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流淚的原因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現在的人們
大部分都是顛倒過一生
-01-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
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
前者得到瞭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
他們都忘瞭,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
其實,不論是“虛榮的滿足”也好,“無謂的煩惱”也好,都是屬於“觀受是苦”。
我們一個人會起煩惱──你為什麼會起貪煩惱、嗔煩惱、嫉妒心、高慢心呢?
因為你心中有顛倒,所以你會起煩惱。
你要是不起顛倒,你不可能會有煩惱。
你說為什麼佛菩薩沒有煩惱?
因為他們心中沒有顛倒。
所以你隻對治煩惱是不夠的,你要先把煩惱的根源消滅,因為煩惱的根源來自於顛倒。
我們對身心世界,產生一種習慣性的顛倒,就是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所以我們應該要去修正這種顛倒。
這四種顛倒,我們分成二類: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是從受用上而生起的顛倒;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從知見上而產生的顛倒。
受用當中有"所受用"跟"能受用"。
所受用是身,能受用的是受。身為有情眾生,我們“所受用”的第一個就是你的色身。
你說:誒,外面的環境。外面的環境隻是其次的,依報;
真正的正報,還是你自己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
我們過去的業力創造這個色身的時候,可能是男人身、或者女人身,我們習慣性的想法會認為這個色身是清凈美妙的。
因為這樣的顛倒,就產生愛著的心理。
當我們愛著自己叫身見,愛著別人的身體叫淫欲。
這怎麼辦呢?佛陀說:要修習觀照,來看到真相。
我們應該觀察我們的色身,是種種不凈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
就是說你先觀察內身的不凈,再觀察外身的不凈。就是這個不凈觀是先觀察內身,就是你先把你自己的這一層皮剝開來、把你的肉也剝開來,你看到你自己色身內部是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等等,我們從身體的內部,找不到一個幹凈的東西,我們隻是被外面這一層皮所迷惑。
所以我們要看到內身的不凈,這是第一點,你要相信你的內身是沒有幹凈的東西存在的。
第二個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這個不凈不是經常留在裡面,它會透過九孔,白天晚上流出不凈物,所以你外表的外相也是不凈。
所以我們經常思惟內相不凈、外相不凈,慢慢慢慢我們就會看到我們色身的真相──它是一個不清凈的臭皮囊。
這個時候你心中的身見跟淫欲的煩惱就自然淡薄,因為你的煩惱是從顛倒引生的,你消滅瞭顛倒,就消滅瞭它的作用。
第一個,就是你要對你所受用的色身,這個不凈的顛倒加以對治。
第二個,你這個能受用的受,觀受是苦。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感受,比如說一個喜歡睡覺的人,他為什麼喜歡睡覺呢?
其實他不是喜歡睡覺,因為你的心跟睡覺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快樂的感受,你是喜歡那個睡覺的感受。
說:誒,你為什麼喜歡吃東西呢?因為你喜歡吃東西所產生的那個樂受。
但事實上我們要思惟:
其實這個受完全是痛苦的,痛苦的果報,是苦;安樂的感受,是無常敗壞之苦;不苦不樂,是遷流之苦,所以感受是談不上快樂的。
所以這個觀身不凈、觀受是苦是對治我們受用上的貪愛煩惱,這個是比較粗的。
其次,我們要對治我們知見上的煩惱。
“觀心無常”,心起的念頭,一彈指就有幾百個念頭,幾百個念頭就是幾百個生死種子。
“觀法無我”,萬法找不出一個能夠常一不變的主宰。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塵的追逐裡。世間什麼是我們的?世間有沒有永遠存在的東西?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這四個條件。
“無常”,就是如此。
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會精進修行;生理細胞有新陳代謝的無常,因此能常保身體的無限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人事的新舊更遞也是無常的變化,如此社會有機體才能常顯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
所謂“我”,是恒常不變的實體,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沒有能單一獨立、自我存在、自我決定的永恒事物?當然沒有!
能夠明白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雲流水般自由自在、任運逍遙。
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我執”,我們所受用的法有“法執”,所以我們透過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能念的心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所念的法是唯心所現的,也是如夢如幻的,這個無常、無我的智慧,就破除我見的顛倒。
所以一個是對治貪愛的煩惱,
一個是對治我見的顛倒,
這個就是一個出離三界的法門。
-02-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血塗——畜生道的因果業力
愚癡是畜生的因。
愚癡糊塗、心行不善的,來世就墮畜生道,變成畜生。
畜生的死,很少有善終的,死的時候都是流血,所以畜生道叫血途。
畜生的死,不是被人殺害,就是互相殘殺,所謂弱肉強食。
不但野生的畜生被人殺害,傢裡面養的也被人殺害,當作菜把它吃掉,都免不瞭流血,都不得好死,都死得很淒慘,血途!
