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禪法師:三個故事絕對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
《維摩詰經》中雲:“若求凈土,先凈其心,心凈故即佛土凈”,是講把萬法歸到心上。“心凈即佛土凈”的道理很深,必須先瞭達“萬法唯識”才能理解。在唯識的經典中,專門宣講瞭如何抉擇“唯心無境”,對於這些唯識的教理,這裡隻作簡略的、關要性的講解,讓大傢抓住根本,如果以後有因緣再深入學習。
一、依公案解釋“唯識無境”
我們在這裡用一些比喻、公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首先,從有外境和沒有外境這兩方面,分析唯識無境的道理。
1)即使有外境,如果心不對它分別,這個外境對你是沒有用的。
永明延壽大師《宗鏡錄》裡面舉瞭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個樵夫,上山砍柴,被七步蛇咬瞭腳趾(據說被這種蛇咬之後,七步之內就要死亡)。但這個樵夫絲毫沒有察覺自己被蛇咬瞭,挑著很重的一擔柴,從幾十裡路外的山上一直挑回來。快到傢門口的時候,突然有人看見他腳上的傷口,就告訴他:你被七步蛇蛇咬瞭!他一看,發現自己果然被咬瞭,知道必死無疑,然後馬上就死掉瞭!為什麼走瞭幾十裡路,幾個小時都沒有事呢?就是因為雖然有那樣的外境存在,但如果心對它不起分別執著,這個外境就不起作用。
2)從反面講,如果外境不存在,它也會起作用,比如地獄。
章太炎夢做閻羅王的公案:當時袁世凱把章太炎囚禁起來,他就是堅決不配合。章太炎非常正直,但是因為起瞭嗔心,善惡業夾雜,所以做瞭閻羅王(閻羅王一般嗔心很大,但是同時又是一種善業,正直)。他看到地獄中被獄卒懲罰的罪人在號啕大哭,就非常不忍,說這種情況要廢除。後來別人跟他講,根本沒人在懲罰,他不相信,跑去一看果然如此。實際上,是罪人自己感得獄卒來懲罰,來給他制造種種痛苦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另外一個公案:有個小孩子,可能是宿世地獄的惡業特別重的緣故,特別喜歡掏鳥窩,找鳥蛋,殺生非常嚴重。有一天,他正幹這些殺生壞事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告訴他說有個地方有很多鳥蛋,你跟我來,小孩子就跟去瞭。他到瞭一個城裡,門一下全關起來瞭,地上全是火炭,像是一個地獄。他的腳被燙得實在受不瞭,就拼命的跑。但實際上,旁邊有兩個成年人看到,這個孩子就在一小塊田埂上,拼命地跑、不停地轉圈、不停地哭,叫他也不應。兩位成年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的父母知道的時候,小孩子已經倒下瞭,膝蓋以下的兩腿,全部變成燒焦的黑炭。
這就是地獄的果報。但別人根本就沒有看見地獄,就看見小孩子不停地在田上跑而已,哪有地獄呢?實際上沒有實在的外在的地獄,就是因為小孩子的心、惡業所感。這個公案也證明,沒有外境,你的心有業,就會產生心中的一個外境。可見唯識無境完全可以成立,萬法都歸於心,外境實際上也可以抉擇為心。一切法,一切外境,實際上都是心。
二、瞭知與否,利害差別
瞭知瞭這樣的道理,我們修行就非常省力,非常簡單。隻要去觀察心就夠瞭,隻要在心上用功就行瞭。對外境不產生實有執著,對外境的美醜不生愛嗔,對外境美女也不會貪著,因為瞭知它不是真實的,唯是一個心而已。這樣對修行就是極大的便利,是一種竅訣性的修法。
眾生就是因為對於外境起實有的顛倒執著,而起貪嗔癡煩惱,造種種業。
《宗鏡錄》引用佛經說,世間眾生愚癡得就像惡狗一樣。惡狗爬到井口上往下看,看見井裡也有一條狗。於是就拼命朝井裡的“狗”狂吠。它不知道井裡那條狗,實際上就是它自己在水中倒映出來的影子。後來忍不住撲過去咬井裡那條“狗”,掉到井裡淹死瞭。
眾生就是這樣,以為外在有一個實有的東西,起貪嗔癡等粗重的煩惱,以至於生生世世在輪回中,顛顛倒倒、頭出頭沒,遭受冤枉的種種痛苦,甚至法身慧命就這樣沉沒在裡面!就像惡狗對著井叫一樣。眾生輪回,就是因為實有執著而產生的,如果瞭知外境就是心,不起執著,貪嗔癡也就無從生起。
——節選自仁禪法師《凈土十疑論講記》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