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土法門:上輩往生者,不限於出傢之眾

凈土法門:上輩往生者,不限於出傢之眾

時間:2019-07-01 17:10:3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上」,上是講上面,上面這一段。「《起信論》」,這個《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彭際清居士造的,「以出傢為凈土正因」,這《起信論》上說的,「元曉師以出傢為顯發正因之方便」,兩種說法大同小異。黃念祖老居士說「後說較穩」,元曉師講的好像更妥當一點,講得更好,以出傢為顯發正因的方便。「若兼究《觀經》」,我們參考《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上「則上三品未言出傢,中品上生言修行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該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九品中唯此二品,確指出傢」。有這個文字,其他的七品裡面沒有提到出傢。所以黃念老說元曉師以出傢為顯發正因的方便,他說這句話說得很妥當。「但本經反之」,《無量壽經》跟《觀經》上講的,恰恰相反,為什麼?《觀經》九品,前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相當於《無量壽經》講的上輩,《無量壽經》上輩就講到出傢,《觀經》的上三品沒有講到出傢,中輩才講到出傢。中輩呢?我們本經,「中輩則謂不能行作沙門」,就是沒出傢瞭。所以《無量壽經》上講的,跟《觀經》講的不一樣。

底下這就是說明,「蓋以眾生機緣無量差異,因地修行萬別千殊」,這就是我們講千差萬別,「人人有異,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輩品,略顯位次」。這是一定要曉得,佛是籠統概括而言,沒有細說,略顯位次。「竊思」,這個竊是黃念老自己謙虛,就是我想「應病與藥,隨機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他有對象,《觀經》是以韋提希夫人為對象。講《無量壽經》那就不一樣,這個大會裡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有比丘尼五百人,跟《觀無量壽佛經》那個場合、因緣完全不相同,佛應機說法,聽眾根機不一樣,佛講的就不相同。像大夫治病一樣,他是什麼病得給他開什麼藥,「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我們就完全不能瞭解佛說法的意思。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凡夫習氣很重,要研究,要追根究柢,這個態度正不正確?不能說不正確,也不能說你完全正確。為什麼?過分的執著就變成障礙,大而化之反而容易開悟。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隻觀其大意,這是他讀書的方法。有人讀書的時候一定要追根到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問題很大。到一個階段自己以為搞清楚、搞明白,他就不能再往前進。如果再往前進,真的一切法其深無底。

任何一法,真正會學的、善學的是要得定、是要開智慧,這叫善學。堅固的執著障礙得定,分別也是障礙得定,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很容易入定。定中境界現前,好,因為那是現量境界,你親自看到,你親自接觸到,沒有一法不通達明瞭。古人求學重在開悟,今人求學重在廣學多聞,路子走得不一樣。古人有智慧,現在人有常識,有知識,有知識沒智慧,古人有智慧。智慧裡頭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智慧的心是清凈的,知識的心是浮動的、浮躁的,不一樣。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癥;知識解決問題後遺癥一大堆,很可怕。中國古時候做大事業的人,心清凈,智慧決斷,所以這事情做得好、做得恰當。現在沒有,所以這社會亂,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很好,結果做出來之後變樣子,這變質;智慧的處理永遠不會變,這是智慧跟知識的差別。所以我們學佛要學智慧,一定要得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規矩,守規矩,不要亂來,不要標新立異,遵守古人、佛菩薩的老辦法。這個老辦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得定開慧。

我們今天想一套新的方法,老方法不要瞭,新方法試驗,試驗一百次、一千次都出毛病。那我們就真正想到古人瞭不起,古人的方法傳千年、傳萬年,永遠不變,永遠不出毛病。你不遵守他的辦法你就會出毛病,為什麼?古人的方法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古人的方法是真實智慧。像我們這部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不得瞭,真實之際就是講的真如本性,這部經從真如本性裡頭流出,又回歸到真如本性,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這三種真實。你要仍不信,想標新立異,我另外想一個方法,你想不出來,沒有這個能力。想出來以為是好方法,做做、做做流弊就出來,問題都出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真搞清楚、搞明白,還是古人對,這不能不佩服。古老的方法,千年萬世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不出毛病。這些古聖先賢生天的生天,學佛的成佛瞭,他不在三惡道。

