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施舍與財富(之二)
我有位朋友在昆明小資紮堆的錢局街做瞭幾年服裝生意,店小乾坤大,也算是見識瞭許多人生百態。
一些富傢少奶奶閑得發慌,就經常以逛街購物為消遣。高興瞭自然要買東西;心情不好,更是瘋狂購物填補空虛。傢中有三五百件衣物及鞋子的很常見,一些女人說起自己傢中的衣服與鞋子,絕大部分隻穿過一次,還有許多買回去標簽都沒拿掉。她們並不是需要,隻是在花錢的過程中填補心中的空虛。還有一個老顧客,養瞭一個賊靚的踢球的小子,到處飛來飛去給他捧場子,送車子討他歡心。廝混瞭幾個月,那小子傍到一個更疼他的姐姐,一腳踹瞭她。她那陣子時常到我朋友店裡借“買”澆愁,發牢騷。
像這種“購物癖”,越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越多,這都是心理極度空虛的表現。這個時代,空洞空虛、急需填補的心太多。飽暖思淫逸,許多腦殘級的事都是心靈空虛惹出來的禍。
錢是個好東西,可有瞭錢不見得更快樂,心上的空洞哪裡是錢能夠填補的?有的人僥幸生得好命,到人世間就是來消耗福報的。他們不懂得福報的來源,不知道福報也是有定數的。人的欲心是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這個黑洞隻會越撐越大。一味地索求,隻會越來越空虛。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學會與體會施予之樂。施予的過程中,那種快樂與滿足感是隻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的。而且在施予的過程中,人的心態越來越陽光,越來越柔和,越來越安樂,這種心態就是在造就自己的未來。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培養他的憐憫之心和樂於施予的習慣,才是交給孩子一把真正能打開好運之門的金鑰匙。
財富從施舍中來,而富貴佈施易,正是積福的優越條件。為什麼不好好為自己積點福,讓自己的生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呢?程派《鎖麟囊》中有一段唱詞:“我正富足她正少,她為饑寒我為嬌,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富貴中人,一念善心就可輕而易舉地做成很多善事,積下極大的功德。
這次在玉樹地震的募捐直播晚會上,我註意到陳光標的氣色,鼻子黃亮飽滿如老蠶繭,較之上次露面時遠甚。按相理而言之,這是財運極好的典型表現。我沒有瞭解過他的經營狀況,但從他的氣色中完全可以斷定其財富橫溢的程度。佈施就是下種子的過程,種下的種子很快就能開花結果,而收成是遠遠多於種子的。
許多富人都很喜歡佈施,微軟的比爾·蓋茨、福建福耀集團的曹德旺就是典型的代表。數十乃至數百億地捐助貧弱群體,這就是菩薩行。我與不少富人有過諸多交往,發現他們無一不是樂於佈施之人。許多人仇富,恐怕與不太瞭解這個群體有關。有的人處世低調,他們的善行隻是不為世人所知而已。為什麼一定要拿出點錢就滿世界嚷嚷?陳光標的高調是為瞭帶動社會的慈善行為,而更多人的低調是在積陰德,都是尚德懿行。比如在昆明投資的黃如論先生,其各種慈善捐資至今累計已近10億,但知道的人卻並不太多。即使在昆明本地,隨機去問,知道身邊有這麼一位大慈善傢的人也比較少,遠不及陳光標先生之如雷貫耳。
財富越佈施越多,而越貪越慳越少。樂於佈施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貪求不足、分文不舍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之中。這種習氣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在輪回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性。富人好施,就是與生生世世帶來的習氣有關,這就是良性循環。
那這麼說起來,貧寒之人是不是就沒有瞭機會?佈施還要看心態,貧寒人傢,一念不忍之心,簞食瓢飲之微薄佈施,就是功德無邊的善舉。發心之誠切與否是最重要的。
實在沒有財富佈施的人,種種幫助人的途徑皆是佈施。安慰人是無畏之施,獻血是佈施,做義工是佈施,舉手之勞幫人一把也是佈施,看到導人向善的帖子幫頂一下也是佈施……隻要有心,種種佈施途徑無處不在。
佛教中的施食就是最簡易的積福之法。念幾遍普召請真言及變食真言等,一次施食,千萬餓鬼皆得飽足,甚至因此而得超度。如果有開瞭天眼的,看到那種宏大場面,古代大富人傢在大災之年開賑災場也不過如此。你想想這是多大的慈善行為?而所需不過七顆米、一小杯清水而已。當然,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再貧寒的人傢,一天也不會缺瞭這七顆米。一元錢的大米,夠你天天施食一兩年瞭,而積下的福德很快就能改變你現世貧寒的狀況,未來生生世世之富足更是不可限量。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