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照法師:見性的人,相而無相

達照法師:見性的人,相而無相

時間:2019-07-10 17:02: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見性的人,相而無相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1、真正用功修行就要這種氣魄:根塵頓斷,回到心上面來,把心上面的相徹底瞭斷。

2、瞭斷瞭這個相,不意味著你已經成功瞭,隻是開山第一斧。

3、事實上,無論上面變化著什麼相,這個心從來沒有變過。

4、所想的相在我們生命中起著不同的因緣果報,所以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這三者是核心。

5、見相即見性,見相即明心。

6、性不離相,性不是相,這個是大乘法,大乘佛法要明心見性。

7、公案:過去有一個禪師,問他師父:“什麼是佛性?”那師父就東看看、西看看,徒弟就明白瞭。

8、真正明白圓教的人,他的修行是沒有退路的,“退步原來是向前”。(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 佈袋和尚)

9、性是與相同起,沒有性,這個相起不瞭,生不起來。

10、公案:有個禪師問:“師父,什麼是佛?”師父叫他一下名字,他答應一下,師父說這就是。

11、破本參的人,他是離相而無相;見性的人,是即相而無相。

因為無始劫的習氣,幾乎是每個毛孔,每個細胞裡面都貫穿著我們的私心雜念,那真正用功修行就要這種氣魄:根塵頓斷,回到心上面來,把心上面的相徹底瞭斷。當然你瞭斷瞭這個相,不意味著你已經成功瞭,隻是開山第一斧,砍下去,把相先給弄沒瞭。

但事實上呢?無論上面變化著什麼相,這個心從來沒有變過,你看我們在生活中,無論你想瞭多少的東西,你能想的心從來沒有變過。小時候想糖吃,長大瞭想衣服穿,再長大瞭想買好車;隻是衣服、糖、車變瞭,想的東西,能想的心,沒有變過。想去搓麻將,跟想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同樣,隻是極樂世界跟麻將兩個相不一樣,能想之心毫無差別。當然所想的相在我們生命中起著不同的因緣果報,所以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這三者是核心。

見相即見性,見相即明心。就拿妄想的想來說,你看到相,同時看到心,這個心有生起,能夠烘托、襯托相的這種功能。當你想到東西的時候,你就知道你的心會有想東西的性能,那性就在這裡,所以性不離相,性不是相,這個是大乘法。

大乘佛法要明心見性,二乘人都見不到佛性。就這個稍微有一點深,大傢不見得能夠聽懂。像我舉這個手,大傢一看見我舉一個手,看到什麼?我有舉起手來的功能,你們有看的功能,馬上就表露無餘。我放下來有放下來的功能,搖頭有搖頭的功能,點頭有點頭的功能,所以過去有一個禪師,問他師父:“什麼是佛性?”那師父就東看看、西看看,徒弟就明白瞭。你們明白瞭沒有?你往東看,東邊的性能在這裡,西看,西邊的性能在這裡,你靜下來有靜下來的功能,你不靜有不靜的功能,站起來有站起來的功能。嬉笑怒罵,吃喝拉撒,無不是性的表現,所以真正明白圓教的人,他的修行是沒有退路的。你退步原來也是向前,退到哪裡退不開性,全是你的心性,你就不會再著在相上瞭。

性是與相同起,沒有性,這個相起不瞭,生不起來。宇宙萬有這麼復雜,這麼豐富多彩,就是我們的心性本具這麼復雜,這麼豐富多彩的內涵。那有大乘根性的人,什麼是佛?舉一個指頭就是,就明白瞭。有個禪師問:“師父,什麼是佛?”師父叫他一下名字,他答應一下,師父說:這就是。你會答應的這個就是啊!會說話的就是啊!會打妄想的就是啊!會掉眼淚的就是啊!哪個不是呢?但是如果你以為掉眼淚就是,天天在那裡哭,那就慘瞭。因為性不是相,但是破本參的人,他是離相而無相;見性的人,是即相而無相。離相而無相,是初步功夫,就是這個妄想的想,把上面的相拿掉,下面就是,所以它必須要拿掉,要離開。

原標題:達照法師|見性的人,是即相而無相。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