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騭文 研習報告 第33集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騭文 研習報告 第33集

時間:2019-07-17 17:18: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傢早上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今天我們來講第三十九句,也是下卷的第二句:

【創修寺院。】

安士先生在發明註解裡面說到,「佛法僧三寶,謂之福田。而所以莊嚴供養者,則惟寺與院而已。無寺院,則無佛像經文,僧尼四眾,一應禮拜燒香,受持讀誦之福,皆無由種矣」。這一段告訴我們,寺院它是佛法僧三寶所住持的地方。佛教的寺院它是一個佛陀教育的場所,因為佛教本來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它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寺院就是學校,是教育推行的地方。人隻有接受瞭佛陀教育,他才能夠對宇宙人生真相瞭解,人明瞭瞭真相,不迷惑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會有苦報。因此佛法僧三寶叫福田,我們能夠學習佛法、供養三寶,這就是種無上福田。

佛法僧這三個字,我們這裡可以多多的解釋幾句。這個佛寶,大傢不要以為寺院裡供養的佛像這就是佛寶,法寶就是經書典籍,僧寶就是出傢人。這樣認為也不能說錯,這種是外在的住持三寶。但是真正的三寶是什麼?佛告訴我們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寶,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凈。所以佛寶是覺而不迷,從迷回頭依靠自性的覺悟,每個人自性本覺,這叫皈依佛寶。過去我們都是邪知邪見,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瞭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關系,憑著自己的知見,造瞭很多的業,現在要把自己的錯誤知見放下,皈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沒有學佛以前我們身心都有染污,現在從染污回頭,皈依自性清凈。過去跟人總是會鬧矛盾,不能和合,現在可以跟人和合,因為心地清凈,跟誰都能夠和諧相處,這就皈依僧瞭。所以僧有清凈和合之意。我們真正能夠皈依自性三寶,這才叫真學佛、真皈依。這個確實需要接受佛陀教育,才懂得該怎麼做,因此弘揚佛法就有無量的功德。

底下講,莊嚴供養者,惟寺與院而已。寺和院都屬於佛陀教育的場所,供養三寶也就是剛才講的,能夠自己覺悟,自己正知正見,自己心地清凈,同時能夠感化別人、教化別人、自利利他,這就是叫莊嚴道場。所以『創修寺院』就是建立佛法的教學這種場所。沒有寺院,無寺院就沒有佛像、經文。這個佛像是外在的佛寶,經文是外在的法寶,僧尼四眾是外在的僧寶,這是住持三寶。也是有功德的,這些都要禮拜、燒香供養,對於經典要受持讀誦。寺院確實是一個幫助我們種福田、修學的好地方、好因緣,沒有寺院我們就沒有辦法種福田,沒有辦法修功德。所以安士先生說,「然則創之修之者,厥功顧不大乎」。創是創立,修是修葺。如果這個地方還沒有佛陀教育的場所,我們要建立;已經建立瞭,我們不斷的去修繕,這創修寺院,這個功德太大瞭。

但是我們要明瞭,「創修寺院」的目的就是為瞭推廣佛陀教育,如果不能夠講經說法,不能夠流通法寶,也就是不從事教育工作,僅僅是讓信眾來這裡燒香拜拜,或者是投點錢到功德箱裡,或者做一點經懺佛事,忽略瞭教學,這種寺院的功能就不是傳統的那種教學。因此我們創修寺院要知道,這個意義、這個功德就在於弘法。所以我們這裡實際禪寺真的叫做正法道場,為什麼?天天有講經,天天有流通法寶,而且這些統統都是免費的,去請光碟、請經書統統是免費結緣。每天我們這裡有上課教學,而且這裡還有培訓法師,培養未來的佛教弘法人才。這是寺院本有的本來的這種功能,我們就是要這樣做的,很如法。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正法念處經》說到,「若有眾生,見塔寺僧坊,塗飾修補,復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終生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共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為人,其身鮮白」。這是《正法念處經》裡面所說的,如果有人能夠在寺院裡面,或者見到塔,或者是見到出傢人住的地方,僧坊,出傢人是佛陀教育的老師,他們是專職弘揚佛陀教育的人,應受供養。這個人能夠去為這些塔寺做塗飾,譬如說塗油漆、裝飾、修補,自己做而且還教他人做,修治故塔,故塔就是有一定年歲的這些舊塔,有做到這樣的事情,後面的福就很大瞭。他命終生天,身體都是鮮白的,皮膚白凈,這是一種相好。而且他住進瞭珊瑚寶林,環境很優美,跟很多天女一起娛樂,享天福。天福享盡瞭,又下生為人,還有餘福,他還保持著相好,身體皮膚潔白。這是創修寺院的功德,他得到的福報。他因為沒有要求生凈土,出離三界,他所做的這些善事,變成來世的福報。當然福享盡瞭,人還是要墮落。所以我們修福不要去享福,把這些福全部回向自己求生凈土,出離三界,不貪求人天福報,這就對瞭。

下面又引《法滅盡經》說到,「將來劫火起時,曾作伽藍之地,不為火焚」。這經上說的,將來會有劫火發生,這個劫火是屬於三災之一,火災。這個火災一直燒到初禪天,也就是整個欲界統統都會毀滅,連初禪天都不能夠幸免。但是如果有人曾經在過去修建過寺院,伽藍就是寺院,那麼他在這劫火當中不會被燒,他在這個共業裡面有他的別業,因為他的善福很厚,不會遭難。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福,即使是災難當中他也不受災難。所以根本消災免難的方法,那是自己要修善修福。