畜生法界
畜生沒有個理性──就因為有個“貪”字。
畜生好貪,多而無厭;
將黑作白,是非莫辨。
前邊所講的七個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都是好一點的法界,可以試一試,到那兒去作一作戲去。
唯獨現在這三個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這不可以嘗試的,不可以去試試看的。
你試試看,恐怕就跑不出來瞭。“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你把這個人身失去瞭,一萬個大劫恐怕也再得不著人身,所以這是很危險的。不可以好像作戲那麼樣去作一作這個戲。
這畜生不是一類的畜生,畜生也有百千萬億,種類不同,有飛的畜生,有走的畜生,有水裡頭的畜生,有旱陸的畜生,有虛空的畜生。你看這個畜生,單單那飛的畜生,就有百千萬億種不同類的樣子。這飛的眾生有這麼多,那麼走的畜生呢?也不少。小的,老鼠是很小的畜生;大的,這個大笨象是大的畜生。這個鹿、熊、馬、牛,都是很大的畜生。在陸地上的畜生,也有百千萬億種。在水裡的畜生,有水狗、水牛、水馬、海裡頭的豬,也有百千萬億種。
我們人恐怕沒有法子完全都知道;就研究物理、化學的,研究生物學的、動物學的這一些個人,無論你是個博士,是個什麼士,是個專傢,都沒有法子完全知道的。
你知道一千種,那一千一百種的,你就不知道瞭。你知道一千一百種,一千二百種那個,你又不知道瞭。那麼你說你完全知道,你怎麼就知道,比你知道的,再沒有更多的呢?這你又不知道瞭,所以沒有法子完全知道。就這個畜生的種類,我們人就沒有法子知道。爬的畜生,好像就單單蟲類,你都不知道有多少種類。所以這個世間上,你看是不是重重無盡呢?是不是無盡重重呢?
這一些個畜生,都是從什麼地方變的畜生呢?隻是從一個字變的畜生──貪!
“畜生好貪”:好貪,就是無論什麼,都是多多益善,少少不行。
所以說“多而無厭”:因為它多而不厭,所以“將黑作白”:黑的,它也不知道是黑的,它說:“哦!這是白的。”
將黑作白,這就表示它沒有理性瞭。
沒有理性,就是貪多;無論什麼都貪多,甚至於狗屎,它也貪多。像那狗吃糞,它愈吃愈多一點,它就最好瞭。那麼邋遢的東西,人一看:“哦!那怎麼吃法呢?”它就愈吃,愈覺得愈香愈甘美,就是這樣子,多而無厭。
將黑作白,不好的,它也認為好,什麼它都貪多。甚至於有病,它也貪多一點病,一個病它嫌不夠,要兩個病,吃藥它要吃多一點,這都是貪多。
“是非莫辨”:它也不知道對,也不知道是不對,是非都不辨瞭,不清楚瞭,這就是沒有理性瞭。怎麼搞得它沒有個理性呢?就因為有個“貪”字。
有這一個貪字,就糊塗瞭,就無明蓋覆瞭;
無明把它蓋住瞭,什麼它也不知道。
所以我們人不要貪,不要說:“錢多,出傢人不貪財──愈多愈好。”你貪多就有危險。
貪多,就容易變畜生,我告訴你!說是:“那我們出傢人不會墮落的。”不會墮落?你若不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墮落更快一點。
所以古來人有那麼一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都在那等著要到地獄去。那個貪心的老道、貪心的和尚,都在地獄門前等著,說:“快點教我墮地獄囉!快點教我先進去囉!進去很好玩的,在裡邊!”他覺得那個地方是很好玩的地方,所以他要去。去到那兒就知道不是很好玩的地方。
◆ 五逆重罪與無間地獄 ◆
問:有出傢師父說不能養狗,也不能喂食流浪狗,是對嗎?
答:不能養狗是站在菩薩戒,如果你以寵物的心態在養狗就不對瞭。第一個,你會有貪心,第二個,狗跟這些貓或狐貍,它會去吃小動物,所以這樣就犯殺生瞭,並不是叫我們不要養狗,而是怕你犯菩薩戒,但是如果站在菩薩道,這些流浪狗沒得吃,你幫助它,這才是菩薩道,所以去幫助它是應該,隻是你幫助它,不應該用葷的給它吃,你要一開始練習,加奶油,現在有葷的味道的那些,那些食物,慢慢它就喜歡吃,但是吃,不能跟它建立感情,就是一直要度它,希望它脫離畜生報等等。
《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視頻讀誦
-
3
-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