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出傢的第一件事先安住於當下

出傢的第一件事先安住於當下

時間:2019-07-26 16:56: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出傢的第一件事先安住於當下

一層秋雨一層涼,一陣秋風一樹黃。說是秋雨,此時已是農歷十月初九,已然是立冬後的時節瞭,廬山東林寺大雄寶殿前的四棵銀杏樹,此時也換上瞭“金裝”,滿樹的金黃,秋景如畫,吸引著人們紛紛前來駐足拍照、觀賞。

今天,距離九月十九剃度的時間,已經過去瞭二十天。雖然隻有短短的二十天,對於本人而言卻意義非凡:實現瞭從一名在傢居士到出傢沙門這一不同身份的轉換,平靜的內心中帶著些許波瀾。這期間,有著初次看到居士向自己合十、問訊的不適應;也有著第一次在五觀堂過堂時的小緊張;其中更多的則是內心深深的慚愧。自己也深刻地感受到瞭出傢的不易,何況再以戒律和威儀為準繩,想做個“合格”的出傢人,更是不易。

面對這些困惑的時候,我問師父,師父說,要一步步來,剛開始不要一下子對自己要求過高,凡事都有個過程。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之前隻想著要對得起這身僧服,卻忘記瞭自己仍是一個習氣深重的業障生死凡夫。“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佛說四十二章經註》)在這裡,不得不對佛陀的偉大、慈悲與智慧,以及佛法的廣博與深邃深感敬佩。或許,用那句“不忘初心”來激勵自己比較合適,不管當下以及未來發生什麼,遇到什麼,切不可忘記自己學佛以及出傢的那份“初心”。

既然已經出傢,就應該安住於道上,安住於修行上。可是當思緒一飄動,“隨想”的東西就難免多瞭起來。所以內心比較慚愧,隻能略略說說末學來東林祖庭出傢的因緣。

末學與東林祖庭的正式結緣,應該是從二〇一七年的佛七開始的。雖然之前學佛有段時間瞭,也與凈土法門非常契合,但無奈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未能正式來東林祖庭朝拜或者共修,但對祖庭的向往卻是由來已久。二〇一七年的那次佛七收獲很大:第一次連續受瞭七天的八關齋戒並堅持瞭下來;第一次打瞭一個完整的佛七,這其中的感受可以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第一次和蓮友一起去拜瞭東林大佛,看到東林大佛莊嚴而慈祥的面容、十劫以來舒展接引眾生的手臂,幾乎感動得掉下瞭眼淚。這期間帶著一些新鮮、激動甚至是不舍,完成瞭生平很多的“第一次”。

佛七結束之後的依依不舍或許是為瞭下次更好的相遇。果然,二〇一八年的春節我又來到瞭祖庭,在小寮做瞭十天左右的義工,第一次在寺院“過年”,吃瞭寺院別具特色的“團圓飯”,寺院叫普茶,準備得非常豐盛。由此能看到常住費瞭很大的心思,也讓人深深感恩這背後師父以及義工菩薩們的默默付出。

其實這次東林祖庭之行,我是帶著“目的”來的,想咨詢或者瞭解一下在東林祖庭出傢的條件,在這期間我問瞭好幾位師父,他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說起出傢的想法,其實大概在兩年之前就有瞭,甚至也告知瞭父母,但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猶豫,亦或許是因緣不成熟,轉眼兩年過去瞭,出傢的事卻一直沒有落實。但我仍然力所能及地參加居士蓮友的放生、共修等活動,出傢的念頭也仍然時不時地冒出來。在三十三歲這個不大不小的年齡,尤其作為一個未婚男青年,我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在出傢還是在傢之間做出一個明確的選擇瞭。也許是佛菩薩的加持,也許是某種“命中註定”,通過春節這次祖庭之行,我最終決定要在東林寺出傢瞭。如果一定要說為什麼,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因緣”吧。

出傢的過程還算順利。也許是與觀世音菩薩有緣,我皈依和受五戒的時間都是農歷的二月十九,即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出傢是農歷的九月十九,即觀世音菩薩出傢日,與其說是巧合,我更相信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有著甚深的緣分。《地藏菩薩本願經》雲:“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贊嘆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我曾經也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出傢,在傢不是也可以念佛往生極樂麼?起初的時候,“緣分”這兩個字似乎還不能夠說服自己,隨著對佛法的不斷學習和認識,我甚至用比較世俗的話來回答自己,那就是“讓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最大化”,既然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有出傢修行的條件,為什麼還要選擇在傢修行呢?就修行來說,出傢修行不易,可是在傢更難啊。當然出傢不是來混日子的,不是一味逃避,亦或是經受打擊後的意志消沉,要清楚自己為什麼出傢,要發真正的求解脫和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偈雲:“信施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人不瞭道,披毛戴角還。”要將身心安住在道上,精勤修行,否則受檀越四事供養,恐怕信施難消。我自己在很多方面有不足之處,未來要多向祖師大德、善知識學習,去不斷地完善自己,在這裡也與大傢共勉吧!

關於未來,除瞭修學方面的設想以及堅固求生極樂的信念,似乎並沒有太多其他想法,畢竟佛教講“無常”,也許變化是唯一的不變,不管未來如何,總要先安住於當下。不忘初心,續佛慧命,更要牢牢銘記往生極樂、早歸故鄉的目標。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最後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東林祖庭山門鎮靜,海眾安和,道風遠播;諸位大德法師法體安康,一切眾生道業早成。千萬祝福匯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