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明一法師: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明一法師: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時間:2019-08-10 16:57:2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你看到瞭現前的業嗎?

我們在任何境界面前都要面對一切,接受一切。很多人覺得這非常消極。從實相的角度來說,消極與積極隻是名相的分別知見,隻是個概念。終極平等相乃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本文想跟大傢分享一下為什麼要面對一切和接受一切,以及如何積極地面對和接受。

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遲早都要死,死的時候能不面對一切嗎?能不接受一切嗎?隻是我們現在還活著,還有點抵抗能力,所以我們不想面對,不想接受。事實上這一點點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幼稚的,稍微勢力大一點就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接受瞭。而且這個不面對與不接受就註定瞭我們不得解脫。因為不面對與不接受使我們陷入重重困境。而事實上當我們死亡的時候,還不是要面對與接受?與其在這樣被迫無奈的時候去面對與接受,不如在現在還有能力抵抗的時候去積極面對,積極地接受。

所以自己常常贊嘆那些在有能力抵抗的時候去面對與接受的人,說他們是英雄。反過來,被逼著去面對與接受的人就成瞭狗熊。自己也常常鼓勵身邊的人,要咬牙切齒地去面對與接受,要冒充一次英雄,硬充一次好漢地去面對與接受。

有很多很多的辦法讓我們能夠做到去積極地面對與接受。最簡單的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業”的制造和消除。因為我們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在不停地造“業”。比如泡一杯茶,我們要買茶,燒水,然後供養他人。這當中的損耗是過失,供養是功勞,功大於過,所以我們就泡這杯茶。若是過大於功,我們可能就不去泡這杯茶瞭。這就是我們折騰的過程。那麼是不是說我們不折騰就解脫瞭?不是!那為什麼要折騰呢?因為在泡這杯茶的過程中,不但有物質的結果,還有精神的結果。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會養成一個習慣,產生我們的價值觀、成見、意志力等等,這些沉淀下來的東西會帶到我們明天的生活中去。這被我定義為意識形態的“業”。如果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正確的價值觀,使我們明天的生活更好過,這個就叫業障消除;如果養成一個壞習慣,非這種茶不喝,非這種水不用,甚至坑蒙拐騙不勞而獲,那明天的日子沒法過瞭,也叫業障現前。

所以為什麼要折騰?因為在折騰的過程中就把我們的業消瞭或是累積瞭。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就是這個“業”。我們佛教徒講消業。如果你不折騰,你的業永遠變不瞭,永遠在輪回。《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可能需要折騰來折騰去,並且看到如幻地折騰,才可能改變業。

積極面對接受還是被動輪回,佛法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樣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處在這麼苦的世間裡面,就是要折騰,把自己折騰的解脫瞭。那麼如何解脫?很簡單,就是接受!綁著就綁著嘛,接受它,就解脫瞭。很多公案,比如說仰山不假繩索出千尺之井,他師父溈山喊瞭一下“寂子”,他回答“哎”就出來瞭。這就從他執著的事件裡面解脫瞭。接受瞭,就解脫瞭,不接受,就永遠在裡面困著。繩子隻能捆住掙紮中的你,捆不住接受的你。金碧峰禪師說:“閻王欲鎖金碧峰,猶如鎖鏈鎖虛空。鎖鏈鎖得虛空住,方可鎖我金碧峰。”他接受瞭,再捆他就沒意義瞭。隻有不接受,才被捆住瞭。所謂迷,就是不接受。

禪師可以認命到被女人冤枉說肚子裡的孩子是他的,他都接受,說:生下來他養。認命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什麼東西還能捆住他?這樣自性也就現前瞭,就在當下。實際上我們都是被折磨得無法忍受瞭,才想翻身,不都是這樣嗎?這些都是在還有能力抵抗的時候就接受的例子。如果你想像他們一樣瀟灑地生活,就積極地去接受吧!因為抵抗毫無意義。即使通過抵抗,得到瞭眼前一點點的滿足,最終還是空,還要失去,還要解散,而且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地、努力地去接受。

解脫的鑰匙在你手裡呢!

