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禪法師:略述五種持名念佛的方法
一、 持名者還需要觀想念佛嗎
持名念佛最為穩妥,適合絕大多數各種根基的人修,不容易出偏差。前面的這些觀想乃至觀像,就像善導大師講“境細心粗”,所觀境非常微細,而我們眾生心很粗,神識非常粗亂,很難相應。
當然,這是指把觀想念佛和觀像念佛當作一種觀法——一種自力法門的觀法而非以往生為目的修法時說的。如果把它們當成持名念佛的一種輔助修法,不以成辦觀法禪定為目的,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這樣將觀想和念佛結合起來,也是憨山大師和有些凈土宗祖師非常強調的。我們凈土宗中的祖師也同樣這樣講,比如第十一祖省庵大師說:“問:今既專持名號,雲何復令觀想?答:終日持名,暫時觀想,以觀助念,念則不散。縱令心粗境細,亦可托像而觀,復何礙乎?禪觀是醒時,夢寐是睡時。或醒或睡,皆得見佛。若不觀想,則見佛為難。”藏傳佛教就更不用說瞭,比如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四因修要》,噶瑪喬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等,在這方面都非常重視。
總的來說,持名念佛最適合大多數人的根基。持名念佛也有種種方法,有很多修法的方便。下面就介紹持名差別。
二、五種念佛修法
(一)都攝六根法
第一種,都攝六根法。這是印祖經常介紹的“口念耳聽心記”念佛法。
(二)晨朝十念法
第二種,晨朝十念法。這是慈雲遵式禪師根據第十八願設計的。本來第十八願講十念,就是念十句佛號。但是晨朝十念法裡是講十口氣,一口氣能念多少句就念多少句,這樣以氣來攝心就不容易生妄想。晨朝十念法適合極忙的人,過去有些王公大臣為瞭百姓的事情,忙得沒時間,就用這種方法念佛。隻要有真信切願,按照晨朝十念,也能往生。
(三)十念計數法
第三種,十念計數法。這是印祖推崇贊嘆的方法。就是念一句心裡記一下,念兩句就記兩句。從一數到十,或者從一到五,六到十;或者三三四加在一起,開始念三句再三句再四句,這就是十念計數。與其他方法,比如數珠念佛相比,撥念珠,神容易疲勞,然而十念計數不但不會疲勞,而且是養神 的,越念精神越好,越念身體越好。因為心歸一處,不打妄想,自然而然精氣就能充足,所以就能養神。
(四)隨息念佛法
第四種,隨息念佛法。隨息念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隨著呼吸念。首先,要會運用數息觀,熟練瞭之後,再配上佛號,這叫隨息念佛。特別喜歡打坐的人用隨息念佛,非常容易相應。把念佛拿來修禪定的人,用隨息念佛法就比較合適。平時走路做事情的時候,不容易隨息。
關於隨息這種方法,按印光大師與諦閑大師的書信裡講,要想得念佛三昧,不用隨息念佛是很困難的。得念佛三昧,本來就是一種定,所以,要想入定、入三昧,按隨息法最容易心歸一處而得相應。佛在世的時候,修行人主要就修不凈觀和數息觀這兩大甘露法門,依這兩個法門證得阿羅漢果的非常多。
隨息念佛法有竅訣,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隨息通常的原則是數出不數入,就是出氣的時候數,吸氣的時候不數,當然你要數也可以,但是如果出入息都數,就容易成病,這是一個大的原則。這裡也歸納一下《印光大師文鈔》裡的講法:入息的時候不念不數,出息的時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樣隨息。
還有一種情況是念四字。當然,四字六字隨息的方法是一致的,也是數出不數入,出氣的時候念一句。因為四個字更短,所以可以吸氣的時候念“阿彌”,出氣的時候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四個字,這樣也可以。但是同樣的,出入息不要同時數“阿彌陀佛”四個字,這樣仍然容易傷氣。念佛最好不要傷氣,一傷氣,念佛就不容易長久,也難以得到長期不斷的法喜。這是隨息念佛的簡單方法。
(五)至誠念佛法
第五種,至誠念佛法。當使用前面的攝心念佛不能相應的時候,自己覺得妄想紛飛時,可以發起至誠懇切心、痛哭流涕心來念佛。至誠心生起來的時候,妄想就很少,心念也就歸一瞭,接著就可以用都攝六根的方法念,念著念著又不相應瞭,再至誠懇切念。就是這樣,都攝六根念與至誠懇切念輪番,看情況作調節。
