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照法師:當不執著在一個點上時,所有的點都是妙用

達照法師:當不執著在一個點上時,所有的點都是妙用

時間:2019-08-15 16:59:3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當不執著在一個點上時,所有的點都是妙用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1、佛在法華會上講過,諸佛如來世間、出世間一切的的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佛說的法是宇宙法界的究竟真相,它不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雖然佛說法是應機施教,但在佛所說的一切法中,一中含有一切,一切中含有一。

2、站在實相的角度上,從現在的當下出發,直到最後回歸佛國凈土,依然還是當下的狀態。這是什麼意思呢?用祖師大德的話說:“途中便是傢舍,傢舍便是途中”。

3、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什麼是真現實?它一定要具有現前、現時、現在三個要素。

4、在佛眼中,無論一個凡夫外在的表相如何,他內在的本質始終是不離“當下即菩提”的。

5、對我們來說,是凡夫的如是;對天人來說,是禪定的如是;對阿羅漢來說,是無我涅槃的如是;對菩薩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如是;對佛來說,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如是,十如是全體彰現出來。

6、“如”是真如,“是”是當下。“如”是體,如如不動的本體。“是”是用,所有的體生起作用瞭

7、智者大師在諸法實相十如是中,用“三轉十如”來揭示“如是”的妙義。

第一個是“如是相”,重點在相。

第二個是“是相如”,重點在如。

第三個是“相如是”,重點在是。

8、佛在最後的法華會上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之所以要出現世間,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9、“不與萬物為侶”,就是不要粘著在任何一個事物上,而這恰恰就是全體起用——當你不執著在一個點上的時侯,所有的點都是你的妙用。

佛在法華會上講過,諸佛如來世間、出世間一切的的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佛說的法是宇宙法界的究竟真相,它不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雖然佛說法是應機施教,但在佛所說的一切法中,一中含有一切,一切中含有一。站在實相的角度上,從現在的當下出發,直到最後回歸佛國凈土,依然還是當下的狀態。這是什麼意思呢?用祖師大德的話說:“途中便是傢舍,傢舍便是途中”。

我們走在修道的路上,其實,這就是你安心的地方!不是我們到瞭極樂世界才算心安之地,也不是具足五眼六通、神通特異才算有成就。在你當下修行的路上,你所具有的佛的功德已經全部體現在你生命當中瞭,隻是你有眼無珠,體會不到而已。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什麼是真現實?它一定要具有現前、現時、現在三個要素。其中,現前是空間的,你眼前所見的、當下經歷的是你的現前;現時是指時間的,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是這顆心當下的時間。現在就是緣起性空的本質。你在哪裡?誰在那裡?你以為“我”在那裡,可“我”究竟是什麼?你看到的所謂的“我”隻是緣起,並無自性,這個“我”的當下是遍一切處的當下,也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當下。

在這樣的狀態裡所說的法,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此話怎講?就是我們作為一個凡夫,體現出凡夫眾生之相。但雖然體現出這樣,你的內在實質還是與佛無二無別。我們現在擁有的身心狀態,僅僅是體會到緣起的、外在的這一部分,緣起的背後自性本空的本質,我們還沒有體會到。

佛則不然,他把我們的本質看得很清楚。在佛眼中,無論一個凡夫外在的表相如何,他內在的本質始終是不離“當下即菩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如是”,是“就這樣”的。對我們來說,是凡夫的如是;對天人來說,是禪定的如是;對阿羅漢來說,是無我涅槃的如是;對菩薩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如是,對佛來說,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如是,十如是全體彰現出來。

我們講過,為什麼讀佛經會超度鬼神?你讀世間的文字,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它寫得再好,你如超度鬼神,鬼神都要氣死瞭!因為這些世間文字,講的就是凡夫的喜怒哀樂、痛苦無奈、爾虞我詐。人們好奇貪玩覺得寫得好,鬼神讀瞭不會有任何受益。而佛經則完全不同,它裡面所蘊含的精義非常深廣,讀佛經的功德極其巨大。

