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

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

時間:2019-07-30 17:05:3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在蒙學經典《三字經》中有一句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即是竇禹鈞,五代時期薊州漁陽(今天津薊縣)人,因薊州地處燕山一代,故又被尊稱為“竇燕山”。《宋史·竇儀傳》略載其事:“祖遜,玉田令。父思恭,媯州司馬。與兄禹錫皆以詞學名。唐天祐末起傢幽州掾,歷沂、鄧、安、同、鄭、華、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為戶部郎中,賜金紫。顯德中,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致仕。”

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在其教育培養下,皆相繼登科,進士及第,成為國傢棟梁之才。長子竇儀,後晉天福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次子竇儼,後晉天福六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三子竇侃,後漢乾祐初年進士,官至起居郎;四子竇偁,後漢乾祐二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五子竇僖,後周廣順初年進士,官至左補闕。竇氏五子,當時被稱為“竇氏五龍”,又稱“燕山五桂”。諸子進士登第,義風傢法,為一時標表。當時的宰相馮道贈詩贊嘆,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人們競相傳誦。“五子登科”的成語典故即源於此,寄托瞭人們望子成龍、金榜題名的願望。

竇禹鈞幼年喪父,事母至孝。起初,禹鈞傢貲尚為豐厚,但三十歲還無子,因而憂心忡忡。一天晚上,夢見已故的祖父、父親相聚在一起對他說:“你命中無子,且壽算不永,應及早修行,多行善事。”禹鈞敬諾,領命而遵。從此立志行善,廣積陰德。

禹鈞平素為人本來就頗為忠厚,有長者之風。先是,傢中有個仆人,盜用修建房廊的錢二百千,仆人擔心事發被追責,他有一個女兒年紀約十二三歲,就寫瞭一張賣身券,系在女兒手臂上,寫到:“永賣此女,與本宅償所負錢。”然後就遠遠地逃走瞭。禹鈞看到瞭女子和賣身券,甚為哀憐,當時就把券焚毀,並收養瞭此女,囑咐妻子說:“好生養育這個女孩,等長大成人之後,幫她找個好人傢出嫁。”女孩成年以後,以二百千錢作為嫁妝為她選擇瞭佳偶成婚,使其得到瞭良好的歸宿。後來,仆人聽說瞭以後,非常感動,就從外地回來,在禹鈞面前哭著懺悔以往的過錯,禹鈞並不責怪,還勉勵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仆人全傢感恩不盡,他們畫瞭禹鈞的畫像,掛在中堂,朝夕供奉,每日祝禱竇公安康長壽。

有一年的元宵節晚上,竇公到延慶寺,在佛前進香,忽然在後殿臺階旁拾得一個錢袋,裡面裝有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心想定是別人遺失的,不敢怠慢,就連夜在寺中守候,等待失主。第二天清晨,見一人痛哭流涕而來,竇公問他為何哭泣,那人以實情相告,說:“父親觸犯瞭刑律,依律要被處以死刑,我遍求親朋好友,才借得金銀若幹,將要為父親贖罪。昨天晚上因為和一個朋友喝酒,喝多瞭昏頭轉向,不慎把錢弄丟瞭。唉!現在沒辦法為父親贖罪瞭。”竇公經過驗證,錢數相符,就把錢袋還給瞭他。還把他請到傢裡,進行安慰,讓他不要著急,還另外贈送他一些財物。那人千恩萬謝而去。

竇公一生做瞭很多好事。其同姓宗族和外姓姻親中,多有貧困者。有的人傢傢中有人去世卻無力安葬,竇公為其出錢棺殮安葬。因竇公而得以辦理喪事、入土為安的,前後凡二十七喪。親戚故舊中有子女因傢貧未能婚嫁者,竇公出錢幫他們婚嫁,前後凡二十八人。故舊相知,哪怕隻有一天的交情,在遇到困窘的時候,竇公都會選擇他們可靠的子弟,隨多寡借給他們資金,幫助他們做點小生意養傢糊口,因竇公的幫助而得以維持生計的有數十傢。以至四方賢士,仰賴竇公得以舉火的不可勝數。

