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難題是認清自己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導讀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無常、苦痛,時刻窺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難,別人的事情,別人的生活,有些我們能夠照顧到,有些卻是望塵莫及,隻能先管好自己。
某日,廣濟寺。有居士來問:她的下屬們,在工作中形成瞭親密關系,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傢庭,用她的話講:“不能看著他們往火坑裡跳!”要救他們於水火,很著急但不知怎麼辦。
我告訴她:“管自己,不管別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卻成左。隻要他們把本分工作做好瞭,其它的個人生活與你沒關系,那是個人的自由。至於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報,壞事自然有惡報,自己做的自己受,與別人沒有關系。隨緣幫助,佛不度無緣之人。”
乍一聽很無情,道理卻很實在。
人我之間,各自的悲喜順逆,固然可以分享、分擔,但是沒有人能夠真正代替對方去感受和體驗。
你感覺快樂的事,別人卻感覺悲傷;你以為如處水火的境遇,別人卻樂在其中,何必為人瞎操心。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無常、苦痛,時刻窺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難,別人的事情,別人的生活,有些我們能夠照顧到,有些卻是望塵莫及,隻能先管好自己。
這麼說不是讓大傢隻顧滿足自己的欲求,不管他人死活,而是勸大傢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顧好,才有餘力去顧及他人和整個社會。
我們每天睜著眼睛,總在看著別人的問題,別人的錯誤,每天張開嘴巴說話,也都在講別人的事情,別人的毛病,有多少時間是用來看自己呢?
《六祖壇經》裡講“他非我不非”,別人有是非長短,我不管,不去理會和計較,我自己沒有是非,這樣就很好瞭。這世間有很多的紛爭,追根究底,就是因為我們總在挑剔別人,不肯承認自己的缺失。
他說我錯瞭,我認為他錯瞭,各不相讓,這才有瞭爭吵。
任何時候,人都先去看自己有什麼缺陷和問題,看自己心頭有什麼妄想,而不是去看別人鼻子長,眼睛大,這樣人我之間就能減去許多紛爭。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不去挑別人的毛病,卻習慣去羨慕別人。
羨慕別人的能力,財富,地位,生活狀態,總覺得別人的日子過得比自己好,別人擁有的東西更有價值,結果羨慕來羨慕去,倒把自己的價值給忘瞭,把自己的日子過得一塌糊塗。
佛陀的精舍裡,有一次來瞭一位賣傘的老人,他向佛陀訴說自己生活的辛苦和不快樂。
佛陀聽瞭,就問老人:“那你覺得誰最快樂?”
老人說:“當然是國王,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麼就有什麼。”
佛陀說:“希望你能如願,你回傢等著吧,一切皆有因緣。”
老人回到傢,睡瞭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然身在王宮,百官宮女簇擁著他。他還沒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就被人催促著處理政事。
可是他不懂朝政,也不懂國傢大事,結果一通忙亂,累得頭暈腦漲,腰酸背痛。
過瞭幾天,老人開始懷念原來的日子,他想著,以前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不至於這麼勞累;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做的總算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這麼想著想著,老人在王位上睡著瞭。
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仍在佛陀精舍。佛陀正在他面前,慈悲地看著他。
老人回想夢中景象,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佈衣服,忽然有瞭領悟。
他拜別佛陀,回傢繼續賣他的傘,從此再也沒有抱怨日子不快樂。
佛陀用一場夢讓老人傢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歡喜與自在,不用羨慕別人,隻需做好自己就可以瞭。
我們平時過日子,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活法,不用總看別人,總去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陷,計較別人的言語、態度,艷羨別人的光鮮亮麗,嫉恨別人擁有的一畝三分地,然後忘記瞭去看自己的毛病,要求自己的言行,忘記自己擁有的一切,最後把自我的價值都否定掉。
大傢以為這個世界很復雜,人心很險惡,很難認清,可是人生最大的難題是什麼,不是認清世間人心,而是認清自己。
你連自己都沒看明白,用什麼來支撐起整個人生?
挑剔別人、羨慕別人再多,也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面貌。
你得完全依靠從自己內心生發出來的力量,去駕馭人生,否則永遠都是隨波逐流的一份子。
-02-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過客:怎麼做到禁欲的?專傢說禁欲有害健康呀?
堪佈:搔癢固然覺得無比舒服,但不癢的話,豈不是更快樂?
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四種顛倒的行為
我們對身心世界,產生一種習慣性的顛倒,就是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我們應該要去修正這四種顛倒。
對治四種顛倒妄想的四念處
1、觀身不凈
觀察我們的身體,用「觀」的方法來觀它。
佛陀說:要修習觀照,來看到真相。我們應該觀察我們的色身,是種種不凈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
就是說你先觀察內身的不凈,再觀察外身的不凈。
就是這個不凈觀是先觀察內身,就是你先把你自己的這一層皮剝開來、把你的肉也剝開來,你看到你自己色身內部是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等等,我們從身體的內部,找不到一個幹凈的東西,我們隻是被外面這一層皮所迷惑。
所以我們要看到內身的不凈,這是第一點,你要相信你的內身是沒有幹凈的東西存在的。除瞭很臟很臭的身體之外,煩惱的根源亦是不凈,而「身是煩惱根」,所以不清凈。
2、觀受是苦
通常,人對於身體的諸受,誤認為是有快樂、是清凈的,這裡顛倒想所導致的,就是愛這個身體。每個人都貪愛自己的身體,誰不貪愛自己的身體呢?
