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大乘佛教的來歷_大乘佛教有何含義?_大乘佛教的思想特點

大乘佛教的來歷_大乘佛教有何含義?_大乘佛教的思想特點

時間:2019-08-07 16:59:1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大乘佛教有何含義?大乘佛教的來歷

卻說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長途跋涉十萬八千裡,從西方靈山佛地,求取大乘真經流傳中土。因此通常認為國內佛教教派多為大乘佛教,可是究竟什麼叫做“大乘”?

“大乘”佛教的來歷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大乘”佛教,其實並非是最初佛陀創立的原始佛教,而是在公元150年-250年之間,由印度佛教史上有“第二佛陀”之稱的龍樹所創立。據說當年龍樹尊者在世時,曾著作瞭《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一系列著作,這些在後來被奉為大乘佛教經典。其中《中論》所代表的中觀學說,更是被譽為“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龍樹也因此被認為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

“大乘”有何含義?

所謂“大乘”,通常是針對“小乘”而言。在修行的法門上,我們把修行“菩薩行”,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修行流派稱為大乘。所謂“大”,就是廣大、崇高、無量之意;而“乘”,則代表運載、運乘。大乘佛教以度化一切眾生,究竟成佛,建立佛國凈土為最終目的。

“大乘”佛教的思想特點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顯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凈,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瞭完整的佛教體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註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而此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顯現於大乘教義裡。總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大乘”佛教的傳入

對於中國而言,佛教的傳入約在一世紀西漢末東漢初。直到東漢末之時,才有大量佛經譯出。當時的兩位著名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分別譯出瞭小乘和大乘經典。也就是說,大乘和小乘幾乎是在同時傳入中國的。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大乘佛教在中國開枝散葉,越發興盛。形成瞭禪宗、凈土宗、華嚴宗、法相宗等諸多流派。而小乘佛教在中國卻幾乎消亡殆盡。

然而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其根本都是源自世尊釋迦牟尼。所謂法無二乘,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是無上甚深微妙的度人法門。隻是因為修行者根器有別,所以才有瞭不同修行法門的演化,不能因為世俗的觀念而以高低視之。

所以,不論是修行什麼法門,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為瞭超脫自身,使自己的修為伴隨著佛法精進,最終能夠渡過“苦海”,達到彼岸佛國,出離輪回。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