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禪法師:聞思佛法的五個竅訣
我們必須要熟悉經典,其實這也可以說是沒有竅訣。我們不能投機取巧,學習任何東西,必須要腳踏實地,下一番苦功。
比如我們現在學的《無量壽經》,最好你每天讀誦一遍整部經典。如果時間不夠,一遍不行,那就兩天念一遍,三天念一遍,這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樣反復地念誦《無量壽經》,本身就是一種憶佛念佛、修持凈土法門的方式。這也是屬於善導大師所說的專修凈土正行中的一種方式。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雲:“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是名為正。”
我們要執佛名號,讀誦經典,禮拜阿彌陀佛,贊嘆阿彌陀佛,這樣身、語、意專修極樂凈土,才叫專修,而不能雜修。
這是從專修、雜修上講的,而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現在聞思學習《無量壽經》,你對《無量壽經》越熟悉,你的理解就會越深。如果你熟悉瞭經文,經常這樣輪番地念誦,經典熟讀之後,有些原來不懂的經文,可以暫時先不用看古代大德的註解,自然就可以“前文解後文,後文解前文”——這是虛雲老和尚所講的竅訣。
二、同類經典一起比較發明,博才能精這就需要我們廣博地聞思,廣博地瞭知佛法。相比前面來說,可能這一點會更難一些。
真正要想深入經藏,深入一部經典的奧義,最好參考相似的、同類的凈土經典。你越是廣博地聞思,越是博學,對於你深入某一部經典,就會有極大的幫助。
古人也有這麼一種說法:“一經通則百經通”。有些人就想:那我專門在一部經典上下功夫就行瞭。這樣的想法,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如果依靠你自己的能力,沒有廣博地聞思,沒有參考古代大德種種不同的註解,乃至於沒有聞思其它宗派的經論,你要想深入這一部經典,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要想真正深入一部經典,要想真正“一經通則百經通”,還是需要廣泛地瞭知種種經論。通過以種種經論互相比較,互相發明,這樣你對這一部經典就會有很深的理解。
當然,僅僅是廣學還不行。有些人一股腦兒什麼書拿來就看,他不能抓住根本,不能互相比較發明,這隻是一種雜學,而不能稱為廣博的聞思。因此,有些人看得多,學得雜,卻沒有一個正確的知見,反而是多知多見,疑惑更重、更多,無法遣除疑惑,那就說明他的聞思治學方向錯瞭,方法錯瞭。
三、發現問題種種不同的經典放在一起比較,緊接著我們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提出來之後,接著就要掌握一般的規律以及推理方法,可能又會更難一點。但隻要你再再地嘗試操作,慢慢就會掌握聞思的竅訣。
四、掌握一般規律及推理方法種種經典放在一起,互相比較,發現問題之後,應該怎樣解決問題呢?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一般的規律,以及一般的因明推理方法等。
什麼是一般的規律呢?就是一般佛法中常用的常識性規律。我們在聞思抉擇任何宗派、任何問題等這些法理的時候,一般都有它的規律。
第一、正反兩方面。比如說某一個問題,往往正面給我們抉擇,同時又給我們反面抉擇一番。正、反兩方面,或者是肯定、否定兩方面,都要抉擇,這樣你對這個問題就會有全面的瞭知。
第二、能所。能所也是一種一般的規律。
第三、總說、別說。總別也是一種一般的規律。
第四、依報、正報。比如我們學習四十八大願,極樂世界的依正功德,有時候從依報上講,有時候從正報上講。
第五、本地、顯現。有時候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古代大德的本地和顯現不一樣。
以上都是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或者是一般的規律。
同時,我們還需要掌握一些推理的方法,要學習因明以及中觀的理論等,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一般理論規律。
雖然掌握瞭一般的規律和推理方法,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所有的聞思、推理、抉擇,最後要歸到什麼地方?
比如我們對於求生凈土的大事,最關要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信心的抉擇、增上。從往生西方來說,我們必須要有勝解信、決定信。什麼時候你通過聞思抉擇,生起瞭決定無疑的信心,這時候你就可以決定往生。雖然還沒有往生,但已經等同往生,而不是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往生。
這是凈土法門一種更殊勝的說法。對於我們往生來說,最關要的就是勝解信、決定信,這是我們返博歸約的最後歸宿。萬法要歸於一處,一處是什麼呢?就是勝解信。能否往生,主要就是依靠勝解信。
五、返博歸約返博歸約,就是歸於信心上。對於我們學習聞思凈土法門來說,就是歸於勝解信、決定信,或者要歸於對凈土法門殊勝性、特殊性的瞭知。當然,對於凈土法門特殊性、殊勝性瞭知的目的,也是要歸於勝解信。對於凈土法門的殊勝性,你瞭知得越深越廣,你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增強。所以,最後還是歸於一個字,就是這個“信”字。
佛法的關要就是一個字:信。信為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就是我們入寶山的一雙手。如果沒有信心,那你入寶山就是空手而返,一無所得。
所以,信心是修行一切宗派、任何法門的根本,是我們修持佛法的關要竅訣。不僅僅是凈土法門要歸於信心,一切宗派都要歸於信心。無論是小乘、大乘,還是中觀、唯識、凈土、禪宗等,都要在這個“信”上用功。我們得到佛法的關要竅訣,就是在這個信心上。因此,有信之人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無信之人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修持凈土法門,這個“信”字就更為關要。凈土法門是依靠信心成就的法門,這和通途法門有極大的差別。通途法門在信心的基礎上,還需要依靠自力斷惑證真,才能瞭生脫死。而凈土法門是依靠信心成就,雖然沒有斷惑證真,沒有斷煩惱、證聖果,也能瞭生脫死。
因此,我們能否瞭脫生死,能否往生西方,凈土法門和通途法門的差別就在這裡。凈土法門是依靠信心成就,什麼時候你的信心決定成就,那你的往生就是決定成就。
摘自:仁禪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土解行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