觀受是苦與觀身不凈是連帶的,因觀身不凈,而觀察到身體所帶來的都是麻煩事、不清凈的事。所謂不清凈,指的是煩惱的根源,制造罪業、生死的根源。
一般的人把身體當作凈、把感受當作樂來看,根本沒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身體的種種呢?有時肚子餓瞭,吃的時候,吃得很飽,很舒服;口渴瞭,喝水的時候,喝得好舒服;累瞭,上床睡一覺,睡得好舒服;熱的時候,有涼風徐徐吹來,吹得好舒服;戀愛的時候,親密地擁抱,也覺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覺身體很可愛,於是起顛倒想,以為身體是受樂的根本。痛苦的時候是有的,但不會記得住,隻記得好的,所以會對身體產生執著。
很多人不能認同佛教講苦,他所感覺到的都是樂。
但若深入地分析、觀照下去,就會發現,所有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帶來苦的原因。事實上我們要思惟,其實這個受完全是痛苦的:痛苦的果報是苦、安樂的感受是無常敗壞之苦、不苦不樂是遷流之苦,所以感受是談不上快樂的。
這一生的苦,連續到未來生的苦;即便是這一生,到最後,此身還是會死亡、會敗壞,結果還是苦。
所以說有受皆苦,「樂」不過是一個假象。
因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無常故苦。
3、觀心無常
心是什麼?心是從身體的感受,而產生的反應和執著。
我們的心,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變化。既然受是剎那不斷地改變著,這心當然是無常的。
可是,一般人總認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間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爛,我們的心永遠不變……之類的,此即「常心」。
實際上,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間的連鎖、連結,不能如是觀察,則會愚癡、固執地想像成是同一個人的心,在不同的時間,想著不一樣的事。
其實心念剎那變異,本是無常。
執著我們的心是恒常的,這種幻覺,是因為不能觀照到心念的變化。“觀心無常”心起的念頭,一彈指就有幾百個念頭,幾百個念頭就是幾百個生死種子。
4、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萬法找不出一個能夠常一不變的主宰。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塵的追逐裡。
世間什麼是我們的?世間有沒有永遠存在的東西?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這四個條件。
“無常”,就是如此。
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會精進修行;生理細胞有新陳代謝的無常,因此能常保身體的無限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人事的新舊更遞也是無常的變化,如此社會有機體才能常顯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
所謂“我”,是恒常不變的實體,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沒有能單一獨立、自我存在、自我決定的永恒事物?
當然沒有!
能夠明白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雲流水般自由自在、任運逍遙。
-03-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無法去凈土,隻能在穢土
佛給我們說,“淫欲”這個念頭裡面是愚癡心,六道眾生要想出離六道輪回,就一定要斷淫。
“斷淫”有狹義、有廣義兩個意思,狹義是男女的淫欲,廣義是凡是任何事物過分都叫“淫”。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財色名食睡”,但是你要是享受過分,都叫做“淫”,都產生瞭障礙。
“淫欲”,這是六道眾生裡頭最難斷的;最難,也要斷!佛在經上說得很好,“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個“愛”是男女的情愛,所以隻要有愛欲,就有六道生死輪回。
特別要提醒同修們,“淫欲”是邪業,是三界六道的根本!
六道眾生為什麼會在六道搞輪回?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楞嚴經》上講的,“淫欲不斷,輪回就不能出去”。
當然輪回的因素很多,哪個因素算第一?愛欲。
所以佛制定戒律,出傢戒這個擺在第一條。
所以諸位要記住,“愛欲”是六道生死輪回的第一個因素。
在傢戒是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為什麼?
你沒有意思出三界,那不殺生就非常重要。
為什麼說非常重要?可以不墮惡道。不墮惡道,你來生還能得三善道。
如果想出三界,想瞭生死出輪回,那就不一樣瞭,那就要把“不淫欲”擺在第一條,你才能夠永斷生死根本,出離六道輪回。
所以這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決定不能夠迷惑。
“不淫欲”,在傢居士是從“不邪淫”著手,最後也要到“不淫欲”,你才能圓滿功德!
-04-
如何判斷
人在臨終時生往去瞭哪道
往生證驗
《印光法師文鈔》
文鈔譯文:
人快要死的時候,熱氣自下至上的,就是超升瞭,自上至下的,就是墮落瞭。所以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樣的說法。……
頂聖眼天生等,是說人斷氣後,通身都冷透瞭,隻有頭頂是熱的,那麼就必定是超凡入聖,瞭脫生死瞭。
眼天生,就是說,如果隻有眼睛和額頭顱骨處熱,就是生到天道去瞭。
隻有心口處熱,就是生在人道。
隻有肚子腹部熱,就是生到餓鬼道。
隻有膝蓋熱,就是生到畜生道瞭。
隻有腳板熱,就是墮入地獄瞭。
這是人在生的時候所造的善惡兩種業,到這個時候所感現的,不是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做假的。
這個時候,如果病人能念佛,再加上眷屬善友助念的力量,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
不須要專門去探試,以免耽誤事。切記切記!(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92)
文鈔原文:
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瞭生脫死也。
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
心處獨熱,則生人道。
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
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
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
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
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
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92)
正法代表《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 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