’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須要先有那個境界。歸納起來,這三節說明瞭:小乘境界的那個求空是不對的。
事實上,這三節是連起來的。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絕行’,這一點境界證到瞭,即所謂初悟。這三節等於禪宗的三關;所講的‘亡言絕行’,見一點空,是初關;起方便之行,是重關;最後圓滿成佛,破末後牢關。所以禪宗講‘悟後起修’,也就是說,達到瞭‘亡言絕行’的境界,這個時候正好開始修行。
談到禪宗,馬祖有一個公案,現在順便給大傢講進。你們年輕人現在喜歡搞禪,‘饞’得很。有一天晚上,馬祖帶領瞭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齊賞月,馬祖指著月亮要他們說說看,西堂就講:‘正好供養。’百丈說:‘正好修行。’南泉卻拂袖而去,話都不講。
馬祖就笑瞭,講禪就歸到百丈,講修行歸到西堂,‘正好供養’的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脫。解脫是對,不是說他不對。各有所偏,不全。
(編案:《指月錄》原文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即馬祖)問:‘正恁麼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師曰:“經入藏,禪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懷海,南泉即是普願”)
再講第二個公案。有兩個徒弟都悟瞭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個死人,一位馬上口念‘阿彌陀佛,好慘!沒有人埋。’趕快挖地要把他埋瞭。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頭都不回。兩位師兄弟有不同的表現。人傢來問他們師父:‘您兩個徒弟都悟瞭,究竟哪個對呢?’‘都對!’‘怎麼都對?’師父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說的也是!那個骨頭埋與不埋都要爛的,差不多嘛!但是要註意!真正地學佛,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對的。解脫是解脫,有時候解脫是不對的,特別要註意!
所以,好像我經常在批駁‘禪’,因為‘禪’在這個時代產生瞭更大流弊,滿街是‘禪’,不得瞭!這個禪已經弄得莫名其妙,與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遠瞭,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陽明的王學,流行到瞭明朝末年,‘滿街賢人都如狗’。那個時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風氣受害很大。大傢學佛的人更要註意。甚至我感覺到,現在佛法越昌盛,這個行願就越糟糕。希望年輕同學特別註意。
這三節是連起來的,所以真正見到空以後,正好供養,正好起修狂不得呀!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現在因果可是電腦時代,小心呀!不要隨便錯喔!
有個朋友講得很有意思!他說:‘老師您這樣一講,對瞭。我們小時候覺得,要看因果要等兩三代,要孫子死瞭,才算受報。現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報瞭啊!’我說:‘那你還看到瞭,現在不但看到自己受報,而且時間更快,算不得個把月就報瞭,甚至過幾天就報瞭,電腦時代呀!’電腦的輸入(因)與輸出(果)之間跑起來快得很,千萬要註意!
這說明修行的三節,處處跟著因果走。不要以為成瞭佛,就脫開瞭因果,佛更註意因果,更重視因果。越是聖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觀行的重要
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
最後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瞭。
一念空,這是佛法的小乘法門,不是法界的圓滿。一念有也不然,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對。
我經常說:‘華嚴法界觀行幾乎失傳瞭。’這個觀行是‘一念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圓,一切具備。
下面要註意這幾個字。‘身心’,換句話說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體’,這個身心性相的根本,整個是法體的大用。所以你身體生病瞭,心也病瞭;身體病好的時候,心也不病瞭。而且,生理上隻要有一點不舒服,你那個心理的病早有瞭;反之亦然。身心兩個互為因果,是很快的。
‘施為運用,動寂皆平’,這是講功用、講修行。施為就是現在所講的作為,包括一切的行為、作為、應用、作用。
‘動寂皆平’,動也是道,靜也是道。動也是佛,靜也是佛。不垢不凈,幹凈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這就是華嚴境界。所以把華嚴的理搞通瞭,就在一念之間,都具足瞭。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道都是一樣,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任無作智’,最後悟道瞭,佛到哪裡去瞭?佛都再來一切的世間,普渡眾生,這叫無作智。作而不作,為而不為,現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這樣修持,現在就在華嚴境界。當然打坐可以練習,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過打坐是練習行之一。如果連盤腿都盤不起來,那更不用談到行瞭。所以佛法不是那麼呆板的,要曉得所謂‘善巧方便。’
我們往往拿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法門來確定佛法就是這樣,這都是自己主觀的看法。沒有到圓頓法門,都是偏見來看的。拿一個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講禪宗,不離唯識、不離華嚴,這是真正的禪。千萬不要像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一動就是狂禪。禪是講求行的,達摩祖師就特別吩咐,禪是從行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