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去寺廟隨喜,隨喜多少錢合適?

去寺廟隨喜,隨喜多少錢合適?

時間:2019-07-19 16:40:5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na mo a mi tuo fo
無 阿 彌 陀 佛


隨喜是一種特別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當看到他人聞思修法、修善積德時,如果能生起歡喜心,誠心誠意地隨喜,雙方得到的善根、功德、福德是完全一樣的。

從前有個勝光王,迎請世尊及其眷屬,供養一切受用。當時有位行乞貧女得知國王這一善行後,從心裡生起瞭無上歡喜心。

在回向功德時,世尊問國王:“你願將這些善根回向給自己,還是回向給比你福德更廣大的人?”國王說:“回向給福德更廣大的人。”於是,世尊先念瞭那位貧女的名字做回向。

國王做功德的時候,還有傲慢心、嫉妒心等諸多煩惱,而貧女誠心地隨喜國王的功德,隻有歡喜心,沒有摻雜一絲煩惱,所以貧女做隨喜的功德比國王做供養的功德更大。

有些人心中懷疑:自己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麼隻做隨喜就會獲得那麼大的功德呢?

因為隨喜是善心、是正念,它對治瞭嫉妒、惡心等煩惱,這是最大的善根,是特別殊勝的正念。

好比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大海中,就擁有瞭大海的力量。

眾生有一點一滴的善根,我們都要發清凈心、歡喜心而贊嘆、隨喜。別人做功德瞭、種善根瞭、積福德瞭,那個時候我們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其他的惡念,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生起歡喜心而隨喜。

平時自己所聽到、所看到和想到的他人的善根,都應當隨喜。

比如說放生,能親自參加當然好,如果不能參加就隨喜。

無論拿出多少錢,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也會積累很大的功德、福德。拿不出錢也沒關系,隻要你能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歡喜心,就會獲得與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樣的功德。


如果你發心清凈,拿的錢越多越好;如果發心不清凈就不要拿那麼多,拿再多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發心清凈的前提下,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的能力來救度眾生、弘揚佛法,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如果不能多拿,隨喜一元錢、十幾元錢也行。

有些人覺得拿得少,怕別人笑話,別人笑話是他的事,那是因為他不懂佛理,他有惡念煩惱,他自己造業。如果你不隨喜,浪費瞭積累功德的機會,心裡還有那麼多煩惱惡念,這是你不懂修行,是你的罪過!

佛曾說:“三千大千世界及須彌山都能衡量出大小,但誠心隨喜的功德卻是無法衡量的。”

既然想學佛、想修行、想積累資糧,像這樣的善巧方便,在輕松、愉快之中就能獲得福慧功德的方法,為什麼不用呢?


-02-

《毘耶娑問經》記載佛為毘耶娑仙人說有三十三種不清凈(染垢)佈施,佛弟子也應該瞭知、避免:

一、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凈發心施眾生財物,這不是佛教的佈施。

例如有人雖做瞭好事,但挾帶瞭功利性的不清凈心理,不算真佈施。

二、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佈施。或者他以前曾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回報他,這也不是佈施。

三、有人施舍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這不算佈施。

四、因為自己有所欲求,喜歡某人、某物,而多付出心力、錢財,這都不算佈施。

五、把財物投進水裡,不能算是佈施。

六、把財物丟到火中,不能算是佈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瞭,卻不能使眾生受益。

七、賄賂或送禮給他人,指望以後可以受到提拔、照顧,這都不是純凈的佈施。

八、花錢消災,或是打發人傢瞭事,這不是佈施。

九、送人傢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佈施,因為你在傷害他人。

十、送人傢武器,不是佈施。

十一、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舍給人傢,這不算佈施。

十二、有人收養瞭孤兒,把他們養育成人,但是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為幫手,就不能說是純凈的佈施。

十三、為瞭出名、面子、身分地位而施舍,不是純凈的佈施。

十四、為瞭逃稅而出錢捐款或成立基金會,也不是純凈佈施。

十五、有人破產瞭,把財物轉到別人手裡,不是佈施。

十六、把有問題的物資給人,不是佈施。例如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幹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不算凈佈施。