下面安士先生引佛的話說,「佛言:假使有人,費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縱令此寺,隨為水火所壞,已為不虛施主之恩」。這是佛所說的話,說假使有這麼一個人,費瞭很多錢,百千的金銀,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萬,我們現在講十萬兩銀子,你建成瞭一個寺院。現在建成一個寺院花費真不少,也都是要幾百萬、上千萬。這個寺院建成以後,假如有一位持戒的比丘,他是真正的比丘,就是他受瞭具足戒,而且統統做到,持戒精嚴,沒有毀犯,有這樣的一位尊者住在這個寺院裡面,而且隻住一天晚上,你看這寺院就有用瞭。真正供養一位持戒比丘,即使是這個寺院馬上就被水火這些災難毀壞,可能水災淹沒瞭,火災燒掉瞭,但是這個持戒比丘住瞭一個晚上,留下的福德給施主,就永遠沒有磨滅。換句話說,這個施主造瞭一座寺院,雖然隻供養持戒比丘一個晚上,都已經回本瞭,都值瞭。

我們的師父上人過去曾經在美國住過十五年,當時一九九八年的時候,我還在美國讀博士,常常到達拉斯凈宗學會那裡去念佛,參加佛七。有春季的一次佛七,這是一九九八年的三月,當時我記得是悟道法師親自主持佛七,佛七有一百二十三人參加。這是我們師父說的,以慧遠大師當時廬山結念佛社的人數為上限,不超過一百二十三人。我當時有幸參加瞭,參加這個佛七。結果念佛念到第四天,有一位老菩薩,她姓馬,叫馬玉葉,一位女眾,老菩薩,八十四歲,她在念佛佛七當中往生瞭。她往生之前那天身體還挺好,還在那繞佛。我跟她還是挺熟的。她繞佛非常專心的念,我看到她非常感動,我自己很感動,我說這位老人真瞭不起,這麼精進。沒想到第二天,大傢參加佛七,一起繞佛,繞完佛之後歸位,歸完位之後就開始起四字佛號,打坐來念。我是坐在第一排,對面是女眾,我就在念佛的時候偶然睜開瞭眼睛,看見這位老菩薩她站起來拜佛,大傢都坐著,她站起來拜佛,拜完佛之後(三拜),她就離開瞭,離開位子,自己悄悄的繞到後面一個休息的地方。當時我在念佛的時候心裡還打個妄想,這老菩薩佛沒念完,為什麼要走?等我們打坐念佛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再次第二支香起來,又開始繞佛,結果大傢繞到後面,一看,這老菩薩穿著海青,坐在沙發上,已經走瞭,嘴張著一個「阿」的口型,念阿彌陀佛走瞭。後來我們才瞭解,原來老菩薩曾經發瞭個願,她說她要往生一定要在大佛七當中往生,要給大傢做個示現。有願必成。

當時悟道法師把這個消息報告給師父上人,當時師父上人在新加坡,在講經當中就講到這個事情。他說達拉斯道場我們花費瞭不少錢把它買下來的,馬玉葉老菩薩往生瞭,往生一個人我們就回本瞭,如果能往生兩個人我們就賺瞭。你看這裡跟佛在這裡講的話是異曲同工之妙,有一位持戒比丘住過你那個道場,住一天你就回本。為什麼?因為你這個道場真正供養瞭一位聖者,往生的人決定不退成佛,你供養的是一尊佛,這個功德有多大!供養持戒比丘也是如此。所以比丘真正持戒,堪受供養,堪做福田。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持戒的重要性,出傢人真正持戒的,那就是堪受供養,就能做眾生福田。所以下面講,「況寺院告成,因之廣造福德乎」,所以寺院道場建立瞭以後,給眾生廣造福田,你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瞭六則佛典的故事,給我們來說明創修寺院不可思議的功德。第一個講的是「須達施園」,出自於《經律異相》。這是佛在世的時候,他在舍衛國弘法的時間比較多,那裡有一位長者叫做須達多,就是須達,他的名字叫須達多,他就很想找一個地方建一個精舍供養佛陀,讓佛在那裡安心的講經教學。可是他找來找去隻能找到一個地方,是隻陀太子的花園。那個花園方圓八十頃,而且裡面林木茂盛,風景優美,確實是一個建造精舍的好地方。於是這個長者就去請求太子,能不能夠把這個花園賣給他。太子說,太子也是故意跟他開玩笑,說要賣給你可以,但是你要用黃金把這個園子的地全部鋪滿,我才能答應你。沒想到須達多真幹瞭,他把自己傢裡這些黃金統統都捐出來,就在花園裡開始鋪黃金,很快就把整個園子都鋪滿瞭,成為黃金地。

這個太子一看不得瞭,他本來不想賣的,結果說瞭個開玩笑的話,沒想到須達多長者就當真瞭。他就想反悔,他說其實我不是真的要賣,隻是跟你開玩笑。須達多長者說,不行!您是做太子的,金口玉言,你怎麼可以開玩笑?結果太子也沒辦法,就問你要這個園子做什麼?他說我是用來供養佛的,讓佛在這裡,我建一個精舍,讓他在這裡講經教學。隻陀太子一聽,這好事,是功德,我也要做。結果須達多長者說,不行,這功德一定要我來做。這個太子就不高興,他說這樣,我隻答應把園子賣給你,可是沒有說把樹賣給你,園子裡的樹那都是我的,你既然不讓我做功德,我就要把所有的樹都砍光,砍成就是光禿禿一片。須達多也沒辦法,兩個人相持不下,就去見佛,請佛來評判。佛很慈悲,就跟兩位說道,你們也不要爭瞭,功德兩個人一起做,這個園子以後的名字就叫做隻樹給孤獨園。須達多長者的名字的意思就叫做給孤獨,給孤獨長者,所以你看看,這個園子是給孤獨長者他買的,叫給孤獨園,那樹呢?樹是隻陀太子的,所以叫隻樹。所以我們讀到經裡面講到,「一時,佛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你看佛多有智慧,這一下子兩傢都擺平瞭,兩個人也歡歡喜喜,都做瞭功德。

