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南懷瑾: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南懷瑾: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時間:2019-07-26 08:40:0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以佛法來講,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什麼叫凈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凈,才是凈心。有妄想,有雜念、有煩惱,是因喜怒哀樂、人我是非而來的。裡面提到很多病,一條條都是關於我們心理行為的毛病。

“喜怒偏激是一病”,因大喜大怒或偏執自己的成見,偏見固執得厲害即是一病。尤其大喜大怒,肝就首先受影響,將來都是問題。

“亡義取利是一病”,做人做事不講仁義,對朋友不講義氣,光是圖謀利害,這是一大病。

“好色壞德是一病”,因為好色而不顧人倫的道德。這些病是講人的病根所在,心理行為,屬心理學范圍,心理學是現在新的科學。

至於講做人修行,這裡每一條都是戒條,應該天天念的。

我們小時候念書,先背“朱子治傢格言”,不但會背,像我所受的傢庭教育,父母管得很嚴,再冷的天也要叫起來掃地、掃雪,手都凍得發腫,非做不可,所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硬是要做到。

下面講治病的藥,“動靜有禮是一藥”,這一條太難瞭,動靜包括很多,做人做事,處處有禮,禮還包括瞭合理,這是一藥。

“起居有度是一藥”,就是生活有規律。“推分引義是一藥”,推分就是說一個人要守本分,什麼叫本份?人有人的范圍,男人有男人的范圍,朋友相處,講話、作人、態度各有范圍,超過瞭范圍就是過份。過份瞭就容易出錯,不要做過分的事,不要說過分的話,不要做過分的行為。做人做事要曉得自己的本份,本份就是立場;講話、作人、做事都要有立場,不要任性亂講話,一句話講錯瞭,沒有辦法改變。

引義,引用義理,尤其讀書人要合理,就是講道德的義理。

“雖憎猶愛是一藥”,雖然我討厭這個人,嗔恨極瞭,但是我總覺得他也是一個人,應該改變他,還是慈悲他、愛護他。這是治心病的一帖藥,如果做到,每個人都有道德、都得長壽。

我看世界上男女之間感情久瞭,或成為夫婦的,都在這個病中,須吃這個藥。討厭到瞭極點,不過,好久不回來又擔心,走開瞭又舍不得,都是在雖憎猶愛中。如果擴充男女夫婦之間的心理,愛一切人,那就是大藥瞭。

“教化愚頑是一藥”,這裡所講的“一藥”是一件功德的事,功德是行為,功德成就瞭,才能證道、悟道。你們平常喜歡講禪宗開悟,開悟那麼容易啊?功德不成就,做人都不行,悟瞭幹什麼?況且你也不能悟,即使悟瞭幹什麼?悟瞭以後再去“誤”人,那還得瞭!

所以,有此機緣將《大藏治病藥》這一篇影印發給大傢,應該自己再抄寫一遍,作為做人品性的標準,這也是學佛的基本。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