竇公每年衡量一年的收入,除去一年生活用度以外,全部用以濟人之急。傢中生活頗為樸素儉約,器物沒有金玉的裝飾,傢人不穿綾羅綢緞。在宅南購得土地一塊,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延請品學兼優的儒士,作為老師。凡是四方因傢境貧寒而無法進學的士子,隻要有志於學,皆歡迎其前來求學,竇公都為他們提供食宿,讓他們安心讀書,也不論認識不認識。所以竇公的兒子們受到影響和熏陶,知識見聞也日益廣博。凡四方之士,在竇公的門下得以學有所成、青雲直上的不計其數,他們成名後相繼回來拜望竇公,扶竇公上座,行弟子之禮。竇公逝世之後,許多蒙受過竇公深恩的人,持心喪三年,以報其遺德。

當初,竇公已故的祖父和父親告訴他無子且壽數不永。三十年後,又夢見祖父和父親對他說:“你三十年前確實命該無子,且壽命短促,我們曾經對你說過。現在你多年來行善不倦,已經名掛天曹陰府,因為你有陰德,而延壽三紀(三十六年),賜生五個貴子,將來都會榮顯,你也會福壽而終,死後魂歸洞天,充真人之位。”說完,又囑咐禹鈞說:“陰間與陽世,雖然幽明異路,但所遵循的規則和秩序沒有什麼不同。天道報應之理,絲毫不爽。善惡之報,或發於現世,或報於來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確定無疑的道理。”禹鈞於是更加努力地積功累德。八十二歲時,預知時至,沐浴更衣,向親戚告別,談笑而逝。五子八孫,皆貴顯於朝廷。後人稱贊教子有方的人,必會提起“燕山竇十郎”。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祖父和竇禹鈞是故交,曾經將其事跡記錄在書冊中,以訓示子孫。范公惜其事跡流傳未廣,不能廣傳天下,更加以詳細記錄,寫成《竇諫議錄》一文(收錄於《范文正公別集》),公諸同好,並勸化世人,以昭示和彰顯陰陽報應之理,使善者知所效法,使惡者知所警戒。范文正公本人也是身體力行,“現宰官身而為說法”,為官則勤政愛民、獎掖人才,居鄉則自奉儉約、樂善好施。修水利、舉人才、置義田、興義學、濟貧困,一生的善行義舉不計其數。“積善之傢,必有餘慶”,范文正公的子孫後代,更是昌盛發達無比,千百年來,枝繁葉茂,賢才輩出。

《歷史感應統紀》雲:“竇禹鈞有感於祖父和父親的夢示,眾善並舉,於是轉短命為長壽,轉無子為多男。不僅得到壽考善終,且名登仙籍;不僅得到多子多孫,且富貴顯榮。范文正公記錄其事跡,以訓示子孫,自身也是廣修善事,得到多男富壽之果報。古訓雲,命由己造,不信然乎?然而竇禹鈞的事跡,知曉者不隻是范文正公,聽聞而不力行,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即便其亡祖父親自站立面前訓示,也無可奈何瞭。”

《德育古鑒》雲:“善惡之報,自有現世受報、來世受報、子孫受報三者之不同。三者交錯示報,正是天地之大,使人難以捉摸之處。世人往往隻看到眼前,因而產生因果不彰、報應不靈的疑惑。因有疑惑而生怠惰,因怠惰而更生疑惑,而為善的信念不堅定瞭。原來是,善人獲福,如大商人囤積貨物,難道一定要每天見到現錢嗎?隻要通盤打算,眼光放長遠,決定有十分利益。像竇公這樣的人,竟三者兼而有之,那麼也是因為其善行廣泛、不止一端。”

司馬溫公(司馬光)在傢訓中也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諸位有志於傢庭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賢父母們,通過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可以知所效法瞭。《文昌帝君陰騭文》雲:“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胡不勉而行之?

 

閱讀全文
上壹篇:吃素很重要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