後來他們倆就在這個園子裡建瞭一千二百所精舍,供養佛及他的弟子們。佛的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老跟著佛的,不能說隻供養佛,其他弟子不管,不行,要供就一個僧團統統供養。所以大傢在奠基的時候一起到瞭,結果舍利弗,這是佛一位智慧第一的弟子,他忽然就笑瞭起來。須達多長者就問,你為什麼要笑?舍利弗就回答他,說今天你正在奠基,正在規畫你的精舍,而您將來會生到天上享天福,你的天宮已經修成瞭。須達多長者說真的嗎?我能不能看看?舍利弗就用神通把天眼借給須達多長者來看,他這一看,果然天上自己的宮殿已經建成瞭。他非常高興,他就問舍利弗這個是什麼天?舍利弗告訴他,這是第四天,兜率陀天,彌勒菩薩在那個天裡的內院正在講經說法,你將來到那個天上就可以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可以一起下生成佛,跟著彌勒菩薩下生,幫助他來弘法。結果須達多長者聽瞭之後非常歡喜。精舍建成以後,舍衛國的國王、大臣還有百姓,統統都出來迎接佛進隻樹給孤獨園,當時天大放光明,天樂悠揚,天鼓自鳴,盲人可以雙目復明,聾的人可以突然聽到聲音,啞巴也突然能講話瞭,不可思議的瑞相。創修寺院我們看到功德無量,為什麼?因為他真正供養到佛。

現在佛不在世,我們沒有這個福報供養到佛,但是跟隨佛修行的這些真正的出傢、在傢的弟子們,他們繼承佛陀教育的事業,像佛一樣也是天天講經說法。像我們的師父你看天天講經,五十年沒有中斷過,這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師父上人已經講瞭五十年,供養這樣的真修行人,也是得無量的福報。這些修行人他們生活要求非常的低,生活很簡樸,所以供養他們不需要什麼花費,但是我們是需要創造一個讓他們能夠講經教學的場所,讓他們的道德、學問能夠利益眾生,我們叫護法。這種功德就是,雖然不一定及得上須達多長者,但是如果你真誠心,毫沒有自私自利的、不貪圖名聞利養的去做這種護法的事業,功德也不會比他差很多。

下面安士先生舉第二個故事,出自於《出曜經》,叫「修塔獲果」。這是迦葉佛涅盤以後,這是前面一尊佛,結果弟子們供養佛的舍利,建瞭一個七寶塔,因為年歲太久,塔身也漸漸壞瞭,又沒有人修補。這時候有一位長者就對大傢說,佛世難遇,人身難得,而即使我們得瞭人身的,有的會落在邊地,邊地是沒有佛法、沒有佛陀教育的地方,就是一些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很落後的地方,有的可能出生在邪見傢庭,這是有文化的傢庭,但是邪知邪見,不信三寶,這都是沒辦法這一生得度的。所以我們這一生得瞭人身,又遇到佛法,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這位長者就率領九萬三千人一起來修補佛塔。佛塔供養佛的舍利,這是我們報答佛教化之恩,同時看到塔以後,我們也能提起一個信念,向佛學習,佛雖然不在世,但是他的舍利在、寶塔在,如同佛在。所以塔也是一個教學的工具,提醒我們皈依三寶、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的這種教學工具,所以修塔很大功德。所以大傢當時共同發願,願今後不再墮落到三途和八難當中。八難我們昨天有介紹,這是八種難遇佛法的這種災難。他們願今後遇見釋迦牟尼佛,這底下一尊佛,願在他的第一會說法的時候都能夠得度。於是後來這些人命終以後都生到天上去,在天上等釋迦牟尼佛出世,結果釋尊出世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來到人間來聽法,為首的長者就是瓶沙王,他手下帶著九萬三千人眾,真的在佛會下得度證得果位,你看這個因在於修塔。

下面舉《雜譬喻經》裡面說的「天人散花」這個故事。這是從前有一位農夫,很純樸,也很信佛,他護持一位羅漢比丘,這個比丘證得阿羅漢果,給他建瞭一所小房子,做為他休息的地方,又給這位羅漢比丘建造瞭一個誦經修行的場所,給他有住的地方、有給他修行的地方。誦經又是自利又是利他,這就是教學。這是聖人,證得羅漢就是聖人,他可以教學,自利利他都兼顧到瞭。這位農夫這麼護持佛法,他死瞭以後就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住在天宮裡,這個天宮方圓四千裡,很大,豪宅。忉利天人他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來歷,曉得為什麼他有這個福報來到忉利天,都是因為在前生供養瞭這位羅漢比丘。因此他很感恩,在天上手持著鮮花,就在這個羅漢住的地方,這個屋子裡,這屋子是他原來建的,在那屋上散花。還自言自語的說,我僅僅建造瞭這麼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得到這麼大的福報,今天特意來散花供養。這是供養真正的修行人獲得大福報,天福。

