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禪法師:回向是執著?眾生能得到利益嗎?跟眾生有什麼關系?
關於回向,有許多的疑惑。下面根據省庵大師的《西方發願文註》簡單介紹一下。
回向是否也是一種執著?有人問:所修的善業應該不住相,就像《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應該不住相來修持。現在你一天到晚就在那裡回向發願,不是太執著瞭麼?
省庵大師非常善巧地回答:
你說不住相,那要不要有果報呢?如果你說沒有果報,那就是斷滅見,你學佛就白學瞭。你如果說有果報,那你雖然不去求福,福肯定也會隨著你來的。你說不執著,沒必要回向往生西方,那你要麼就還是在人天中受有漏的果報,要麼就往生西方。雖然有執著,但肯定也有果報;你如果沒有執著,那還是有果報。
實際上對方對不住相沒有真正理解,以為不住相就沒必要求生瞭。
把功德回向給眾生,眾生能得到利益嗎?有人問:回向,把自己的功德佈施給一切眾生,眾生能真實得到利益嗎?如果沒有利益,那就相當於是假的,欺騙眾生;如果有利益,我回向給眾生,他得到利益瞭,那不是自己造業,別人能夠來代受麼?這不是錯瞭因果瞭麼?
這個懷疑好像很有道理,辨析得挺清楚,實際上完全是一種邪見。
省庵大師回答:
菩薩回向眾生,即使現在沒有利益,但是他將來成佛瞭,眾生就都能得到利益。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來往生的人都能同佛受用,這就是靠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你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我們這樣去思維就知道。
另外,回向眾生本身也是修菩提心的一種方法。
回向是為瞭自己,跟眾生有什麼關系呢?有人又問:你回向往生西方,是為瞭求自己快樂。回向佛果,也是為瞭自己求一個最尊勝的、最殊勝的果報。這都是為瞭自己,跟眾生有什麼關系呢?
對方這裡提出來的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辨析,你回向往生西方、回向佛果,都是為瞭自己,好像也是自私自利。
省庵大師回答:你回向佛果成佛,如果不是為瞭眾生,那何必要成佛呢?成佛肯定就是為瞭眾生。
另外,省庵大師善巧地回答:即使你是為瞭自己,為瞭自己成就佛果,為瞭自己往生凈土,但不是說這就是自私自利的想法。往生凈土、成就佛果都是為瞭眾生,實際上不離回向的菩提心。所以你不要去分別,本來就沒有分別。如果從佛法的義理上講,本來就沒有自他的差別,你硬要強分別自他,這本身也是對佛法的事理不清楚。
或者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講。即使你是為瞭自己,難道就不可以嗎?就怕你不夠自私,就怕你心眼太小。你要自私就自私到極點,不要局限於眼前發一點小財,得一個小官,你要得就要得到最大的。這個世界的國王還不夠大,天王的福報也不夠大,你要能夠擁有三千大千世界,這才是最大的,那就是成佛瞭。
所以你要自私就自私到極點,這樣成就瞭自己,實際上也就成就瞭眾生。到那個時候,真正可以說十方世界都是你的,整個法界都是你的。本來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本具的傢珍,極樂世界是我們本有的傢鄉,我們自己的心中本具的佛性如果真正開發出來,其實本來就沒有自他的差別。自即他,他即自,不要去分別自他。
你完全忘我,為瞭他人,這可以說是發菩提心;你完全為瞭自己,這也可以說是發菩提心。當然,這個“自己”就不是我們理解的小我瞭,而是一個大我。你要有所求,就要求到最圓滿,要打開最大的心量去求。能這樣為“自己”考慮,實際上也就是成佛瞭。
這樣我們也就知道,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你如果真正做到徹底,實際上也沒有差別。所以自他不二,全自即他,全他即自,自他也是沒有差別的。理體上是這樣的,事相上去做也是這個道理。
這樣我們就知道瞭回向的道理,不應該對回向生起疑惑。
我們學凈土的人,在這個地方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打不開心量,隻想自己到極樂世界好吃好喝享受,而不想往生之後,是不是要依天天念的回向文,應該要度眾生?
念佛的人應該沒有一個不念回向文,但是有些人可能回向文念瞭也是白念,他從來沒有去想回向文裡面的意義。你如果真的按回向文去念、去發心的話,肯定會跟菩提心相應。不但世俗菩提心,甚至連勝義菩提心都能相應,這樣回向才是真正的回向,這樣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法門。
這樣念佛,首先你自然而然就能與世俗菩提心相應,念下去甚至能有從有相到無相,從有念到無念。即使這一世沒有成就,往生之後也能由往生而證無生,這是必然的事情。
原文丨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註》問:所修善業,雖有若無,名不住相。今一事甫畢,汲汲回向,不已著乎?
答:汝言善不住相,為有後報否?若無,則墮斷滅。若有,則雖不求福,福還隨汝。人天果報,固未免離,雲何無著?今以此福,回施眾生,及以諸佛,則成無漏勝因,何著之有?
問:回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若無利益,則成虛妄。若有利益,則我作他受,焉有此理?
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現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賜。如彌陀佛國,凡來生者,即同佛受用。並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如父財子用,孰曰不可乎?
問:回向西方,則自求快樂。回向佛果,則自求尊勝。由來為己,何與眾生?
答:茍不為人,則何須作佛?如不因治亂,焉用求王。當知利人,必先自利。成己即是成他。尚何彼此分別之有哉?
摘自:仁禪法師《往生論註講記》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土解行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