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佛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度眾生成佛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1、在阿含佛法裡面,大部分的在傢居士都是以人天乘作為追求的目的。但也並不絕對,要知道,佛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2、當在傢居士的善根福德因緣達不到出傢的要求時,佛就根據他本人的情況,教導在傢居士修六法、念天,首先讓自己的身心能夠享受到天倫之樂,在六道當中也算是比較圓滿的。
3、但是,這不代表阿含佛法中沒有解脫道的希求,佛講經的真正意義是要指導我們走向解脫,走向成佛。
4、在傢居士由於條件所限,需要護持三寶,佛教他們修人天乘的法門。但在講法的時候,佛也會講到直指見性、明白真心的狀態,講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很多在傢弟子也能夠深有體悟,體會到“一切法無我”的境界。
5、法眼凈是什麼?就是能看到法的真實,這個眼睛非常清凈,能夠看到生命的最清凈之處。這種最清凈之處就是無我!其它一切有我的法,都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6、從理上通達的是初果羅漢,從事相上能證實的就是四果羅漢。從初果羅漢到四果羅漢,要經歷四禪八定的修行過程。在三界九地當中,每一地都有九品的思惑,斷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就是從初果羅漢到四果羅漢的修行過程。
7、一般來說,序分包括通序和別序。通序是所有經文都具備的、統一的格式。釋迦牟尼佛講法不是無的放矢,要有信眾、弟子請法,在這種因緣下佛才能講法。而無問自說的則是《阿彌陀經》。
8、在一般大乘經典的通序中,有六大成就,分別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
9、“如是”是信成就,指的是經文的記載確實存在、沒有編造,絕對不是虛假的。“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經文由他親自聽聞,不是從別人那裡轉述而來。“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是“處成就”,“眾成就”,就是當時有多少大眾在這裡聽經聞法。
在阿含佛法裡面,大部分的在傢居士都是以人天乘作為追求的目的。但也並不絕對,要知道,佛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個定位太高瞭,當在傢居士的善根福德因緣達不到出傢的要求時,佛就根據他本人的情況,教導在傢居士修六法、念天,首先讓自己的身心能夠享受到天倫之樂,在六道當中也算是比較圓滿的。
但是,這不代表阿含佛法中沒有解脫道的希求,佛講經的真正意義是要指導我們走向解脫,走向成佛。在傢居士由於條件所限,需要護持三寶,佛教他們修人天乘的法門。但在講法的時候,佛也會講到直指見性、明白真心的狀態,講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很多在傢弟子也能夠深有體悟,體會到“一切法無我”的境界。
在《阿含經》中我們也看到,佛有時一次講法,在傢居士都有數千人都能得法眼凈。法眼凈是什麼?就是能看到法的真實,這個眼睛非常清凈,能夠看到生命的最清凈之處。這種最清凈之處就是無我!其它一切有我的法,都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假設一個我,然後說有這個“我”,有這個“法”,有種種相。我們隨業隨相一直在流轉,無法控制自己。而佛說這一切外在諸相的目的,都是讓我們回歸真性。佛在世的時候,證得初果羅漢的在傢居士、出傢師父很多,有時一座法講下來,有上百人、幾千人證得初果羅漢。
但是,他們是用內在覺照的力量,見到瞭涅槃無我的景象。他們還是要過世俗的五欲生活,過天人的快樂吉祥的生活。因此,想讓他們超越初果、二果、三果,達到四果羅漢也是非常難的,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證得四果羅漢的在傢居士。
出傢人則不然,他們達到四果比較容易。出傢人首先要解脫生死,他修行的目的就不一樣。一個出傢人如果見到瞭無我的空性以後,他就要不停地以無我的狀態來生活。哪怕開始是相似的,到最後一點一點地證得,種種世間的八法、五欲、六塵,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他就會從有“我”的我執中,轉換到無我的頻道來。從理上通達的是初果羅漢,從事相上能證實的就是四果羅漢。從初果羅漢到四果羅漢,要經歷四禪八定的修行過程。在三界九地當中,每一地都有九品的思惑,斷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就是從初果羅漢到四果羅漢的修行過程。
一般來說,序分包括通序和別序。通序是所有經文都具備的、統一的格式。釋迦牟尼佛講法不是無的放矢,要有信眾、弟子請法,在這種因緣下佛才能講法。而無問自說的則是《阿彌陀經》,也是在大傢集會的時候,無人發問,釋迦牟尼佛主動地把極樂世界、念佛法門介紹給我們,其它的經典都有當下的因緣。
在經文開端的部分,把當時現場的情況記錄下來,就是通序。別序則是每一部經文獨特的部分,每部經文針對的人事因緣不同,別序介紹瞭這部分的內容。總而言之,序分就像一本書開頭的編者按語一樣,先要把講經因緣說出來。
在一般大乘經典的通序中,有六大成就,分別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指的是經文的記載確實存在、沒有編造,絕對不是虛假的。“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經文由他親自聽聞,不是從別人那裡轉述而來。“一時”是時成就,為什麼講一時呢?在佛經中,“一時”的表述具有內在的哲學意義。佛法認為,時間是我們的錯覺,在娑婆世界中,南半球、北半球的時間運轉不一樣,人類還有時差。
佛講經的時候,六道眾生、天人鬼神、菩薩羅漢往往聚在一起,他們的時間觀念和我們的時間感受,也完全不同。在佛經中,“一時”表達的就是眾生時間和我們不一樣的狀態。“佛”是“主成就”,“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是“處成就”,也就是佛講經所在處所的成就。“舍衛”就是舍衛國,是當時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一。“祗陀”就是國王的太子叫祗陀太子。“祗陀園”是祗園精舍,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個寺院。當時佛需要一個講經說法的場地,有一位名叫“給孤獨尊者”的大富長者,他非常富有,經常救濟貧苦,因此大傢尊稱他為“給孤獨尊者”。
當時,給孤獨尊者發心為佛陀買一塊地,為佛建造講堂,供養講經說法。他相中瞭皇宮旁邊的一個花園,園池清凈,樹林茂密,花草叢生,十分漂亮、莊嚴。他就跟國王說,想要購置這片土地。國王說,這片地已經是祗陀太子在負責管理瞭。
給孤獨尊者找祗陀太子購買花園,不想太子開出條件,除非你用黃金鋪滿園中的土地,我才賣給你!給孤獨尊者慨然應允,運來大量黃金,把整個祗陀園全部佈滿。祗陀太子看到之後,也深為感動——佛陀如此偉大,給孤獨尊者發心供養佛陀,也十分瞭不起。
於是他對尊者說:“園子是賣給你瞭,但樹我沒賣給你,因為你的黃金沒辦法把樹鋪起來!這些樹木,就算我供養給佛陀好瞭!”因此,我們一般把這個地方稱為“祗樹給孤獨園”,也就是給孤獨尊者和祗陀太子共同獻給佛陀的一處精舍。在一般的經典中,“處成就”後面還要有“眾成就”,就是當時有多少大眾在這裡聽經聞法。
原標題:達照法師|佛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