下面也是出自於《雜寶藏經》,「同為夫婦」這個故事。這也是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位長者,他在生的時候建造塔寺,死瞭以後他就生到天上去瞭。他的妻子很思念她的先生,常常都去寺院打掃衛生,這寺院是她先生建造的,她是睹物思人,很思念她的先生。有一天,她的先生在天上做天人,就回來對他的前生這個太太說,說我就是你的先生,因為過去建造寺院的功德,現在生到天上,看到你很思念我,所以我特意下來給你打個招呼,但是你這人身太臭穢,我不能夠靠近你。所以天人看我們的人身臭穢不堪,好像我們人看這些廁所裡面的屎蟲在那屎裡面爭,爭名爭利就像屎蟲爭屎一樣,人看到它怎麼會靠近它?天人看我們也是如此,身體臭穢不堪,還一天到晚爭名爭利,爭這些不相幹、不要緊的事。天人看到他過去生的太太都臭不可聞,就告訴他太太,說你這麼誠心思念我,這也是有恩德,總是過去生中做過夫婦,你如果也想來到我這個地方,你也要盡心的去供養佛、供養僧眾,要去修建、打掃塔寺,還要發願生到我這個天上,這樣我們將來就能夠在天上重聚。這位太太聽瞭之後也歡欣鼓舞,來瞭積極性,所以就按照她的先生的話,每天就這樣做,積功累德,到命終之後果然生到天上,而且能夠跟她的先生相聚。

後來佛出生瞭,成道瞭,他們倆一起到佛那裡,佛見到他們,給他們說法,結果兩個人都一同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小乘初果,雖然還沒有出三界六道,但是他們絕對不會墮到三惡道裡面,這個屬於入瞭聖人之流,他隻要在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必定能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出輪回、出三界。你看看過去生中種的遠因,來生就得到殊勝的福報,而且能夠感得出離三界,這是修建塔寺之功德。但是你要很清楚,這些塔寺真正是在辦佛陀教育的,如果不是辦佛陀教育的塔寺,那就沒有這樣的功德。現在很多寺院我們看看它們教育的功能很微弱,都成為什麼?觀光旅遊的聖地,成瞭一個旅遊的場所,或者是專門做超薦佛事,成為超度死人的宗教場所,跟教育不相關瞭,這樣修寺的功德就比不上這些故事裡面所說的那些人真正修寺功德那麼大,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下面第五個故事「難為夫婦」,是出自於《分別功德論》。這也是講到在舍衛城有一對夫婦,他們很虔誠的信仰三寶,但是兩個人沒有兒女。後來太太先去世瞭,結果生到忉利天,因為他們倆信仰三寶,都是善人,生到瞭天上。這個太太做瞭天女,天女是美麗端莊,世間美女是沒得比。在天上她就知道自己過去的丈夫,她用天眼去觀察看看在天上誰能夠將來做自己的丈夫,結果發現她前生的丈夫出傢做瞭沙門,這時候年紀已經很老瞭,正在打掃塔廟。這個天女就用光明照到她過去的丈夫身上,讓她丈夫看見她,天女就勉勵他說,你要精進修行,以後你可以生到天上,我們再做夫妻。這個沙門聽到自己的太太現在生到天上,很受鼓舞,就加倍精進,希望將來有朝一日也能夠相聚。結果後來修行很用功,這個天女又來看望他,告訴他說,你現在的功德已經超過我太多瞭,我現在已經不配做你的太太。這個比丘一聽,原來這樣子,他就更加的發憤努力,結果當生就獲得瞭阿羅漢果。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你要知道這一生同為夫婦這個緣很深,兩個人緣很深,還要他們倆的福分相當才匹配,我們世間人也講門當戶對。從佛法看三世的角度,兩個人的福報要匹配,他們倆生活在一起成為夫婦,否則如果某一方他福很大,另一方福不夠,這兩者也感應不到一起來。所以這都是個人有個人的業力,個人有個人的福報。總歸我們自己要認真修福,我們的因緣就愈來愈殊勝。說真實話,在三界裡面輪回總是會有苦惱,不要求這些人天的福報,我們加緊用功,目標要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假如這個心念當中還有一絲毫希求得到將來幸福美滿的人天的生活,這樣子跟六道的緣結得很深,就出不瞭三界。所以往生凈土要一切放下,一絲毫人天福報我們都不去享,都不要,隻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決定往生。

下來安士先生還舉瞭個歷史上的故事,出自於《金湯編》,是「舍宅為寺」。這是講宋朝范仲淹先生,他字希文,范希文。這個人一生做瞭很多好事,德行、學問都非常高,你看連民國印光大師都非常贊嘆他。范傢你看八百年傢族長盛不衰,都是因為范公功德太厚。這裡講的一個事情,是范先生他信仰三寶,是虔誠的佛教徒,所有他走過的地方一定會修建寺院,而且度人出傢,大力的推廣佛陀教育。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長白山讀書,那是很冷的地方,他在一個破廟裡面,在一個樹下他發現有一壇金子,他當時很窮,一般人看到這些金子不知高興到哪裡去,可是他看到之後不動心,把這金子重新又埋到地底下,誰也沒說,好像什麼事沒發生一樣,繼續去讀書。後來他做瞭官,有名望瞭,結果這個寺院裡的出傢人就來跟他化緣,希望他能幫助修建寺院。范公就跟他講,說你們的寺院裡就有金子,你看就在那樹下,你在地上挖,裡頭就有一壇金子,那個金子足夠你建寺院。結果這些出傢人回去,果然把金子挖出來瞭,歡天喜地。

