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劉餘莉:童年要惜福,中年時造福,老年才會有福

劉餘莉:童年要惜福,中年時造福,老年才會有福

時間:2019-07-07 16:38:2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我們中國古人所走的人生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那就是童年的時候要積福,要惜福,中年時要造福,老年時才會享福。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孩子從小就要養成一種惜福、積福的意識,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應該學會感恩,學會知恩,這樣才不會去隨意地浪費。從小養成這種意識,就是惜福,就是在給自己積福。就如唐詩中所描述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瞭中年的時候,儒傢提倡用自己的所學和所能來造福社會,服務人民,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當一個人有這種觀念的時候,即使工作再辛苦,也會在心裡充滿喜悅,因為他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生活很充實。儒傢的“孔顏樂處”,強調的就是內外的和諧。

把兒女教育得很好,給他們樹立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觀念,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孫都圍繞在膝前,就能享受到天倫之樂。所以老年的時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

如今像過去那樣的大傢族沒有瞭,但是我們仍生活在集體之中,如果我們能夠用傳統文化教誨集體中的每一個人,也就是把愛擴大到瞭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摘自《心態即命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