佛經主要針對人類,但聽經聞法的也有天人、阿修羅、大阿羅漢、諸天大眾、菩薩甚至是八部鬼神,囊括瞭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這麼多的菩薩聖眾,真可謂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因此,在編輯佛經的時候,一開始先要把佛講法的定位說清楚,然後再講具體的內容,讓每個人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理解佛經、凈化心靈。

“如是”這個詞也是這樣,充滿瞭究竟的智慧。“如”是真如,“是”是當下。“如”是體,如如不動的本體。“是”是用,所有的體生起作用瞭,這個就是瞭。智者大師在諸法實相十如是中,用“三轉十如”來揭示“如是”的妙義。

第一個是“如是相”,重點在相。我們內在的身心與外在世界的一切萬物,我們的生活與夢境,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所有一切的表現全都是相,這叫如是相。

第二個是“是相如”,重點在如。什麼是“如”?“如”就是不動。所有一切表面會動的相都是無常的,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真如本體。換言之,諸行無常是外在的相,諸法無我是內在的體,證悟無我是從表面現象中脫離出來,證入自己內在的本體。

涅槃本體就是真如,真如本體就是涅槃,涅槃本體之所以不講真如。是因為真如是大乘佛法所講,它是針對妙用來說,大乘佛法證體以後還要起用;涅槃則是針對生滅煩惱而言,小乘佛法的宗旨是瞭脫生死、斷絕煩惱,不強調起用,因此說它是涅槃。

在我們打坐用功,也可以相似地體會一下“是相如”。你坐在那裡紋絲不動,身體不動,心也不動,仿佛是如如不動的境界。下次師父叫你回到這個狀態,當下不要動心,看你能不能不生妄想,看到自己身體不動,在自己的意識當中好像守住瞭不動的狀態。

當然,這隻是一種修行的體驗,還不是真正證得瞭真如的本體。真正證得真如的本體,必須要看到一切法無我,特別是要空掉身體的五蘊。把色、受、想、行、識一層一層地觀察到最後,然後把識蘊——自我意識看空掉瞭,這個時侯就證得無我,這是聖人之果!或者說,不斷加強觀照的功夫,觀照久瞭,身心自然與空相應。

那這一念相應就好像蛇蛻皮一樣,到瞭冬天蛻瞭一層皮,就獲得瞭新的一層皮。我們現在穿著輪回的外衣生死流浪在這裡,隻有剝掉瞭五蘊的外殼,才知道真如的本體原來如此!在輪回中,我們無論做瞭多少好事、做瞭多少壞事,和真如都毫無關系。因為真如從來不受任何污染,也絲毫沒有污染,真如是生命的根,所以叫“是相如”。

第三個是“相如是”,它的特點在哪裡?是,相如是,性如是,後面全都是“是”,到如是的“是”這裡。在禪宗裡,弟子問祖師:什麼是佛?祖師或者舉一下手,或者跺跺腳,或者扭頭就走。

還有一個祖師,弟子問師父什麼是佛,師父這邊看一下、那邊看一下,咦,弟子一下子就開悟瞭。不過是看一下,怎麼會開悟瞭呢?這就是“相如是”。就是真如表現出來的現象,外在的相和內在如如不動的本性同時都彰現出來。

智者大師用“三讀三轉”來講解“如是”的妙義,佛在最後的法華會上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之所以要出現世間,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希望我們從自己那些幼愚小見的執著中解脫出來。

我們經常自己給自己設置束縛,我就喜歡這個寺廟,我就喜歡這個人,我就喜歡這個法,我就要這樣做……實際上,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束縛、設置關卡。這真是沒必要,生命本來就是全然開放的,你不設置束縛,也就不會有貪嗔癡的煩惱來糾結自己瞭。

當你沒有貪嗔癡的煩惱糾結時,你的生命綻放出來的每一種動作,都融合在一切萬法之中,你的生命就是世間的一切萬法!祖師大德說“不與萬物為侶”,就是不要粘著在任何一個事物上,而這恰恰就是全體起用——當你不執著在一個點上的時侯,所有的點都是你的妙用。這樣的生命是開放的、釋然的,沒有任何糾結,所以用“如是”來表達。

原標題:達照法師|當你不執著在一個點上的時侯,所有的點都是你的妙用。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