十七、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傢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佈施。

十八、食物在傢裡、倉庫、農田被鼠、鳥所食,因為並非存心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佈施。如果有意,則是佈施。

十九、付他人酬勞,不是佈施,佈施是沒有條件的。

二十、有求於人而給財物,不是佈施。

二十一、打瞭人傢,傷害別人,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佈施。

二十二、有人在佈施之前,期望人傢以後會報答他,這不算佈施。

二十三、有人佈施瞭之後,期望人傢以後會報答他,這不算佈施。

二十四、有人施舍瞭之後心痛懊悔,甚至睡不著,這就不是清凈佈施。

二十五、有人把佈施當投資,以為將來得到好報,這不是如理如法的佈施。

二十六、有人自知將死,才把財產分給子女,這也不算佈施。

二十七、為瞭得到尊重或希望別人感激而施舍,這不是佈施。

二十八、出於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佈施。

二十九、出於攀緣心而送財物的,不是佈施。

三十、出於欲望而送財物的,不是佈施。

三十一、以對方福德多寡來挑選佈施對像,這樣的佈施不是佛教佈施。

三十二、佈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凈佈施。

三十三、把即將過期、壞掉的蔬果、鮮花送人,這也不是佈施。但是如果對方馬上食用或使用,得到利益,即是凈佈施。

這些不凈佈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僅是世間的利益而已。

佈施如同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佈施,就像把種子下到鹽堿等等不良的土地裡,絕不會有好的收成。

-03-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有的業,雖然讓人很貧窮,但是呢,依然樂善好施。如果有人,前世曾經做瞭佈施,但是很遺憾,沒有緣分遇到福田。這個人在生死苦海之中流轉,投胎做人之後,因為前世沒有遇到福田,所以這輩子的果報很微劣,賺一點用一點,沒有什麼積蓄,總是為生計發愁。因為他前世有佈施的習氣,所以雖然這輩子自己也貧窮,但是依然能夠佈施。這種人,還是有善根的,隻要他有這個佈施的善根,一旦遇到大福田,他就能受到樂報。


什麼是大福田呢?佛法僧三寶就是大福田。“有五種無上佈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佈施。”

佛告訴我們,佈施佛法僧是無上佈施。除瞭供養三寶之外,你孝養父母,也跟供養三寶一樣,屬於無上佈施。

第一是“施如來”。要佈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經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眾僧”。要佈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佈施可以造就的人,幫助有資格修道、今後會有所成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順父母親。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貧窮”。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賈破產,這種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體會,要在這種情況下一伸援手,幫他一把。中國歷史上這種記載很多。


“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佈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有的業,讓人雖然富有,但是很吝嗇。如果有人,前世不做佈施,偶然遇到一個善知識,這樣短暫的做瞭一次佈施。因為遇到瞭大福田,這個田非常殊勝,所以這輩子衣食無憂。因為前世沒有養成佈施的習慣,所以他這輩子雖然很富有,但是很吝嗇。也就是常說的守財奴。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有的業,讓人非常富有,而且樂善好施。如果有的人,前世遇到善知識,能夠多修佈施,因為遇到瞭大福田,所以這輩子就非常富有,而且養成瞭佈施的習慣,所以這輩子也願意佈施。


你因為這輩子學佛修行,所以來世感得大福報,讓你當個國王什麼的,傢財萬貫什麼的,結果呢,你定力不夠,就開始得瑟瞭,整天的造惡業,於是第三世就把自己得瑟到地獄去瞭。那些說自己有錢就任性的,基本上都是前世沒見過錢的,所以這輩子才會得瑟。讓自己精進修行,這輩子一定要往生極樂。否則的話,後果很嚴重呢,等大夥去瞭極樂世界一看,掉隊的你,在哪裡混呢?可能先得瑟瞭一把,然後去瞭豬圈糞坑都不一定的啦。



“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貪。”

有的業,讓人貧窮而且非常吝嗇。如果有眾生,遠離善知識,沒有福氣遇到善知識,沒有人來勸導他要佈施,因為這個因緣,他這輩子就很貧窮,同時又非常的吝嗇貪婪。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