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修行這種法門,就為瞭令眾生 真正離苦得樂
昔於眾生起大悲 修行佈施波羅蜜
以是其身最殊妙 能令見者生歡喜
這四句偈頌是講“佈施波羅蜜”。“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凡是事情做完瞭,或者成功瞭,都叫到彼岸——這是印度當時的辭語。
為什麼要佈施?因為眾生有六種蔽,遮住自己的菩提路。
慳吝蔽:就是舍不得。一分錢也不肯佈施於人,所謂“舍錢如割肉”。無論什麼事情都精打細算——對己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對己不利的事,絕對不做——算得清清楚楚。這是吝嗇的思想。
從前有位慳貪吝嗇的人,他的朋友過生日要送禮物。他想,無論送什麼東西,都要花錢去買,既浪費金錢,又沒有紀念的價值;不如在紙上畫一個大壽糕,又省錢又有紀念性。於是他便畫瞭一個生日祝壽糕,到朋友傢去祝壽。見到朋友就鞠躬作揖地說:“恭喜!恭喜!祝你生日快樂,萬壽無疆!我沒有特別的禮物相贈,送個餅為壽禮。”他的朋友更慳吝,接過來一看,生日壽餅是畫在紙上,便對慳吝人說:“等老兄生日時,我送這樣大(用手在虛空中劃一個大圓圈)的壽餅,現在就送給你,作為暖壽的禮物。”這個人連一張紙也不舍得,一文錢也不花,就做瞭人情。這是慳吝的笑話。
犯戒蔽:信佛人受戒之後,不保守金剛寶戒,常常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犯這五種根本大戒。
瞋恚蔽: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無緣無故便發脾氣,無明火三丈高,自己還不知道,以發脾氣當作傢常便飯。
懈怠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思,不如睡覺舒服,這就是懶惰的表現。
散亂蔽: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無心修行。一旦懶惰就散亂,散亂就無智慧,無智慧便得不到解脫。
惡慧蔽:智慧也有善惡之分別。用到正當地方是善智慧,用到不正當地方是惡智慧。好像不良少年,他們就有惡智慧,所行所做,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
有瞭這種的蔽,就不能行佈施。他在這樣想,“我為什麼要佈施給你?你為何不佈施給我?”好像出傢人,不想佈施於人,專想人佈施自己。一天到晚打居士的主意,這位居士有多少錢?那位居士有多少錢?算得非常清楚,盡打這種妄想。
昔於眾生起大悲:佛在往昔因地修行的時候,對於眾生生起一種大悲心。“悲能拔苦”,眾生有苦,便佈施予樂,令眾生離苦得樂。
修行佈施波羅蜜:佛所修行的法門,就是佈施。願意把眾生的苦統統拔去,令眾生得到真正的快樂。
修行佈施要相續不斷,無論是大佈施或是小佈施,都要佈施。要有三輪體空的思想。佈施的人、所施的物、受施的人,這三種要空,就沒有執著。如有執著的話,就沒有功德;乃是求名利的佈施,是有所企圖的。
佈施有三種。
(一)財施:財施又分為兩種:內財和外財。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外財容易佈施,可以把國傢、城市佈施於人,又可以把太太和兒子都佈施給人。但是內財就不容易佈施瞭。可是行菩薩道的人,因為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舍得佈施。
(二)法施:就是講經說法,這是以法供養。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以法施勝於財施。財施是有形佈施,法施是無形佈施。若無財無法可施者,可以佈施其力,將身獻於佛,為佛教而工作。隻要虔誠而無所求,或掃地、或清潔廁所,也是功德。莊嚴道場、美化環境,也是佈施,佈施勞力。
(三)無畏施:令人不生一種恐懼心,常常感覺很平安。好像有人發生意外的災難,要用言語來安慰、要用行動來援助,令難者得到安全感——這是佛教慈悲大無畏的精神!
以是其身最殊妙:因為佛修行佈施波羅蜜,所以佛身相好莊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這樣殊勝的妙相身。
佛修行佈施時,任何的東西都佈施於眾生。眾生需要什麼,佛就佈施給眾生什麼;甚至自己的身心性命,都可以佈施。這種慈悲喜舍的精神多麼偉大!不像我們這些愚癡的人,以為佈施是吃虧的事。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錢佈施給他?這是劃不來的事。”不應這樣想,要知道佈施有無量的功德!所謂“吃虧就是占便宜”,明是吃虧,暗是便宜。這種境界,隻有佈施者,才能體會其真理。
能令見者生歡喜:能令所有看見佛的眾生,都生出一種大歡喜心。因為佛在因地修行時,廣結善緣,所以人人見佛都歡喜、恭敬、供養,愛戀不舍。
【編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世主妙嚴品〉(宣化上人講述)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文殊師利菩薩·佛學平臺」
法師開示 |佛學智慧 |佛經講解 |因果故事
攜善者同行,與智者為伍
念念精進修身,圓滿證道成佛
普為一切閱讀、分享、轉載的善友回向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從朝至暮一句佛號勿令間斷
ná mó ā mí tuó fó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一句佛號 從朝至暮 勿令間斷
文章整理 | 妙如 編輯排版 | 妙音.妙道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