范公在晚年把自己傢裡的住宅都捐出來做為寺院,改名稱為天平寺,迎請一位禪師來住持。你看看他,為瞭三寶,什麼都能施舍,連自己的傢產、田宅,統統都施舍出來。而傳記上說,他在過世之後,傢裡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為什麼?所有的錢都拿去佈施,傢裡分文不剩。所以我們說他真的是菩薩示現,不是菩薩很難有這樣子的施舍的精神,他的果報自然就非常豐厚。他去世以後,他曾經自己本人就做過宰相,這個是在大臣裡面位置最高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死瞭以後被朝廷追封為楚國公,賜一個尊號叫文正。所以我們有時候稱他叫范文正公,稱他的尊號。他的子孫代代都是做官,傢門興旺。這個人真的是有智慧,他懂得,自己的傢產、田園、房宅是什麼?隻是我們在生命輪回當中的一個驛站,暫時讓你歇歇腳的,它不是你所有的。聰明的人用這個來佈施、來修福,這樣他這個驛站就愈來愈莊嚴美好,他下一站肯定比這一站要更殊勝。所以古人講,你看舍得,舍瞭才得。那得瞭以後怎麼辦?得瞭再舍,把你所得的都舍掉,舍得舍得。古時候,安士先生這裡說到,有不少人都是這樣,把自己的傢宅捐出來做為寺院。大凡是這麼做的人,統統都是子孫興旺,他給子孫積瞭大陰德。這是說明推廣佛陀教育這個功德之殊勝。

前面一句講印造經文,這是流通法,創修寺院,這是建學校。我們師父上人他提倡現代佛陀教育的場所,不要用這種飛簷琉瓦的宮廷式的寺院的這種格局。為什麼?因為建這種寺院,很容易又給人一種誤會,認為這是宗教場所。實際上寺院就是辦學的,所以應該把它建成學校的大樓的這樣的形式,裡面請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來帶班教學,天天上課。現在科技發達瞭,通過網路傳播,在一個地方教學,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收聽得到。所以這種學校的規模不需要很大,有個二、三十人,有一位主講的老師帶一個班,這個班上的學員每天也練講,他們的這些學習心得報告也通過網路傳播到全世界。所以師父的理念,他希望什麼?帶十個人,潛心閉門修學十年,十個正科生,再帶十個旁聽生,二十人,足夠瞭,就能夠辦佛陀教育,再有十幾二十人護法,在生活上照顧這些學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學校,每天就是從事佛陀教育的弘揚工作。如果能夠真正供養這樣的團體,這個功德就是無量無邊。這是救佛法、救末世眾生很好的途徑。

下面我們看第四十句:

【舍藥材以拯疾苦。】

這是施藥來救人,幫助人醫治疾病。安士先生註解當中說,「閻浮提中,共有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百二十一種寶,皆足以濟人」,濟人就是救濟人。在我們的地球上,閻浮提就是地球,很多的寶物都能夠救濟人,這裡舉出,你看樹有一萬種,草有八千種,還有很多的草藥,七百四十種,都能治病,還有香,還有各種寶。下面說,「而於疾苦尤急者,則惟藥材耳」,在這些寶物當中,能夠治病就是用藥材,治病救疾,這個比其他的寶更重要。其他的寶,譬如說寶石、玉器、金銀,這些重要的金屬、寶物,可以用來觀賞,它有它的價值,但是對於治病來講就不如藥材之珍貴,所以救疾救苦並不是要價值很高的寶物,真正能夠把病治好瞭這就是寶。「以藥濟人」這叫舍,「以方給人」也是舍。這方是藥方,你治病救人,你有藥就給人藥,沒有藥你會開方子,你開一個方子,他去拿藥,他也能把病治好。所以施舍的方式有多種。

下面又有引申,「貧人不與計利,舍也」。當我們治病救人的時候,不要想著利,假如人傢窮,我們幫他醫治,可以分文不收。古代的醫生都有這種醫德。我就聽我外祖母說過,她過去在哈爾濱,去看一些老中醫,開方子拿藥,那些老中醫他從來不開口問人要醫藥錢,他隻是在外面設一個錢箱子,這個病我幫你去看,給開瞭方子,甚至給你藥,多少錢你自己去投箱子,你看著辦。如果你傢境貧窮,不繳錢也無所謂,他看都不看;你傢境富裕的,多繳一點,也很好,無所謂。醫生的目的就是救死扶傷,哪能夠去追求這些錢財利養。不像現在的醫院,講求以經濟效益為第一,那就麻煩瞭,不是以治病救人為第一,以經濟效益為第一。所以在利和義之間選擇利而忘瞭義,見利忘義。應該怎麼樣?要輕利重義,這就是有功德。

另外還有「勸人不賣假藥,亦舍也」,這是用我們的口業來施舍,勸人不要幹這個壞事。賣假藥,為瞭貪一點利,你要知道,可能會害瞭一個人,甚至害瞭他一傢人。本來他可以病治好的,吃瞭假藥病更差瞭,這不就是謀財害命嗎?這個因果還得瞭!所以這裡講的『舍藥材以拯疾苦』,這個舍字,「舍之為術多矣」,要說舍,很多種方式,雖然方式不同,「存乎拯之之心耳」,拯之就是拯救受苦之人,所用的方式、手段不盡相同,但是拯救疾苦的心是一樣的,關鍵是有這顆仁愛之心。所以我們每學一條經句,這裡講的是事,從事上要通達裡面的理,不是說舍藥材,我就把傢裡的中藥材每天拿到街上去送人,這個就是學呆瞭。讓我們學會用這種存心,看見人有疾苦,立即去幫助,是這句話的意思。