念佛說起來簡單,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祖師大德給我們開示瞭“老實念佛”四個字,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在佛號上得到很大的利益,能將祖師讓我們老實的這個教言無餘領受在心底呢?要想讓這句佛號相應,念得有法喜,越念越想念,一直念到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看自己的情況,不停地作調適,找到自己最相應的修行方法。
三、聲音大小及威儀
接下來介紹聲音大小和威儀的問題。
關於念佛聲音大小的問題,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聲音大小都要調節好,不能偏執一種方法。以前我遇到一位道友,他聽從一位大德提倡的一直高聲念佛,每天好多個小時專門高聲念佛,最後元氣大傷。他毅力非常好,一直還是拼命堅持,以至於傷上加傷,到現在,身體還是病怏怏的。後來他看到印祖《文鈔》,發現這個過於強調高聲念佛的方法與印祖的開示完全相違,因此他不再堅持,離開瞭這個大德。但是可惜已經遲瞭,元氣大傷,已經無法恢復回來。所以,我們老老實實依印光大師的教言來行持,就絕對不會出現偏差。否則,有可能一個地方不依從,就很容易出問題。
念佛時的威儀也要調適得當,要看具體情況,靈活調節,而不能偏執。雖然《華嚴經》講常行三昧十種功德,常坐三昧十種功德,乃至半行半坐三昧,或者隨坐(就是隨地坐)都有很大功德。但印祖講,對一般人來說,要行住坐臥隨時調節,這樣對大多數人比較適合。
現在凈土宗中普遍流行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大傢拼命繞佛,邊繞邊念,繞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也是違背印祖教言的。這樣提倡的話,有些人就很執著這種方法,盡量按這樣去做,雖然很累瞭,堅持不住瞭,也還要在那裡拼命地繞著念,甚至有些十幾個小時,一直在那裡繞著念。很多人並不適合這樣念,這樣的話,他的身體也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就像印祖說的,對我們念佛來說,沒必要在這些地方執著。偏執一種威儀,容易成病。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什麼就被這樣偏執的方法困在那裡呢?念佛是在心中念的,怎樣把這句佛號念好是最重要的,不要過度地在身體上去做文章。身體上做文章,如果佛號不相應,你做給誰看呢?這就鬧笑話瞭。隻要自己心裡能與佛號相應就行,不一定非要在威儀上講究。“一定要坐,一定要走,一定要站”,這些是沒有必要的。必須站在那裡念或者走著念才相應,難道坐著念就不行瞭嗎?實在累瞭,你就坐下來念,硬撐著咬牙切齒地念能相應嗎?這就是執法成障!
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印光大師在這些方面也作瞭一針見血的開示,這些智慧教言都是無上的竅訣法,我們念佛的人,要額外地重視,頂戴受持。
(《一函遍復探玄》)
仁禪法師簡歷
仁禪法師,浙江寧波人,1971年出生,1995年依虛雲老和尚道場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上慧下通首座和尚披剃(慧老親近過虛雲老和尚與來果禪師等大德),1996年於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依聖一老法師為戒和尚得受具足戒。
2011年廣東梅州千佛塔寺請為安居依止律師並授課,開講《四十八願》、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教起所因十義》、《菩提道次第廣論》、《隨念三寶經釋》等課程。
2013年開始網絡弘法,側重於凈土教理的講解。已講《十善業道經》、《普賢行願品》、《無量壽經》、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註》、印光大師《一函遍復》、《臨終三大要》等《文鈔》選講、《凈土教言》等。正傳講《凈土十要》。擬講《佛說阿彌陀經》、《彌陀要解》、《彌陀疏鈔》等。
2016年赴新加坡佛學中心常住弘法。
-
8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