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萬善同歸,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超不出這一個名號
幹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好
一乘瞭義,什麼叫瞭?瞭是明瞭。但是這個不是普通的明瞭,徹底明瞭、究竟明瞭、真實明瞭,才叫瞭義。凈土法門真的是一乘瞭義,這四個字當之無愧。男女老少、賢愚不肖,隻要你相信它,它是真正一乘瞭義,成佛之道。
這是成佛的一條道路,成佛的方法。它的方法完全靠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要感恩。乃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一想,阿彌陀佛知道,我這樣做對不對?如果我覺得我這樣做對不起阿彌陀佛,決定不要做。我們這個線跟阿彌陀佛完全連上瞭,點點滴滴阿彌陀佛都知道,時時刻刻想到,我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真的,不是假的。
阿彌陀佛的法身在常寂光裡頭,在西方極樂世界現的現相,在實報莊嚴土現的是報身,但是同居土、方便土全見的是報身,這就是極樂世界一乘瞭義。一切諸佛剎土,四土分明、清楚,不在一起,像釋迦牟尼佛,他的實報莊嚴土是華藏世界,我們見不到,他的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方便土,下面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它有隔礙。
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它沒有障礙,那個地方是平等的法界,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建成的。我們今天學佛,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願,跟阿彌陀佛同心,跟阿彌陀佛同願,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道理?肯定往生。最重要的關鍵,真正放得下。這些話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我們認識這是一乘瞭義的法門,是非常可能讓我們證得的菩提大道。
萬善同歸,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超不出這一個名號,這名號是善中之善,幹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好,這一句阿彌陀佛超越瞭。為什麼不肯念?為什麼還有胡思亂想?一直念下去。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第十八願裡給我們說,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這是什麼?一生當中沒念過佛,臨命終時遇到這個善緣,勸他他就真肯念,真肯求生,具足信願持名,持名隻念一聲佛號、念十聲佛號,都能往生。念佛用什麼方法念不重要。
我們提倡,同學們也是做表法,看看佛講的是真的是假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在自見,自見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這個經典裡面意思你完全明白瞭,為什麼?它是自性流出來的,既然見性瞭,那就看透瞭。
所以你講這部經,深講淺講、長講短講得大自在。為什麼有淺深長短?根性不一樣,聽眾不相同,什麼樣的根機你用什麼方法講,讓大傢都能聽懂、都歡喜,都能信受奉行。這就叫善知識,這就叫好老師。不是別人傳你的,是阿彌陀佛直接傳你的,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我的真心,我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從真心裡流出來的,這就是阿彌陀佛親傳。
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就是講根器,哪些人可以學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是,人人都是,就看你有沒有緣分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寫得太好瞭,一開頭就是給我們建立信心,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我們有分。橫出三界,逕登四土,這是我們要求的,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微妙到極處。
我們認真學習,我們自己的劫難化解瞭,也幫助別人化解,我們居住地方沒有災難,這個地區人就不會受災難。看我們自己的心量,我們的心量愈大,心量愈真實,這個面就愈大。唯有,你看,專弘此經,專念阿彌陀佛,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法門,念老給我們指出來瞭。
摘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集凈空老法師主講
黃念祖老居士:念佛不忘就是功夫、就是證,往生就有把握瞭
夏老師的話,“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剛才有人說,念得時候還有些妄想,沒關系。隻要這句佛號,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剛鉆出來,不跟著它跑,這句佛號馬上就接上,這個不礙事。必須得有個地方才能修,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兩截瞭。非得有個地方,有個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兩截瞭。不需另外找一個環境,什麼地方都可以修,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瞭,凈土法門是佛不問自說的。《阿彌陀佛經》不是誰問的,佛自說的。佛告訴大傢,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怎麼做才能去。為什麼佛不問自說呢?就是因為它能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師的話,“一句佛號稱為顯亦可,密亦可”。這一句佛號可以稱為顯教,說它是密教也可以。佛號即是密咒。凈土法門是密宗顯說。把密宗公開瞭顯說,就是凈土法門。夏老師的話,隻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即是功夫。隻要肯念,成佛一半。隻要搶救,救一句是一句。這話說得非常懇切啊,隻要肯念,成佛已經成功一半瞭。搶救,別管它是有妄想還是沒妄想。如果不搶一句是一句,以後還不一定有什麼麻煩呢。能搶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瞭,也許能念個一千句,一萬句。“搶救”這兩個字,大傢要好好體會。
念佛成片就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老記得這句佛號,老把它當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說,不要求你把佛法當做唯一的,隻要求把它當做第一件事,這個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當做唯一的,別的都放下,那隻能專心去修持瞭。現在不做這樣的要求,不符合時代,也不符合現在人的根器,而且這麼做也不見得就好。隻要求你把它當做第一,把它照顧好,還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時候,你要保持第一啊。兩個要選擇的時候,要保證第一,放棄第二。就這個就決定瞭你,能不能證。這個事咱們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瞭。大傢老說證,這就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就不能證正覺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還想成佛就不可能瞭。
夏老師的話,“第一步證,就是要從這裡證起。不一心不亂,也能往生。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修持還是要專一點,不要這個也舍不得,那個也舍不得,不管什麼還都有一點,其實一法就是萬法。要是真熟瞭,修行也就是六個字,生處熟,熟處生。貪嗔癡咱們太熟瞭,我們修持讓它生一點。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太生瞭,就是讓它變熟一點。就是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老想不起來。要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要想生處變熟,你就是老提這一件事很容易變熟。一會這兒,一會那兒,那就不大容易熟瞭。所以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應當要老念,苦也念,樂也念。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