安士先生下面說,「末世之疾病,漸漸增添;末世之良藥,亦漸漸減少」。這個話確實是事實,末世這是我們現在的時代,你看病的種類愈來愈多,能夠治病的藥愈來愈少。他這裡舉出幾個例子,「且如小兒痘疹,生於晉魏以後」。小兒痘疹就是麻疹,在晉魏之前,晉朝之前是沒有的,這以後才發生,這病就增添瞭。「箭風之病,起於順治末年」。這是一種惡風病,在清朝順治,這是第一個皇帝,他末年產生的。「近時初生嬰兒,多生螳螂子於兩腮,剖而去之,兒方飲乳得生,否則一兩日輒死」。這是安士先生說他那個時代,在近來發生的狀況。所謂生螳螂子,生下來的嬰兒,他兩腮裡頭生出一種脂肪狀的硬塊,生在裡面很痛,所以小孩終日啼哭,而且沒有辦法哺乳。隻能怎麼做?把它解剖掉,切除掉,這樣孩子才能夠重新喝到母乳,否則一、二天就得死。切下來的這些硬塊就像螳螂子一樣,所以稱作螳螂子疾病。「此餘成童以前,所未嘗有也」。過去安士先生在孩子的時候沒有見過的,這是新增加的疾病。安士先生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到現在又是兩百年過去瞭,現在的疾病又多瞭很多。譬如說這些很多癌癥,過去沒有的,還有什麼愛滋病,這也是過去聞所未聞的。現在不得瞭,聯合國的愛滋病規畫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這是二00四年那年,愛滋病患病者已經超過三千九百萬。在中國有個統計,這是衛生部統計的,大約有七十萬的中國人得瞭愛滋病。這麼多的人患不治之癥,過去未曾有。

這下面講,「萬年以前,水味之厚,同於乳酪。耆婆在時,猶有藥王樹一本,能照見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參,多成形像,其價止與白金相等,今則價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剛才是講病很多,現在是講能治病的寶就愈來愈少。第一個水,一萬年以前水的味道很厚重,像牛奶一樣,現在沒有瞭。耆婆,耆婆是古印度天竺國的一位名醫,他當時有藥王樹一本,能夠照見人的肺腑,就是不用X光就能夠看見人裡面的內臟。在明朝的時代,上品的人參都有很好的形像,形狀真的是像人,人參,而且價格還很低廉,跟白金差不多,現在這個價格已經高瞭四、五倍。他說現在是指安士先生乾隆年間的時候,雖然價格高瞭,但是它的顏色、味道不如過去好,現在的人參更不如以前瞭。所以這是藥物愈來愈少。疾病愈來愈多,藥物愈來愈少,這什麼原因?原因還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造業所致,惡業愈來愈多,善業愈來愈少,所以感得絕癥愈來愈多,醫藥愈來愈缺乏。

安士先生下面說,「將來五千年後,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乎」。這是佛有預言過,在將來人壽二十歲的時候,就是五千年以後,因為我們現在處在減劫,每一百年人的壽命減一歲,這是講的平均壽命。我們現在平均壽命是七十歲,過五千年之後,也就是減瞭五十歲,那就是到人壽二十歲的時候,那時候會有很多的疾病兇災,我們講瘟疫,大瘟疫,死亡人數不計其數,滿山遍野都是,而且要七個月零七天,這個瘟疫災難才會熄滅。那個時候,不要說藥,連一般的甘蔗、糖、鹽都找不到,更何況說是人參、茯苓、肉桂、附子這些名貴的藥材?這些都是眾業所招感,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那隻有人類斷惡修善,這個隻有靠佛法。我們能不能夠救別人,那是看別人的造化,願不願意學佛,願不願意斷惡修善,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幸免於難。要想幸免於難,沒有別的,多修善、多積德,另外一定要求生凈土,不可以再輪回,再輪回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那你這個災難怎麼能免除?這是講到末世的現象,病多藥少,所以拯救疾苦更為重要、更為迫切。佛是無上大醫王,推廣佛陀教育這才能夠幫助人類鏟除貪瞋癡三毒的病根,病都是貪瞋癡來的,這才能夠鏟除人類的一切絕癥。

所以「《婆沙論》雲: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於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這是你施藥的功德,你想免除災難,佛經裡告訴你,你隻要拿一個阿梨勒果,這個阿梨勒果是一種古印度的果子,這是佛隨便舉出一種,就是你隨便拿一種藥,但是要治病的,能夠奉施病僧,給那個有病的出傢人,幫助他治病,你的果報在來世中一定會幸免於疾疫之難。前面講的,人壽二十歲的時候遇到的大瘟疫,你就不會受,你可能不會來到這個世間,所以你不受這種苦。這裡講到供養病僧,這個僧他是推廣佛陀教育的專業人士,他在就能夠住持佛法,就能夠弘揚佛法,古德所謂法賴僧傳,他能傳承佛法,使佛法住世,利益眾生。所以你幫助這樣的人有這樣的殊勝果報,這是你種的福田很殊勝。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講的,要有拯救之心,那種真誠心,真誠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能說我對出傢人我才幫助他,見到一個貧窮的人我就見死不救,有這種分別執著心,那不可能有這樣的功德。

下面說,「疾苦之生,非生於生之日,必有所由生」。人間的疾病的痛苦,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疾病本來所生的,都是因為造惡業感得的果報。所以我們如果有疾病,不可以怨天尤人,知道是自己果報現前,有果必有因。在下面安士先生舉出《大方廣總持經》說到,他是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無眼是盲的,人為什麼盲?過去有不善,以惡眼視人,而且怒視這些發菩提心的人,也就是真修行人。「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無舌是啞,過去惡口罵人,而且是罵修行人,毀謗修行人,這些修行人不是一般修行人,是發瞭菩提心的修行人,他念念為佛法久住,為廣利眾生,他來講經弘法,如果我們生嫉妒,故意找碴,批評毀謗,將來就得這個報應。