「竊計無量壽會上」,竊是念老謙虛,就是我計算計算無量壽法會上,「阿難當機,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傢大德,皆應上輩往生」。這一點都不錯,當年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聽講經的這些人,他們肯定都是上輩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且以本經乃凈土第一經」,這是古今大德共同肯定的,凈宗第一經,「所示乃正宗典范」,典型模范。「出傢修行得上輩生,乃合常情」,這是應該的,肯定他們是上輩往生。「佛故契此因緣,而說上輩生者,出傢棄欲,而作沙門」,所以佛有這句話。「至於《觀經》」,跟這就不一樣,「則大異於是」,跟《無量壽經》的緣完全不相同。聽眾,佛講《無量壽經》,聽眾你看看出傢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這個法會多殊勝、多莊嚴,這麼多出傢人在一起。

《觀經》的因緣就是韋提希夫人,她帶著她的宮女,是這麼一群人,在傢人。韋提希夫人遭難,兒子不孝發起政變,要把他父親政權推翻他做國王,他搞政變。所以這個國王是父親,韋提希是他母親,遭遇到傢庭這樣的變故,苦不堪言,是在這種狀況之下求釋迦牟尼佛救她。當時在佛左右的,隻有阿難跟目犍連,在佛的左右。「釋梵諸天,虛空雨花」,這些護法神在空中看到韋提希夫人請法,世尊為他們開示,歡喜散花供養。「會中唯阿難、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我們知道,阿難跟目犍連是大菩薩再來,目犍連久遠劫都成佛瞭,倒駕慈航,在釋迦度化眾生的會中示現做佛的弟子,表演的是神通第一,阿難表演多聞第一,所以他們示現,「餘無出傢之眾」。「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傢人」。這說得清楚,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無量壽法會跟《觀經》的法會情形完全不一樣,「故佛應其機緣,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傢」。沒出傢人,韋提希夫人跟她的一些侍女,帶著一些宮女,全都是在傢人,沒出傢人,所以就不說出傢。

「又《觀經》曰:韋提希與五百侍女」,這人數說出來,說《觀經》這個時候,聽眾就是韋提希夫人帶著五百宮女。「聞佛所說」,夫人跟這些宮女聽佛說法,「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就是見到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得見佛身」,見到阿彌陀佛現身,「及二菩薩」,二菩薩是觀音、勢至,「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逮就是得到,這很瞭不起,得到無生忍,這是說韋提希夫人得無生忍。通常得無生忍是七地菩薩,《仁王經》上說的,《仁王經》講五種忍,無生忍是高階菩薩所得到,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八地菩薩中品,九地菩薩上品,他們得無生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妙覺果位就是佛果,成佛瞭,真正成佛瞭,上品寂滅忍,清凈寂滅。所以無生忍是大菩薩,韋提希夫人證得。五百侍女跟著她一起,她們的善根福德緣分比不上韋提希夫人,這樣看起來,韋提希夫人也是再來人,不是凡夫。「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這就是說五百侍女見佛聞法,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悉記,記是為她們授記,完全為這五百侍女授記,「皆當往生」,告訴她們,你們將來個個都會往生。

「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就得到諸佛菩薩的現前三昧,這是一句籠統的話,為什麼?五百人各人根性不齊,所以得三昧不一樣,但是統統都得三昧,三昧淺深差別不等。這個時候無量諸天,諸天就是先前在散花的,在供養的,這些諸天他們看到這個狀況也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是菩提心,他們也發菩提心。「可見《觀經》會上,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世尊講《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會,這些有緣的聽眾,五百侍女都是大乘根器,為什麼?聽到大乘法她能信、能解,歡喜接受,發願往生,這是純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傢發心」,她們這群人裡頭沒出傢人,出傢人隻有釋迦牟尼佛跟兩位侍者阿難、目犍連,其餘的聽眾全是在傢的,在傢發心。「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諸人就不隻韋提希夫人一個人,統統都是上輩往生,上輩往生有三等,上品上生的,上品中生的,上品下生的,都是在這三品裡頭,上三品。

「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她聽瞭當時她就悟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先說這個忍字,忍字在此地當作肯定說,同意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無生。一切法無生,無生就無滅,一切法不生不滅,他能夠承認,能夠接受,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叫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惠能大師開悟是這個境界,在五祖會下得無生法忍。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這就是無生法忍,五祖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他就成為第六代祖師。所以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現前,這不是到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她就得到。跟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聞法,境界完全相同,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韋提希乃在傢婦女,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傢之眾」。這個意思就講通瞭,講清楚、講明白瞭。「復顯凈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凈宗妙就妙在此地,它跟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那個規格跟凈宗不相同,凈宗確實至極圓頓,至圓極頓,不可思議。

