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下【1】

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下【1】

時間:2019-07-26 08:42:3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下

卷下
雜著

般若凈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凈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凈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凈土法門。而種種般若凈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雲。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雲。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凈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西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隻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毫厘無差。天地懸隔也。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結集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佈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焉。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仿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茍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惟一真法界焉。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覿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佈。行佈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凈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徧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凈滿。經雲。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手。論雲。唯付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葉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備采覽雲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餘蘊矣。

楞嚴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而觀之。則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餘蘊矣。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雲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凈灑灑。赤躶躶。瞭無定執。夫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斷。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頓歇漸修說
前雲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劫漸修也。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瞭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於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瞭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傢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餘。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舍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萬千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違之見。肆口詆呵。障正法門。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茲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凈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