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農歷三月十四 實叉難陀始譯《八十華嚴》紀念日
時間:2019-08-10 16:54:3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農歷三月十四,是唐於闐國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八十華嚴》的紀念日。
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在東都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此經,由武則天親受筆削,聖歷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完成全經。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華嚴宗根本經典。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華嚴經》之漢文異譯本(相當於整部《華嚴經》),共有三種:
一、《六十華嚴》,凡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或“晉經”。在《開寶藏》(《趙城金藏》)中該經分為五十卷,與流通本分卷不同。
二、《八十華嚴》,凡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我國華嚴宗之根本經典就是《八十華嚴》。
三、《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三參),而成就普賢之行願。
實叉難陀(652~710),意譯學喜、喜學,唐於闐國譯經三藏,精通大小二乘。證聖元年(695),實叉難陀持梵本《華嚴經》來到東都洛陽,奉武後命,與菩提流志、義凈等人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此經,即新譯《華嚴經》八十卷。此外,實叉難陀又譯成《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等十九部,一○七卷。長安四年歸國,後經再三迎請,遂於中宗景龍二年再度來華,不久患病,景雲元年十月示寂。荼毗之後,其舌不壞,門人送其靈骨及舌返回於闐,起塔供養;後人於荼毗處建七重塔,稱華嚴三藏塔。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