「又《報恩論》中曰:劉遺民三度見佛,衣覆手摩,自當上品,非出傢也。」這是東晉時代親近初祖慧遠大師,在中國,東晉慧遠大師最初在廬山建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這是中國凈土宗第一個道場,現在叫東林寺。劉遺民是念佛堂裡面的一員,在傢居士,這裡頭有出傢、有在傢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這裡念佛。他們很厲害,進入這個念佛堂就不想出來瞭,要在這裡往生。它外面有個小溪叫虎溪,虎溪為界線,人隻能在界線之內,不出界線,大傢都發這個心,死心塌地在這裡好好的念佛。那個時候隻有一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我們知道已經到中國來瞭,還沒有翻成中國文,是梵文,沒翻譯出來。所以廬山東林蓮社隻有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翻譯得最早,後漢時候就翻譯出來,安世高翻的,但這本子失傳,《藏經》目錄裡頭有,這本書沒有瞭。劉遺民在這個念佛堂念佛,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衣服,披的袈裟,用袈裟把他蓋住,蓋在劉遺民的身上,阿彌陀佛的手摩他的頂,感應不可思議。三度見佛,衣覆手摩,他往生當然是上品往生,不敢說上品上生,決定在上輩,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肯定他是上輩,「非出傢人也」,他在傢。

「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賢護等,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這就總說,凡是凈土宗這些歷代祖師,這些祖師是被大傢公認的。凈土宗沒有傳法,各宗都有傳法,一代傳一代,有法卷、證書傳下去,隻有凈土宗沒有。凈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這個老師往生瞭,後人公認他可以稱為一代祖師,所以都不是活的時候,死瞭之後,大傢推崇他他是第幾代祖師,所以凈宗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一代一代承傳,不是,民選的,都是往生之後下一代選舉,不是在當代。第二代,就唐朝時候,你看從東晉到唐朝這一段時間當中沒有第二個,大傢就不選瞭。唐朝又出現一個,善導,他的言行、他的教誨,所教、所傳的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或者是《觀經》完全相應,大傢就說是這一代祖師。你看每一宗祖師都傳瞭幾十代,都五、六十代,凈土宗才十三代,就十三個。最後這是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大傢公認他是凈宗第十三代祖師。這些祖師往生肯定是上輩。以及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這個經上前面講的,這十六個正士菩薩全是在傢的。這些「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我們能夠想像他們肯定都是上輩的。

這底下介紹,「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在慧遠大師之前往生。「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慧遠大師往生,劉遺民跟著佛來迎接,蓮社裡面先往生的人統統跟佛來瞭。這個記載絕對不是假的,絕對不是騙人的,你看遠公臨終的時候,方從定起,在入定,定中出定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這真的,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這見到佛像。

......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這就是七寶蓮池,它的水向上流、向下流;我們這個世間的水隻向下流,不會向上流。極樂世界的水向上下都流,流的時候有聲音,這聲音你細聽它們都在講經說法,講無常、苦、空、無我。「佛告遠曰」,阿彌陀佛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你看七天之前,佛來告訴他,七天之後佛就來接引。「又見社中先化者」,蓮社裡面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這是印度的一個出傢人,也參加這個蓮社,有「慧持、慧永」,這出傢人,「劉遺民」這在傢居士,「等」,後頭就沒有說瞭,「皆在側」,都在佛的身邊,跟佛一起來接引。「前揖曰」,蓮社這些先往生的人,看到慧遠大師,都來作揖,都來問訊,說「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公建蓮社召集大傢一起修行,發心早,怎麼這麼晚你才到極樂世界?他們都先去瞭,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逝後隨佛來迎遠公,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這真的不假,在傢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善導大師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西方世界三輩九品,完全是為六道凡夫而設的。六道凡夫總在遇緣不同,遇到大凡夫,就是上品上生,上輩往生;小凡夫,那就是中輩往生;惡凡夫,這是下輩往生,下輩往生的這些眾生都是造作罪業的。所以造作罪業不怕,也能往生凈土,造什麼罪業?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那墮阿鼻地獄。你要是遇到善緣,臨命終時遇到有人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聽瞭就相信,你就真幹,萬緣放下真幹,一心求生凈土,決定得生,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你看現在全世界將近七十億人,七十億人當中多少人能遇到佛法?我想能聽到佛,知道有佛,大概七分之一吧,應該有十億,七十億有十億,七分之一,這七分之一的人聞到,知道有佛法。真正接觸到佛法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十億人就變成一億人,真正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法,佛法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接觸到假的佛法,那就不起作用。遇到真的佛法,可能十個人當中一個吧,你慢慢遞減,一億人就變成一千萬人,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是一千萬人,要是遇到凈土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那就變成一百萬。這一百萬人當中,能夠遇到這部經,這個會集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恐怕十萬人都不到,你才曉得這個法門之可貴。

......

