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四 求那跋陀羅譯出《勝鬘經》紀念日
農歷八月十四,是求那跋陀羅譯出《勝鬘經》的紀念日。求那跋陀羅於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在丹陽郡譯出。
《勝鬘經》,是佛教經典,全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稱《師子吼經》《勝鬘師子吼經》《師子吼方廣經》《勝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經》是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代表作之一,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願、三大願並自說大乘一乘法門,闡釋聖諦、法身、如來藏等。經中認為,眾生雖被煩惱所纏,然其本性清凈無垢,皆具如來之性。
本經特色在以在傢婦人說法,故與《維摩詰經》並為大乘佛教在傢佛教之代表作。全經分十五章,包括如來真實功德、十受、三願、攝受、一乘、無邊聖諦、如來藏、法身、空義隱覆真實、一諦、一依、顛倒真實、自性清凈、真子、勝鬘等。
異譯本有北涼曇無讖所譯《勝鬘經》,以及菩提流志改譯之《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然仍以求那跋陀羅譯本最為流通。註釋較多,現存凈影慧遠之《勝鬘經義記》、吉藏之《勝鬘寶窟》、窺基之《勝鬘經述記》等。據《開元錄》記載,元嘉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求那跋陀羅在丹陽郡譯出《勝鬘經》,寶雲傳語,慧觀筆受。
求那跋陀羅(394~468),意譯作功德賢,劉宋時印度來華譯經僧,屬婆羅門種姓。幼即學習五明諸論,廣研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等學,後讀《雜阿毗曇心論》,從而崇信佛法,遂剃發出傢並受具足戒。
為人慈和恭順,專勤學業,先習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後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華嚴》諸經,進而讀誦宣講,並以佛法勸化父母,其父受師感化,同樣歸信佛教。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住祇洹寺,從事譯經工作。求那跋陀羅與慧嚴、慧觀等於祇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於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又於丹陽郡譯出《勝鬘經》。
後受譙王之請而居止荊州之新寺,宣講《華嚴》等經,此外曾居住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一生歷經三朝,歷朝皆歸向推崇之,對內外事多有貢獻;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故世稱“摩訶衍”。
所譯經典,尚有《楞伽經》《小無量壽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罪福報應經》等,共計五十二部、一三四卷。其中,《小無量壽經》系《阿彌陀經》三譯中第二譯。師於明帝泰始四年示疾,臨終之日見天華聖像而入寂,享年七十五。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