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七月半談鬼色變?NO!是增長福報的日子

七月半談鬼色變?NO!是增長福報的日子

時間:2019-08-15 16:56:2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七月半談鬼色變?NO!是增長福報的日子

凈念:師父,今天是農歷七半,也被稱為盂蘭盆節,但更為人熟知的是“鬼節”。傳說在這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會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是有新喪的人傢,就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本大:在佛教看來,七月半沒有人們想的這麼可怕,反而能借此機會為鬼道眾生放焰口,施食的同時施法,令其和三寶結緣。另外,佛教認為這一天特別吉祥,而且做的如法,還可以增長福報。

七月半是佛歡喜日

在佛陀時代,弟子都要出去托缽乞食。然而,印度從農歷四月雨季開始一直到七月中旬,天氣悶熱多雨,是蛇蟲蚊蟻的繁殖季節。佛陀為瞭弟子的身心健康,也避免外出踩殺蟲類及青草新芽,規定從農歷四月十五日一直到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比丘們不用外出托缽,集中在一處精進共修,由在傢的居士供養,這叫做“結夏安居”。

在此期間,僧人專心聽佛陀所說的教法,比丘們身、口、意三業清凈,戒行完整,體悟佛理,增加智慧,容易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個月後的七月十五日這天,是眾比丘的結業日,大傢向佛陀報告各自的修學成果。十方諸佛因看到大傢於道業上都有所增長,十分歡喜。故這天稱為“佛歡喜日”。

小貼士:因為僧人道業成就的緣故,所以今日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籍此十方僧眾清凈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

七月半是僧自恣日

人多迷己,不自見過,故宜仰憑同修僧眾慈悲誨示,縱宣己罪,恣他舉罪。結夏九十日期的最後一天,僧眾必須舉行自恣法:即於大眾中,先自我檢討身口意三業,之後再請其他僧眾舉示過犯,以憶罪發露悔過,恢復清凈,自生喜悅。所以這一天又叫做僧自恣日。這個節日,不是為瞭慶祝,而是以僧人的自我完善為宗旨。自恣法完畢後,僧眾們就可結束結夏安居,回到自己平常所修行的處所。

七月半是孝親日盂蘭盆節

此外,農歷七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這“盂蘭”翻譯為“解倒懸”之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若墮入惡道,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

此法會以大目犍連尊者度母因緣為緣起。目犍連尊者曾經為瞭救度母親而於此日齋僧,沿傳至今,每到農歷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舉辦盂蘭盆法會,打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現世父母消災延壽,七世父母得以脫離惡道。佛教界更將此日訂為“僧寶節”,以“供僧大會”來表達對僧眾的恭敬供養。

小貼士: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這一天還有一個稱呼叫中元節,相傳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七月半。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祭祀先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凈念:師父,我終於搞明白瞭,今天不是什麼“鬼節”,無需談鬼色變,而是意義非凡的“僧寶節”,在這一天,供養清凈僧眾,不但可得無量福,還是救度父母親人的大好日子啊!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本源法師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