「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也是在傢居士。「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傢菩薩」,而且是在傢證得等覺菩薩,他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平等的,這十六個人「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凈土宗是肯定的以在傢為主。所以這些在傢菩薩是等覺菩薩,「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故未可但從出傢在傢之相,而生分別」。我們對於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出傢,出有四種,傢也有四種,這四種我們得搞清楚。傢的四種,第一種叫田宅之傢,就是我們今天講一般俗傢,你有田地,你有房屋,這是你的傢,這是世間人的傢。佛講的傢還有更重要的意思,第二種是什麼?六道是傢,輪回是傢,田宅之傢是小事,輪回之傢是大事。再提升,生死是傢、煩惱是傢,佛講瞭這四種。你能出煩惱的傢,能出生死的傢,能出六道的傢,你真出瞭。單單出你現在的這個田宅之傢,你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瞭生死,不能出三界,還在六道搞輪回沒出去。傢有這四種。凡夫隻懂得出田宅之傢,出不瞭六道;小乘人能出見思煩惱之傢,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生死還沒出。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他出瞭,變易生死他沒出,他還有。變易生死在十法界,那十法界是傢。必須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法界的傢出瞭,到實報土,變易生死沒有瞭,你才真叫出生死之傢。

出也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心沒出,身是出瞭,心裡還貪戀,把什麼?把道場當作是我的傢,出瞭你那個小傢,現在搞這個大傢,身出心沒出。第二種,心出身不出,就是傢居士,心出傢瞭,身還在傢。第三種,身心都出,那就是我們祖師大德們,釋迦如來給我們示現的身心都出。第四種是在傢人,身心都不出,這是指什麼?在傢學佛的,心也沒出,身也沒出,他修什麼?頂多修一點福報,不能往生;往生怎麼樣?心出身不出,決定往生。所以出有四種,傢有四種。這裡舉本經在序分裡面「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傢菩薩,做為本經的上首是表法,所以我們不可以「但從出傢在傢之相,而生分別」。就像章嘉大師早年給我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要在形式上去分別,要重實質。

「本經謂上輩生者,出傢棄欲」。我們曉得,這個出傢是心出傢,心出身不出,韋提希夫人是心出傢。「《觀經》上品不言出傢。韋提希夫人是在傢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上輩裡有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兩經並不相違。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傢也。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北方則以面粉為主食。米麥雖異,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用這個來比喻在傢、出傢。「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傢之在傢人亦能也」,這就是在傢居士可不可以提升到上品上生?可能。那個出傢人他要身心俱出,才能上品上生;在傢人是心出身不出,以心為主,真的心出傢,這是上品上生。「次如《觀經》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傢人,《無量壽經》則謂在傢人亦可也,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中上品、中中品,這兩品他講到持戒,持沙彌戒,持比丘戒,這是出傢人。所以三輩九品合起來看,每個品位裡面都有出傢人,都有在傢人。到底是出傢人多、在傢人多?那是要看心,完全在心出傢不在乎身。身出不出傢實在講沒有多大的關系,最重要是心出傢,身心都出是跟社會做一個榜樣,做一種表法,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一般人這個身、傢很不容易放下,你做個好樣子,讓他常常看到:你看他都放下瞭,我為什麼沒放下?用意在此地,不在別的。

......

《觀經》裡面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傢人,《無量壽經》在傢人,這是念老讓我們兩經合參。「是故應善體聖心」,這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跟我們講的,你要懂得它,懂得他的真正意思。「切莫死執文句」,不要執著,讀經不要執著文句,聽經不要執著言說。「舍傢棄欲,應著重於心出傢」,無論在傢、出傢,一定是心出傢,「則此兩經並無二旨」。這樣子這兩部經所說的,你就能夠圓融,你不會產生矛盾,你會有堅定的信心,不至於產生疑惑,這就對瞭。所以「舍傢棄欲」講瞭這麼多,主要就是怕經看很多,說法不同,怕產生誤會。佛是一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很要緊,不能把意思錯解瞭。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九四集)2011/5/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39-0394

 

閱讀全文
上壹篇:素食純凈身心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