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往生咒的兩個功能?
往生咒全稱叫“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經”。有人說它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就是“拔一切業障根本”,第二種功能是“得生凈土”。而我們一般稱的往生咒註重的是第二種功能,把第一種功能忽視瞭,所以現在應當轉而重視它這種“拔一切業障根本”的功能。這種解釋正確嗎?
凈宗法師:這種解釋大體來講是可以的,但是這也是對機說法。
往生咒在善導大師的時代還沒有翻譯過來,所以祖師沒有論到這一方面。如果就它的內容,按照祖師的教義來判斷,它可以屬於五種正行當中的讀誦正行,也就是說算一種助業。因為它的目標是往生極樂凈土,沒有改變;它的內容也和阿彌陀佛的名號相關,裡面反復說“阿彌利哆”,這就是有彌陀名號的作用在當中。
那麼它的功能呢?就像剛才說的,可以消業和往生。我們要知道這兩種功能是同時存在的,並不是先消業後往生,而是在消業的當下就達成往生;更不是說單念彌陀名號不能消業往生,要念往生咒拔除一切業障根本之後才能達成往生,如果這樣理解就錯誤瞭。
《無量壽經》說“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拔諸生死勤苦之本”就是“拔一切業障根本”。
“業障”是講因,“勤苦”是講果。“業障根本”也好,“勤苦之本”也好,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生死,隻要還存在生死輪回,這就是業障根本,也就是根本業障。在生死輪回當中,不管是在三惡道,還是在人天道,在哪一道裡面,各受怎樣的苦,或者還有哪些樂,這些具體的細微差別就屬於枝末。
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法藏比丘要成為正覺的阿彌陀佛,也就是這句名號成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所以,名號本身就有這兩種功能——拔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這種功能如果以咒的形式顯現,就成為“往生咒”,但並不是說名號不夠,還要念往生咒來補助,不是這樣的。
同時,在《觀經》裡面,《觀經》有兩個經名:一種就是《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說觀佛三昧;第二個經名叫作《凈除業障生諸佛前》,這是說念佛三昧。你看看“凈除業障”和“拔一切業障根本”,這不是一樣嗎?“得生凈土”和“生諸佛前”,這也一模一樣。
念這句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就是“拔一切業障根本”;一聲、十聲往生凈土,這就是“得生凈土”。所以,念一聲名號的當下,即時拔除業障根本,也是得生凈土。所以,消業、往生同時達成。
所謂“消業”,可以側重於現世的利益,本來就是在現世嘛;往生是臨終的利益。但是這兩個也不分開,在現世消業的時候,往生之業已經達成;臨終往生,正是因為業障消除。
所以,這個往生咒畢竟也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專修念佛之人未必還要另外去加念往生咒,更不可以認為“我業障還沒有拔掉,先念往生咒消除業障根本,再往生”,這樣就把活的佛法變成死的瞭。
好,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18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