下面說「《梁懺》」,《梁皇寶懺》,它裡面說,「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什麼人成為啞巴?過去毀謗過人。「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短小是長得矮,矮小的因是什麼?過去輕蔑人,看不起人,把人看低瞭,自己就成矮小瞭。所以應該怎麼辦?要尊重人,要對人恭敬,自己要謙卑,這人才能長得高大。「為人醜黑」,醜陋、皮膚很黑,這什麼?「遮佛光明故」。佛有光明,如果見到佛,他不能隨喜佛的光明,他就感得醜陋這種報應。佛現在不在世,什麼叫遮佛光明?佛光代表佛陀教育,如果遮攔、障礙佛陀教育,將來也會受這個果報。下面「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人為什麼會長那些惡瘡,像我們現在講的腫瘤或者皮膚病,這是什麼?過去鞭打過眾生,你看都有因果。

下面又舉《法華經》說,「水腫幹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謗斯經故」。斯經就是《法華經》,也通指一切大乘經典。人這一生為什麼會患種種的怪病?像水腫幹痟,痟是頭痛,疥癩癰疽,疥是一種皮膚病,癩就是麻風病,癰我們一般講的化膿感染,疽這是長毒瘡,這一類的病都是夙世毀謗大乘,獲罪如是。所以「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致病之由」,凡是有一種病,肯定是有前生的因。真正學佛的,這一點因果首先我們要能夠承認,從來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統統都有它必然的原因。我們知道這個,絕不會怨天尤人,絕對是什麼?要改惡修善,把那個病因斷除,然後積極努力的行善,自然病就消瞭,福就現瞭。我們能夠教導別人這麼做,讓別人也能破迷開悟,這也就是舍藥材以拯疾苦,而且是拯救於未然。所以這裡講,「施舍藥材,救於已病之後;勸其不造惡業,救於未病之先」。所以勸導人不做惡業,那是從因上給他斷掉,他以後不得病瞭,比起得病之後再施舍藥材那要好得多,他不會受苦。所以佈施佛法就是治病,勸人斷惡修善這就是治未病。

下面講,「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並行不悖可也」。這個聽訟猶人、使民無訟,這是孔子說的,《論語》裡面講的,孔子自己說,「聽訟,吾猶人也」,聽訟就是判案,審查案情我跟其他人差不多,就是有時候斷案很公正,也可能會出現差錯,但是孔子他能做到什麼?必也使民無訟,「必也使無訟乎」,就是讓百姓不要再有訴訟,沒有案情,你也不用判案瞭。為什麼人可以不訴訟,不發生案情?因為通過教育,百姓他都成為有道德、有善心的人,絕對不會跟人過不去,所以怎麼還會有什麼訴訟?不打官司瞭,這是治於未然,聽訟是治於已然。當然這兩者要並行不悖,相輔相成,同時來實施,雙管齊下,標本兼治,這樣才行。我們現在世間社會的病況該怎麼治療?也是標本兼治。譬如說一個社會的犯罪率很高,當然要加強法治建設,但同時更重要的,要加強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讓人能夠明瞭,不要再造這些罪業,這就是治於未然,治於未病,社會這才能夠達到和諧。

因此我們師父上人常常提,「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傢要推動教育,如果能夠在國傢電視臺,在這些媒體,請一些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長者,每天教學,這個社會很快就能夠改善社會風氣。現在我們師父上人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的訪談,他們要做一套節目,今年準備在鳳凰衛視裡面播放。鳳凰衛視是一個世界性的華人衛星電視臺,覆蓋面很廣,很多人喜歡看,在國內也能收看到。請我們師父上人每個禮拜做一次訪談節目,請老人傢教學。這個媒體能夠這麼播這些聖賢教育,那真的是對於這個社會、對於世界是帶來重要的和平方面的貢獻。

下面安士先生舉瞭兩個故事,一個是出自於《付法藏經》的,叫「多劫無病」。這是在過去在毗婆屍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尊者,他是薄拘羅尊者,當時他在毗婆屍佛在世的時候他還是個貧苦的人,有一天就見到一位比丘患瞭頭痛的疾病,於是就以至誠心施舍一個阿梨勒果,就是一個給他治病的藥,結果這位比丘吃瞭以後疾病頓時消除。因為這個貧人做過這樣的功德,所以九十一劫以來,這位尊者不管生在天上還是在人間,都沒有病苦。這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他是薄拘羅尊者,證得阿羅漢。

下面一則故事叫「瘡發人言」,這是出自於《漢書》,以及水懺的緣起。我們有的同修可能參加過三昧水懺這種法會,是懺悔的。這個緣起是什麼?這裡面有一個故事,這是在漢朝漢景帝時代,當時分封瞭七國的首領很多領土,當時這七國首領都驕橫放肆。其中有一個吳國的首領有謀反的意圖,漢景帝當時的一位大臣,叫晁錯,很有名的,他就看出瞭首領可能有謀反的意圖,就擔心會發生政變、變亂,去勸皇帝削藩。漢景帝削藩當時是很有名的事件,就是削減他們的封地。結果這七國知道這個事情,都一起起兵造反,因為他們原來就很放肆,現在一聽到要削藩,他們就被逼出造反。漢景帝很憂慮,戰亂到處都起來瞭,馬上就跟大臣們商議怎麼樣解決。這個時候吳國的丞相,叫袁盎,因為跟晁錯有私怨,這個時候就趁機勸皇帝,說七國叛亂,根本原因在於晁錯,他給皇上出瞭這個削藩的壞點子,現在要平定禍亂,最好把晁錯給殺瞭,向七國表示我們不再削藩。皇帝也逼於無奈,真的沒有別的辦法,於是就下令把晁錯腰斬於東市,腰斬。當時有一個晁錯的仆人上書申冤,皇帝又很後悔,因為晁錯畢竟是一位老臣,可是人已經殺瞭,來不及瞭,就這麼這個事情發生瞭。

