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入佛門徑,重在判教
學佛的人,無論是學什麼,剛剛入門的時候往往是沒有宗派概念的,也沒有選擇法門的概念。大傢都是逢緣,隨自己的因緣,遇到什麼就學什麼。但是到瞭一定時機,尤其當我們對佛教有一定的瞭解之後,就一定會選擇一個法門,這就面對一個根本問題——如何選擇法門。這就涉及到判教的問題瞭,要懂得判教才知道怎麼選擇,不然的話我們沒有智慧眼,根本不能判斷和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所以,這次“凈信”課程就安排瞭一個適合初機的,關於判教的課程:《概說佛法之判教》。
講義很薄,就是一個小冊子,主要講“判教”裡面最基本的概念。我們這一生學習佛法,其實都離不開判教。不管我們學任何法義都離不開判教,因為學法義的過程當中,就一定涉及到對法義的認識、法義的辨別。法義辨別當中,就是利用瞭判教的概念,隻不過有時候沒有提到這個名詞而已。
判教的內容,是非常廣的一個概念。判教看似好像很簡單,但是我們學佛法,如果不懂得判教,幾乎是找不到門的,不知道怎麼入門。現在學佛的人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也不知道該學什麼,甚至該怎麼去理解佛法,理解不同的經典,理解不同的觀點,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就無法給它下結論。
判教就是一個標準,懂得這個標準之後,我們來看佛經,來選擇法門,來理解佛教裡面每一個觀點,才知道它在哪個位置。所以判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們把判教單獨提出來,作為一個課程,其實不是講具體理論的,而是講認識佛法的一種眼光、一種方法。
我們要學習佛法,首先就要尋找學習佛法的方法。大傢經常會問,經典怎麼學啊?學佛怎麼學啊?師父你給我推薦一本入門的書吧。真正來講,佛門還真的不好找入門的書,書太多瞭,哪一本書適合我們入門呢?從某種角度講,每一本書都適合,每一本書都不適合,因為每一本書都有局限性,都講相應的內容。要說作為入門,進來之後能夠系統地瞭解佛法,可以講隻有判教。真正可以讓我們入門的是判教,但是這個門就比較難入瞭。如果沒有基礎,對佛教沒有一些大概的認識,學這個判教會比較困難。
如果在學佛階段,對判教有一個大致地瞭解,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對判教建立起一種體系觀念,再去看經典,看其他各個宗派的教理、教義,就會有一種特別的眼光,看書也會跟其他人不一樣。很多人喜歡看書,看瞭很多,不知道講的什麼,或者說看到書的不同觀點後無法取舍,到底應該取哪一個?不知道。
比如講念佛,有些人說要修行,修諸行,修其他的持戒佈施……六度萬行。那這兩者之間怎麼來比較怎麼來取舍?為什麼光念佛就可以往生,反而修其他難以往生?這就涉及到很多理論問題。如果沒有判教的眼光,就無法去做分辨。所以判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個探照燈一樣,打開這個探照燈,所有的法義問題都能夠照得非常明瞭。如果沒有這個眼光,沒有這個探照燈,我們去看經典、看佛法就非常難以明瞭,往往一頭霧水。
所以這個課程既是一門基礎課,也是一個根本課程。根本就是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都會涉及到。我們這次講佛法之判教不是圍繞凈土講的,是圍繞整個佛法,站在整個佛教的整體角度來看判教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性。用判教的眼光來認識佛法,才能找到學習佛法入門的地方。
大傢知道中國佛教分為八大宗派,八大宗派還是漢傳的,加上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語系的佛教其實都會有判教。判教是通整個佛法的,無論哪個宗派,哪個地域的佛教,都離不開判教。判教這個概念不是哪一傢獨有的,所有宗派、所有語系都會利用到判教,這是一個共性。
不論學哪一個法門,首先都要去瞭解判教。判教相對來說,在教門裡面比較詳細。中國佛教八大宗派有一個宗門,有一個教門。宗門指的是禪宗,禪宗不太註重文字,也不太喜歡分辨,不喜歡文字的東西,不需要建立一套體系。所以相對來說禪宗的判教比較簡單,最多就是一個宗門、教下;頓教、漸教。教門,禪宗認為研究文字理論的,就是屬於教門。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三論宗,站在禪宗的立場來看都是屬於教門。教門每一個宗派都有完整的判教體系,如果把每一個宗派單獨拿出來講判教,每一個宗派的判教都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書籍出來。
很多人一聽說念佛,就認為是老太婆學的,念佛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不知道凈土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學禪宗的人好像就是參禪打坐,其實參禪打坐也不是禪,那隻是禪的一個形式而已。
學天臺宗,天臺宗講什麼呢?很多人可能也不清楚,最多隻知道念《法華經》,知道天臺宗是智者大師開創的。天臺宗的判教體系更龐大、更系統,影響最大。中國八大宗派裡面,判教體系最宏大的,應該就是天臺宗和華嚴宗。
我們今天要學的,其實是判教裡面最基本的課程——普及課程,普及什麼呢?就是對判教的認識,是屬於認識“判教”這兩個字的,還不涉及到宗派以及每一個宗派的詳細判教,隻是先把判教這個概念認識清楚。有瞭這個基礎之後,我們以後去看書,去瞭解每個宗派就有眼光瞭。
判教的概念當中,我們要講的其實還是裡面的一小部分,隻是屬於判教的定義,什麼是判教這個方面的,涉及的內容是很有限的,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包含進來。我們先做基礎普及,雖然是個基礎普及,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很陌生,而且這些內容都很專業,不容易瞭解。雖然它很基礎,但也跟最高深的地方是相通的。
就像修房子一樣,地基是藏在最低的地方,但是地基和最高層是連通的,如果沒有地基,頂層也建立不起來。佛法當然是有深淺,有時候淺中有深,深中有淺,本身沒有障礙,沒有隔閡。懂得判教的意義之後,如果我們有一些教理基礎,那自己就可以把學習的整個理論拉通,重新疏理。這樣你對佛法的認識就不會很零散,就會形成一個整體框架瞭。
我們這次的內容,在判教的概念當中屬於第一個方面,那就是判教的定義。後面還有一些內容是以後的課程當中會涉及到的,包括判教的源流、判教的意義、判教的類別。要把判教的概念講完,應該是要分四個課程才講得完。這次隻是第一個課程,隻是一個定義而已,就認識“判教”這兩個字。
《概說佛法之判教》①
智隨法師講於2018年7月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書院
-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