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他人

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他人

時間:2019-08-10 16:58:0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他人

到書院修學轉眼間就已經第五個月瞭,在這五個月的時間裡,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修學生活義工,其中最最少不瞭的就是每天的聞思修,通過對教義義理的學習,不斷的修正自己原來錯亂的、片面的、錯誤的認識,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還有是對自己正確的認識。

這次修學到《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八個主題幾乎每一個主題都能讓自己重新審視人生,每一個主題卻又能讓自己重新建立全新的認識,重塑一個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人生態度。這次我想與師兄們分享的是“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他人”。

其實我們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去“愛”的能力。如何去愛自己?如何去愛親人和朋友?如何去愛可愛的大自然?這些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經過自己幾十年的摸索,竟然是越來越迷惑:為什麼我那麼愛著身邊的一切,可是卻一直會有煩惱?有時還會很痛苦?它為什麼會帶來心境的瞬息萬變?它又為何能讓人痛苦就像走向萬丈深淵?

思維以前我是如何去愛別人的?首先看看我愛父母的方式,小的時候因為需要父母的關愛,對父母的愛是很期待和依賴的,這樣以來就會隨著自己的需求去期待父母的關愛,滿足瞭就幸福無比;但是隻要父母偶爾有一天忘記一些原有的安排,自己就會覺得無比的失落和沮喪。長大後去關心父母,雖然會盡自己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認為這樣做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但是父母真正需求我卻從未真正用心去瞭解過,一直是在用我認為的方式去做著很多事情。有時候買瞭東西給他們,當他們表示不用我花銷那麼大的時候自己還會因為沒有被父母理解而變得不開心。現在來看,為他們所做的事情無非都是在滿足“我”的設定,如果沒有滿足我的種種需求,種種情緒就會因此而起。

其次再來看看我是如何去愛丈夫的?在生活中,我很少去考慮他的喜不喜歡高不高興,大多數時候是要去順應我的偏好和情緒,認為他要關心我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時候還指責他不關心人很自私,卻不知道那個正在指責別人自私的我,在那個時刻卻是最自私的,真是愚癡還不自知。也就是因為有上面的那些基於“我”的認識才會讓我在生活中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與愛人進行爭執,也引來無盡的煩惱。

孩子亦是如此,好像從小就被自己安排著一切,走著與我小時候相似的成長路,孩子也在這種安排中逐漸長大,孩子的成長就是在“強迫性重復”中一代又一代的輪回。這就是我認為愛孩子的方式:辛苦的做著所有的一切,孩子有時欣然接受有時強烈抗拒,好像既要依賴又要遠離,那種抓不牢的感覺也讓自己的情緒七上八下,我充滿瞭煩惱,孩子更是迷惑重重,這就是我愛她的方式。

對於身邊的陌生人更是沒有穩定的情緒給予支撐,在自己心情好時可能愉悅相待;自己心情極其不爽時也會隨境所轉,嗔心時不時的還跳上跳下,各種心境不斷現行。

這時來反觀自己讓我看到的卻是那麼狹隘的,充滿瞭貪婪,充滿瞭煩惱,充滿瞭自我和欲望的自己,而在一路的生活過程中疲憊不已;學習瞭幾十年如何去愛,到今天卻愛的那麼辛苦和無明。

通過修學這課導師開示說:眾生輪回是無明所縛,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性。我們凡夫的愛是建立在貪著、愚癡和“我執”基礎上的,隱含對愛的無明、粘著、系縛和占有,而無盡的煩惱和負面情緒都是由此而起。因為無明看不清真相,認為執著永恒害怕失去而粘著和系縛,因為帶著強烈的“自我”去愛所以內含無盡的占有。其實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我們在面對情感的千變萬化中承受著種種的煩惱和負面情緒:焦慮、恐懼、擔心失去、胡思亂想、沒有愛的時候孤獨無奈,一旦感受背叛就心生嗔恨之心。

導師告訴我們:我們的情感可以升華,我們可以超越“癡”“貪”“我執”,去除那些有染污的情感,在智慧認識的基礎上由信仰和恭敬建立起無污染的“慈悲之心”。“多情乃佛心”,我們可以臨摹佛菩薩的“慈悲大愛”,把愛升華成無私的、無我的、無限的大愛。當自己放下“我執”也就放下瞭所有的粘著、系縛和占有,心靈就呈現出它本具的清靜、無限和自由。當每每生起善念時樂果未必立即顯現,但是由此帶來的喜樂卻是當下就能體會到的。在這種愛的滋養下自己的心靈就會越來越柔和,對未來生命的走向更是意義深遠。

此時我深刻的認識到,隻有擁有這樣的愛,我們才可能更好的去愛傢人更好的去愛朋友乃至更多更多……也就是這樣和諧有愛的生活才令人心生向往,這樣的自己和人生才應該是畢生所努力的方向。

此時,導師讀誦普賢菩薩對眾生的山盟海誓《普賢行願品》的聲音句句扣心,讓我已經淚流滿面。“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