人們最怕的是未來的不確定,總是在擔心未來會如何,總希望未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就讓人們墮落到輪回裡面去瞭。這也和世界的不穩定性規律、法界無常實相是相悖的。因為未來必然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佛陀所揭示的是無常的。

一切問題是來自自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引發瞭我們的不安,使我們陷入困惑,導致瞭我們不得解脫。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一切事物的不滿和不接受。喜歡的事情希望永遠持續下去,不喜歡的事情不願沾邊。如果反過來,我們對一切都接受,一切對於自己來說都是正好的話,那我們不是就解脫瞭嗎?

接受的越少,解脫的程度越低;接受的越多,解脫的程度越高。這就是佛法教我們的解脫之道,這就是我們瞭生脫死的入門鑰匙。歷代祖師的各種辦法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一切都正好,希望我們明白一切都正好,希望我們親身體會到一切都正好。這就是學佛的所謂“聞、思、修”三步。隻有經歷瞭瞭解、思考、親證,我們才能徹底接受一切都正好的理念,知道如何讓自己得到解脫,並可以親身去體驗解脫的辦法。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落實“接受一切”,這就是我們的修行。這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實在是困難重重。不要說接受生死問題瞭,就是讓你喝一大口一百度的開水,或者是讓你喝一大口冰水,我們的身體都是接受不瞭的,何況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很多比喝水更困難的事情。無論是身外的名利還是身體內部的感受,我們有很多很多無法接受的事情。要想讓我們做到一切都接受,那真的是千難萬難!所以我們的人生會遇到很多聖賢教導我們如何去接受的方法,佛法就是其中之一。

佛法教導我們要做功夫,要鍛煉我們的能力,要讓我們的接受能力上一個臺階。也就是要優化自身的素質。這在佛教裡叫做莊嚴國土。把自己的接受能力提高瞭,接受范圍擴大瞭,接受程度加深瞭,這就是所謂的修行做功夫,也叫“行深般若波羅蜜”。

如果一開始要求的接受能力定得太高,而人們的接受能力太低,會把人嚇跑。所以,我們要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把訓練的目標一點一點地提高。這樣的辦法在佛教裡有很多很多,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滿足所有的眾生。

隨著接受能力的提高,我們開始一點一點地得到解脫。生活質量開始提高,我們就有瞭一點點幫助別人的資本,可以用自己的實例告訴身邊的人如何解脫,幫助身邊的人,這在佛教裡就叫利樂有情。

所以,佛教就這八個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當大傢的生活都處於“正好”或者說是“接受一切”的時候,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瞭。因為我們再也不用害怕未來會如何瞭,我們接受瞭未來的不確定,所呈現的心量便能夠讓我們接受一切瞭。

達磨祖師的《二入四行論》裡講到隨緣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這實際上就指出瞭我們應該一切都接受。好事來瞭,早該來的現在才來,已經晚瞭,有什麼可高興的;壞事來瞭,早該到的現在才到,已經賺瞭,有什麼可沮喪的。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這些好與壞。事實上一切的好與壞就是我們的心不安的表現。把一切認為是正好、正需要,我們的心就安瞭。可惜的是我們做不到或者是不願意做,好像我們不願意解脫一樣。

事實上,不接受又如何?如果有一天色身已無能力抗爭,我們無法不接受眼前的困境,我們不還是要去面對,還是要去接受?而且這裡的“困境”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強加的,是我們自己制造的。在這些“困境”面前,我們是在還有能力抗爭的時候就放下,還是在被逼到沒有能力去抗爭的時候才放下,這就顯出瞭英雄與狗熊的區別瞭。因為結果都是放下,在有能力抗爭的時候就放下那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大傢基本上是被逼無奈之後才放下。

積極面對是英雄,被動輪轉是狗熊。你要怎麼辦?所以,在遲早要放下的時候,與其當個狗熊,不如用我們當下的能力來冒充一下英雄,充當一次好漢。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就放下,就去接受。我們會發現面對的一切都正好,眼前的一切都剛剛好是自己所需要的。這個時候我們的生活解脫瞭,我們的工作解脫瞭,我們的學習解脫瞭,我們的修行解脫瞭……這個時候我們的一切都正好解脫瞭。如果時時刻刻念念都這樣正好的話,我們的生死也就解脫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