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法然上人介紹

法然上人介紹

時間:2019-07-23 17:22: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而親自開創凈土宗,現今日本凈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凈土宗。

法然上人九歲出傢,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佛學重鎮之比睿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

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隻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悅徹髓,高聲念佛,不覺淚湧。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示聖光之法語〉及第四九○頁〈凈土隨聞記〉略有記載。

誠然,彌陀佛王,大悲願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其真實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必定往生成佛,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舍棄雜修雜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專談凈土之法,懇勸念佛之行。因之華夷緇素,遠近貴賤,晨昏輻湊,門前成市。問義尋行之輩,濟濟煌煌,絡繹不絕;常隨近侍之眾,如百川之歸巨海,若鱗介之宗龜龍。計其出傢弟子三百餘人,皆稟上人之教,或閑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歸入凈土門,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凈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標宗”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結論”(大綱)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所謂“稱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願故”。隻要稱念佛名,即是乘佛本願;若非稱念佛名,即非乘佛本願。此亦即簡潔扼要明瞭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果能於此深信不疑,則信行一體,從今以後,其人必定自然“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直至臨終永不退轉;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凈土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凈土現在已定,不必等到臨終正念;所謂“十念業成,往生決定”,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完全崇敬、傾倒、依循於善導大師,所謂“偏依善導一師”。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摒棄復雜深奧,真正合乎本願法門之“易行”與“安樂”之原則。綜觀本《全集》內容,除瞭〈大原談義聞書鈔〉一篇以外,其餘各篇,雖文有長短,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徹根源的闡明“稱念必得生,依佛本願故”的本願宗義,以使不論有智無智,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決定。

故知本願法門,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雲:“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深奧。因此,若有人來妨礙說:“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近,不可聽從。

本願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難,或別立新義,欲顯異惑眾;要講得平易樸實,親切自然,使得連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如不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眾生。

本願法門極其簡易平常,不可好多、好雜、好深、好玄、好難,或尋奇覓巧,欲與人不同;此則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騙,將再度沉淪,不得往生,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瞭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念佛)。”

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佛教結論。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觀經流通釋文”而建立凈土宗,以顯明“散亂凡夫,但稱佛名,則乘佛本願,必生彌陀報土”之宗義。

以此明知:信有彌陀,信有極樂,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則不論何時、何地、何人,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本願)之宗旨,簡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凈土宗,若不別開凈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凈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凈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嘆。然若建立凈土宗,則凈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瞭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凈土宗義,則凡欲瞭解善導大師之凈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凈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凈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臟,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饑者的佳肴,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瞭,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瞭,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現在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凈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凈土思想,是凈宗正脈、凈宗標準。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凈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隻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凈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準,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列表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贊》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凈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舍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