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土法門:煩惱才起來,就變成阿彌陀佛

凈土法門:煩惱才起來,就變成阿彌陀佛

時間:2019-07-28 17:49:0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凈土大經科註》第221集

“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

我們“信、願、持名”,守住這四個字,認真去修學,隻要這個思路分明,沒錯,放下萬緣,一心向往那就叫“不顛倒”,這個心就不顛倒,雖然做到這樣的功夫,我們要對阿彌陀佛感恩,如果不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做不到,你看多少人疏忽瞭求佛加持,念瞭多少年,真肯用功,沒有得到心不顛倒,這個境界不能現前,這個意思跟印光法師在《文鈔》裡頭常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自己誠敬心不夠,對佛法的誠敬心不夠,對釋迦、彌陀的誠敬心不夠,所以心不顛倒的境界不能現前。

什麼叫心不顛倒?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心隻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心不顛倒瞭。你這個心還會生煩惱,生煩惱就顛倒瞭,生智慧就不顛倒,這個是最簡單的解釋。我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測驗,自己的心是顛倒還是不顛倒,你是生智慧還是生煩惱。

那生煩惱怎麼辦呢?念佛。遠離煩惱,宗門大德有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是妄念、就是煩惱。煩惱起來不怕它,知道什麼?那是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哪有那麼容易斷啊!所以起煩惱是正常的,要覺得快。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把那個煩惱轉變瞭,轉成阿彌陀佛瞭,這就叫覺,這就叫不顛倒。要轉的快,不能轉的快,那個煩惱一個接著一個,煩惱就起作用瞭。覺得快,煩惱才起來,就變成阿彌陀佛,它不起作用,這叫功夫,這叫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處事待人之處看自己的功夫、看自己的境界,幽溪大師真的說得好,完全說得是我們的話,“原非自力,而能主持”,這個“主持”當做“主宰”講。自己做不瞭主,功夫到這個地方瞭,一定曉得“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

長時間讀經、讀註解能伏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

得阿彌陀佛這個力量大瞭,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得到,真正對《無量壽經》下瞭功夫,真搞清楚瞭、搞明白瞭,那麼《無量壽經》註解,至少要念,從頭到尾念三十遍,有一點影響,什麼時候才能得力呢?至少要一百遍,從頭到尾一百遍讀下來瞭,聽下來瞭,你的功夫得力,每一天至少要十個小時以上,這就是長時熏修,功夫就能得力。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這樣長的時間,我們的煩惱自自然然就收斂瞭,自自然然就不會向外擴張瞭,伏住瞭,一百遍伏煩惱,有把握往生。如果要想到開悟,那是古人的標準不能打折扣,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一本《無量壽經》帶註解,你念一千遍,縱然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以保證你開大悟,徹悟就成佛瞭,大悟是菩薩瞭,你成不瞭佛,你成菩薩果位瞭。

一門深入,不能搞第二門。搞第二門你的心力精神分散瞭,力量不能集中,你沒有法子。這個跟打仗一樣,力量要完全集中在一點,才容易突破;分散之後就不行瞭。這是東方的古人跟西方人做學問的智慧理念不相同,西方人著重在知識,他也要集中,集中到某一個程度,他就行瞭,他效果就達到瞭;東方人要明心見性,要真正集中到一點,一點都不能分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看大乘教講定功,大乘五十一個階級,從凡夫學,像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畢業呢?五十二年級畢業,怎麼分的呢,從定功分的,定功有淺深,有大小不等,到第五十二是見性瞭,自性本定,自性本定現前瞭,這就是成佛瞭。佛法修學圓滿的境界,成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一切通達明瞭,再沒有迷惑瞭,這個境界裡頭不可思議,確確實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很不容易瞭解,一般人聽到有個模糊概念,那也是不可思議。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