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能弘法師:世間人格的圓滿是學佛的基礎

能弘法師:世間人格的圓滿是學佛的基礎

時間:2019-08-01 17:00:5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能弘法師:世間人格的圓滿是學佛的基礎

關於大丈夫,孟子有個非常正氣的提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告訴我們面對境界該如何做的,那孟子自身是怎麼修的?他“舍生取義”,就是說面對境界,自己能夠完全地忘我利他,孟子這麼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還說過,“吾善養吾浩然正氣”,所以唐朝有一位詩人叫孟浩然,就是取浩然正氣之意,文天祥也有一首詩叫《正氣歌》。所以,我們要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邪不幹正,浩然的正氣起來後,邪就不幹正。

什麼是浩然正氣?舍生取義是什麼精神?對,是大無畏的精神。我們昨天還贊嘆佛陀,無畏的世尊,大無畏才能往前沖,所以你浩然正氣,妖魔鬼怪都怕你,自信、勇敢、大無畏、敢承擔、大膽這些都屬於浩然正氣。浩然正氣得有啊,我們有浩然正氣瞭,那些悲觀、消極、懦弱、自卑、頹唐、鬱悶、壓抑、邪知邪見就沒有瞭,就是說正的起來,邪的就消解乃至於消失瞭。

所以,我們要養自己的正氣,養好瞭正氣是人格的圓滿,是世間的人的圓滿,這個是學佛的基礎。成佛不但是為人舍身啊,孟子所說的要敬愛自己的老人,要憐惜自己的兒女,但是更要把別人的老人和兒女看成自己的老人和兒女,他的原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釋開瞭,就是敬愛別人的老人,侍奉別人的老人,有如對自己的老人一樣侍奉,愛別人的兒女,照顧別人的兒女有如對自己的兒女一樣來照顧,他這叫仁。

仁是什麼意思?“仁者愛人也。”愛人有如愛自己,叫做仁。這個跟佛教的大慈大悲,它們的精神是一致的,可是境界有高低。仁隻是愛人,這已經很厲害瞭,可是你愛這個人,能不能愛那個人呢?愛你的親人,能不能愛你的敵人呢?美的你能愛,醜的你能愛嗎?好人你能愛,壞人你能愛嗎?你說,壞的我還愛他,我不是變壞瞭?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去跟他學壞,是讓你要用愛心去對待他,讓他也學好。當然,好人會跟他學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大慈大悲是什麼呢?是對一切眾生,普及一切生命,不管是動物還是鬼神,六道眾生皆愛,沒有不愛之處,沒有不救之人,沒有不救之生命,沒有不給他快樂的。可是儒傢的思想是什麼呢?孔子是不主張愛鬼神的,但是他有一句話叫“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敬神他是敬瞭,但是敬而遠之。儒傢講究祭禮、祭祀,很多儒傢的禮儀都來自祭祀,祭祀的禮儀。

事實上,以前儒是為人做祭祀禮儀的,國傢有祭祀宗廟,大傢、世傢和一般的高的門第都有祠堂,就是一般的族群都有自己的祠堂,所以儒傢講究祭祀。父母親人雖然去世,但是要視如父母還在,要守孝三年,可以到他墳墓的旁邊搭個茅棚,住在那裡三年守著父母,三年之中不要吃酒肉,不要有夫妻關系,這叫守孝。有的在傢裡守孝,有的在墳墓旁邊。二十四孝裡面有一個人叫王朋,他母親在世的時候很怕打雷,他怎麼守孝呢?他凡是打雷的時候,就趕緊跑到他母親的墳墓邊,說媽媽,你放心,不要怕,打雷不要怕,有我在這裡守著你啊,儒傢的孝是這樣。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華嚴大道場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