晁錯死瞭以後,結果他的魂懷恨在心,他恨誰?恨這個袁盎,恨之入骨,要來報復。一直到後來,漢朝之後經歷過好多個朝代,你看漢朝之後是三國、晉、南北朝、隋朝,到唐朝唐懿宗的時代,有一位悟達國師,這也是很有名的高僧,修行很好,被封為國師。當時還沒有出名之前,他跟一位僧人在京城相遇,這個僧人得瞭大病,結果大傢都很厭惡他,唯獨悟達國師對他格外恭敬,一點厭惡都沒有,而且照顧他,幫他治病。這位僧人被他的誠意感動,就囑咐他說,你今後如果出現瞭危難,可以到西蜀彭州茶隴山來找我。原來這個僧人不是別人,他是一位得道的尊者。他還告訴他,說你到那個地方,山上有兩棵松樹做為標記。後來悟達國師住在長安,德望也一天一天增高,唐懿宗皇帝拜他為國師,賜給他一個沉香寶座,對他無比恭敬。結果你看皇上對自己這麼恭敬,自己就會生一點覺得自己確實修得不錯,傲慢心起來瞭。傲慢心一起,護法神就離開瞭,結果冤親債主找上門來瞭。悟達國師的膝蓋上面長出一個毒瘡,這個瘡很奇怪,這個瘡長得跟人的臉一模一樣,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而且還要吃東西,還講話。這個瘡折磨得悟達國師日夜都睡不好覺,非常痛苦,什麼樣的名醫都請來,怎麼樣都治不好,幾乎要奪瞭他的命。

這時候悟達國師忽然想起來,曾經幫助過一位有病的僧人,告訴過他,說自己如果落難的時候可以去找他,現在自己有大難,去找他吧。於是就到瞭西蜀彭州茶隴山,到瞭那裡已經是黃昏,四周都沒有人,正在徘徊,遠遠就望見有兩棵松樹,就是這個地方,他趕緊走過去,就見到那位出傢人在等他。悟達國師就向他述說瞭自己的這種痛苦,這位僧人就跟他講,說沒有關系,這個山崖底下有泉水,明天早上你去洗一洗,就會好的。結果第二天早上有一個童子就來帶他到山巖下泉水去洗這個毒瘡。悟達國師正捧起水要去洗毒瘡的時候,忽然這個瘡就開口說話瞭,他說不能洗,我有冤情要說。什麼冤情?這個瘡就說瞭,說國師你博古通今,你曾經看過《西漢書》嗎?看過。《西漢書》上記載著袁盎殺晁錯,這個故事你知道嗎?國師說是,我讀過。這個惡瘡繼續說,你就是那個袁盎,我就是晁錯,被你當時向皇上進瞭讒言,讓我被腰斬於市,這個冤仇我生生世世都記著,但是你自從那一世之後,你十世都是高僧,我沒有辦法傷害你,你嚴持戒律,有護法神,現在你因為受瞭皇上的恩寵,生起名利心,生起傲慢,結果損害瞭你的德行,這時候我就有機可乘,我要報仇。不過因為今天承蒙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水來幫我洗這個臉,所以現在我的怨恨也化解瞭,不再跟你結怨瞭。悟達國師一聽,心中大為震動。他捧起這個水洗這個瘡的時候,一洗,痛徹入骨,就昏死過去,等他醒來之後這瘡也不見瞭,人也好瞭。於是悟達國師病好之後,他自己就悟瞭,知道這個因果真是不得瞭。過去你看漢朝時代造的惡業,到現在唐朝,那冤親債主還跟著,還要報復。所以寫下一個三卷的《三昧水懺》流傳後世,主要是懺悔自己過去的罪業。

安士先生在這裡評論當中說,迦諾迦尊者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羅漢弟子,你看他變成一個病僧,跟國師相見的時候,這是為瞭創造救度國師的因緣。這個時候國師他非常的有愛心去照顧這位病僧,他照顧他的時候也不知道他是一位尊者,他隻知道這是一位病人,要照顧,所以盡心盡力的給他調養,沒想到無意當中種瞭大福田,遇上瞭迦諾迦尊者,結果在自己落難的時候,蒙尊者的救度,幫他化解這些怨恨。這個因還是因為當初悟達國師這一念真誠的慈悲心,舍藥材以拯疾苦,拯救這個病人。所以我們幫助疾苦之人也要學悟達國師那樣,不要希求任何的回報,甚至也不要想說他是聖人還是凡夫,全是以一個真心、一個純凈的愛心幫助他,這就是修無上福田,你就把他當作佛、當作菩薩、當作父母那樣的去供養,你就得到這樣的功德。特別是佛經也跟我們講得清楚,一切唯心造,你心裡認為他是佛,認為他是聖人,你去給他醫治,去給他供養,你這種虔誠心,生起的福德,跟供養真正的佛、聖,一樣的,全在我們這個真心。舍藥材以拯疾苦,這後面有十一條,告訴我們預絕各種疾病的神方,這個也很好,但是今天時間到瞭,我們這十一條就暫時不講,大傢有機會可以自己看看。總歸來說,都是要想免除疾病,必須要多積陰德、多修福善、供養三寶,那才能夠真正免除疾苦。

好,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傢。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騭文》研習報告鐘茂森博士主講(第三十三集)2008/12/10華嚴講堂檔名:52-297-0033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