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十五 無羅叉、竺叔蘭始譯《放光般若經》紀念日
農歷五月十五,是無羅叉、竺叔蘭開始翻譯《放光般若經》的紀念日。
據《出三藏記集》“放光經記”所載,曹魏齊王甘露五年,潁川朱士行入於闐,抄得梵本九十六章共六十萬餘言,後由其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陽。至晉惠帝元康元年(291)五月十五日,沙門無羅叉於陳留倉恒水南寺開始翻譯,由河南居士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筆受完成,至十二月二十四日譯畢。
《放光般若經》,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晉無羅叉(無叉羅)、竺叔蘭共譯。又作《放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摩訶般若經》《摩訶般若放光經》《放光經》。本經記述般若波羅蜜法及其功德,並勸眾生修學之。自“放光品”以下至“囑累品”,計九十品,經名蓋依初品而立。本經與竺法護譯《光贊經》十卷、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等經有部分相同之處,相當於現存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是在西晉時期較早傳譯到中國的大品般若經典,經中系統闡述瞭般若學的基本思想,如性空、諸法如幻、諸法皆假名、方便、二諦、法性等思想,這些思想對人們理解理解般若學有著重要影響。當時的佛教學者們從中吸收瞭般若精義,並把般若與玄學思想相結合,對般若學說進行瞭創造性的解說,形成各自的宗派,對般若學在中國的發展及佛教思想的發展都起到瞭推動和促進作用。
無羅叉,又作無叉羅,西晉譯經僧,於闐人。據《開元錄》卷二下本傳、《出三藏記集》卷七《放光經記》及道安《合放光光贊略解》等載,本為於闐人。晉惠帝元康元年(291)於陳留倉垣(在今河南開封附近)與竺叔蘭等譯出由朱士行在於闐所得之《光贊般若經》。
竺叔蘭,天竺人,與竺法護同時。其祖因為國亂被害,父遂避難至晉,居於河南。叔蘭從其二舅受學經法,精通梵文、漢語,兼學文史,浸染於當時清談風氣,與名士交遊。性嗜酒,每飲至五六鬥方覺酣暢。據傳曾死而復蘇,自言在陰間見及業果,因而改節修慈,專志經法。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譯有《首楞嚴經》二卷、《異維摩詰經》三卷,又與無羅叉在倉垣水南寺譯出《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因遭石勒之亂,投奔荊州,其後無疾而終,寂年與世壽均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