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五章)03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五章)03

時間:2019-07-10 16:46:4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五章不費一字三藏全03

‘遂得祖印大行’,二祖瞭解瞭真正佛法的心印。‘祖印’也就是佛法的心印。中國禪宗所謂的大乘開始瞭。‘迄至今日’,這個‘今日’是指永明壽禪師(904—975)寫《宗鏡錄》的時候。他是五代末年,宋朝初年的人。

‘雲何著於言說,違背自宗?’這段文字,永明壽禪師用的是假設的語氣。禪宗是言思道斷,不立文字的,為什麼你還要寫這部《宗鏡錄》,違背你所學的禪宗哪?不過,永明壽禪師後來提倡禪凈雙修。

‘義學之乘自有階等’,在中國的佛教大體上就有兩種差別。一種是專門講修行功夫的,例如禪師,過去學天臺宗的也叫做禪師。另一種是‘義學’,義就是理,是專門研究佛學,講經教的。

所以,過去一般人稱那法師講經教的,就叫義學沙門。古代修禪的人多半是義學出身,例如臨濟禪師,是唯識宗的大師,最後卻絕口不提唯識瞭。如永明壽禪師等,每一位大祖師,義學三藏十二部都是透徹極瞭,二祖也是。不像後世修禪,經教不研究,隻得參個話決,偷得緣慮之心,這後果很嚴重。

當然,修行與義學這兩派自唐、宋以來,素來有點不太融洽的。從南北朝以來,禪師穿的是修行的黑衣服;義學沙門穿的是紫色的衣服;講經懺則穿的是銀灰色的,有五色衣服的分別。義學沙門穿的比較講究,而禪師邋邋塌塌像小說寫的濟公和尚一樣。

有一天,有個義學沙門在一個地方吃飯,剛巧有位禪師來,曉得他是大法師、講經的,故意逗他玩:

‘法師,您也在這吃飯,阿彌陀佛。法師您講什麼經的?’

‘我講唯識,大乘宗的。’

‘您講多少年瞭?’

‘二十年瞭!’

‘我要請教法師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在唯識宗有部《百法明門論》,歸納心法一百種。)

‘法師啊!我請教您:“昨天下雨今天晴”這是屬於那一法啊?’

這法師呆瞭!答不出來!臉紅瞭。這禪師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瞭,於是說:‘那您反問我,我回答!’

‘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

‘這是唯識宗的心不相應行法。’

一點也沒錯,心不相應行法,所以我們緣慮心沒有辦法控制它。譬如時間,說一切唯心,但這自然的現象,根本上識控制不瞭,總共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所以說,過去有許多禪師,你看他不講座,他照樣有階等。

‘義學三乘,自有階等’,義學三乘: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大乘),自有階等啊!《宗鏡錄》是完整的一部佛學大法。為什麼還要將佛學舉個大綱問號在此,永明壽禪師自問自答: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

‘明心見性成佛,當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時,說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曉得一切唯心,但是那個心?心在哪裡?若說:‘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緣慮心,因為你沒有見到自性。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你雖然相信,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決定信入,正解無差’,一切知見沒有差錯,功夫到,見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話可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到瞭最後隻好不說話,拈花!說瞭沒有?說瞭。語言,不完全隻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說,才表達完全。但人與人之間往往當面不用開口,也知道對方心意,迦葉微笑,正是一種‘身體語言啊!’《指月錄》載,佛說法而後否定一切:‘我說法49年,並沒有說一個字。’

當年在大陸上研究佛學的一些朋友很頑皮:

‘唉!要講扯謊,我看釋迦牟尼佛第一。’

‘去你老兄,怎麼這麼講!’

‘他自己說的,“說法49年,無一字可說”,當面不認賬。’

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瞭,大傢都知道在說笑話。事實上是否定瞭一切,但是也真說瞭真話。這一切理論說瞭都不是的;直到瞭,‘言思路絕’才是。但是為什麼還要舉這一部書呢?這是一部中國真正的佛學大綱。

窺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

註意瞭!為什麼要寫《宗鏡錄》?因為慈悲心。看到現在一般學者,用思想頭腦,好高騖遠來學佛,‘多著言說’,對於佛法亂七八糟吹得很厲害,吹得頭頭是道。‘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理論講得很高,‘心外無法’,但裡頭貪嗔癡慢疑,樣樣具全,念念常隨境轉。‘唯知口說於空’,嘴裡講空,‘步步恒遊於有內’,每步、每步他都空不瞭,執著得很厲害。這是永明壽禪師說明為什麼要作這一部書的原因。禪修到宋朝已經變瞭樣,不得瞭,口頭上的佛法太多瞭。這幾句評論,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對仗:‘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

隻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

而且一般修禪的人,都在‘籠統般若、顢頇佛性’,抓到一點‘心’的影子,就認為悟道瞭;一點‘證’的影子,在無明中便認為這證瞭禪,這嚴重的很。

現在一般人隻總是舉一個心的名字,對心的功用體會到一點點,可是‘心’那微細起的作用,一點都不知道,這個要註意!尤其我們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進入一個定境,卻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牽走瞭而不知道,一樣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見不明,是第二個嚴重問題。

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為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

進一步說,佛法是無量無邊,方法多的很。現在一般修行的人,抓瞭一點雞毛就拿它當令箭;抓瞭一點,就以為都學完瞭。‘無量法門誓願學’,你學瞭幾個量呢?問號?要廣說佛經無量法門,窮劫不盡,這劫數完瞭,再來個劫數,永遠說不完。現在永明壽禪師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節錄下來成這本書,‘為成前義’,為大傢學佛找出一個正統的真正的理論。‘終無別旨,妄有披陳’,並不想另標旨,也不敢妄加意見。

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凡夫心地迷瞭,轉入六道輪回;而悟瞭本性,就成瞭聖人。這一明心見性的心地法門,是凡聖的根本,但心的現狀怎麼樣呢?現在國外的心理學、心象學(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們打坐,有時候得到清靜,正是心影喔!拿佛學來說,正是心的行相,還在動相喔!還沒有證到心的本體。大傢要註意!

所以永明壽禪師再三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動向,你沒有看清楚,我們打坐得到清靜,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時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種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獨影境界之一。這一認錯,嚴重得很,自己對不起自己。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