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宗法師:如何理解落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凈宗法師:如何理解落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時間:2019-07-12 16:57:3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凈宗法師:如何理解落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問題:

古代的出傢人都強調勞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今天很多寺院沒有農田,怎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還有些鄉下小廟,出傢人沒有時間修行、聞法,天天在地裡幹活兒,這難道就是出傢的目的嗎?

凈宗法師: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以說這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佛教本土化的一種標志性的口號,所謂“農禪並重”。

佛教在印度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民俗、傳統上會對出傢人行佈施供養。在中國,如果不勞動,被人視為懶漢;討飯乞食,不像在印度會受到尊重,而是被貶低,看不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出傢人也就沒有辦法,隻好自己種地,自己勞作,既要修行,還要生產。

以禪宗來講,所謂“一日不作”,不光是做體力活兒,幹農活兒,主要是在這種勞作當中,去體悟禪修,還是以修道為主。就是把日常生活跟修道打成一片,這是它的精神。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要繼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能簡單地就外在的行為,說“我一定要去農田幹活兒”。出傢人的正業應該是“一日不聞法,一日不念佛,一日不對治自己的煩惱,一日不慚愧懺悔自己的業障,一日不感恩眾生,不為眾生作法佈施,如果這樣,就沒有完成出傢人的本分,那是不應該吃這份口糧的”。

這麼來理解,就能把我們的光陰都用在聞法、學法、修法、弘法利生這一方面,這樣就會精進勇猛。

如果說“哎呀,寺院活兒少,我們開塊荒地種種菜”,如果是做一點身體的勞作,稍微出點汗,做點健康的鍛煉,身體的協調,這樣有利於修行,那麼也還有一點說法。

但是,如果把這個當回事而荒廢瞭正業,比如念佛、誦經、聞法、學法、弘法,這既不符合印度佛教戒律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國佛教中禪宗大德提倡的本意,更不符合現代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時代的狀況來理解,並變通有些傳統的做法。

比如過去沒有電腦,沒有圖書室,當然藏經樓還是有的,大部分人文化也不高;現在因為時代不一樣瞭,弘法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的。

我們很多法師作編書等大量的工作,這些工作都跟法相關,都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在工作當中貫徹瞭佛法,當然比現在簡簡單單去做農活兒強得多。比如音頻、視頻,講義的記錄、整理、校對、編排,美工、打印、發佈等,這些和法完全相應,就是讀誦、受持、書寫、講說、為人利益。再加以適當的勞作以調節身心,這都是很好的。

總之,以法為重,主次分明,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幹農活兒、體力活兒,那太浪費瞭。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18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