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農歷九月十五 鳩摩羅什譯成《成實論》紀念日

農歷九月十五 鳩摩羅什譯成《成實論》紀念日

時間:2019-08-07 16:57:1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農歷九月十五 鳩摩羅什譯成《成實論》紀念日

農歷九月十五,是鳩摩羅什譯成《成實論》的紀念日。

《成實論》,佛教論書,古印度訶梨跋摩著,16卷(一作14卷或20卷),又作《誠實論》,成實宗之根本經典,成實即成就四諦之意。

為反對小乘說一切有部“諸法實有”理論,提倡“人法二空”,弘揚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相傳訶梨跋摩為說一切有部著名論師鳩摩羅多(童受)弟子,初信其師學說,後來覺得這些沒有擺脫《大毗婆沙論》的束縛,拘泥於名相,煩瑣支離,乃自窮三藏,以探教說之本源。後到華氏城,隨多聞部學習,接觸到大乘思想,又泛覽九經,評量五部(律),旁究異說,考核諸論,因而著作此論。

《成實論》分發聚、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道諦聚,共計202品,說明宇宙各種現象之存在皆為無實體之假象,最後終歸於空,修如是觀即可體解四諦之理,以八聖道滅除所有煩惱,最後證入涅槃。

《成實論》不僅網羅部派佛教的重要教理,而且含有大乘見解;又多立於經量部的立場,排斥說一切有部的解釋。因此《成實論》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過渡時期的重要著作。

自古以來,對《成實論》究竟為大乘或小乘時有爭論,南朝梁代三大法師站在般若、法華、涅槃諸經立場判定本論為大乘論,而嘉祥大師吉藏則斷定本論為小乘論。

南北朝時,一度出現專講《成實論》之學派,並形成成實宗。

經錄記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於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開始翻譯此論,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譯成,曇晷筆受。

鳩摩羅什(350~413),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傢之一,具名鳩摩羅什婆,意譯童壽。羅什父原為天竺人,出傢至龜茲國,婚於國王之妹,生什。什年七歲,隨母出傢,遍遊西域,總貫群籍,善於大乘。時在龜茲,秦主苻堅建元十九年使呂光伐龜茲,獲什而還。至涼州,聞苻堅敗,呂光自立。其後,後秦姚興伐涼,羅什始入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使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前後譯出三百八十餘卷,弘始十一年示寂於長安,時為東晉熙寧五年。羅什大師臨終有言:“吾所傳無謬,則梵身之後,舌不焦爛。”在逍遙園依外國之法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