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修行者的斷德和智德
我們修行德行,分為斷德和智德兩種。斷德是斷除煩惱,斷除我們不良的行為。就像十善業道一樣,實際上是斷除瞭十惡業。在十波羅蜜中,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斷德。它們斷瞭什麼呢?佈施是斷除貪心,通過對眾生無償的愛與無私的奉獻,把你的貪欲心徹底斷盡。持戒是斷除悔犯,通過持戒去掉那些不良的行為。忍辱是斷除嗔恨,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如意,總有人來惱害自己。實際上,這都是我們往昔業力的果報,隻是自己看不清楚,就會妄起嗔心。嗔恨障礙修道,要通過忍辱來斷除。精進是斷除懈怠,人的惰性非常難改,從修行上說,一般歲數越大的人惰性越嚴重,修行確實是宜早不宜遲,你起步越晚,你積累的習氣、毛病就越多,因此要用精進斷除我們的懈怠。禪定是斷除的散亂,貪心、嗔心、習氣都會導致散亂,需要用禪定來克服。
智德是不斷地增加你的福德能力,在十波羅蜜中,慧、方、願、力、智是智德。你修般若波羅蜜,智慧不斷增加。你修方便,幫助別人,讓他們得到真實利益,你方便的能力就增強。你開啟瞭自己的美好願望,在生命中尋找美好,向世界播撒美好,你的智慧也會增加。有智慧的人才會有美好的願望,傻乎乎地、稀裡糊塗地過日子,就是沒智慧。你立志幫助眾生,你的智慧也會提高。有瞭美好的願望,還要轉化為一種力量,好好用功。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都是在不斷地修行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智慧福德。
按照佛經裡的比喻,斷德相當於十六到三十的月亮,月亮一天小過一天,代表我們的煩惱逐日消減。智德相當於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月亮一天圓過一天,代表我們的智慧逐日增長。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切所獲都不是無中生有,都有自己的原因。即使你現在沒有努力,日子卻也過得不錯,這也是往昔積累的德行所感召,因此佛法講因果絲毫不爽。
過去積累的德行,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基礎。有些人不需要太努力,但事情做得很好,人緣也很不錯;有些人非常辛苦,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這不是說努力沒有結果,而是每個人生命的基準不一樣、起步不一樣。如果向未來看,我們現在的修行更積累瞭未來的往昔基礎。比如這一生你證得初果羅漢、二果羅漢,那來生就是從初果羅漢、二果羅漢開始,這個基準比我們要高得多。
一方面,“今天”是由“過去”積累而來,我們就不必羨慕別人,也不必輕視別人。另一方面,既然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往昔積累而來,我們現在也要不停地積累福德,這樣生命的方向才能明確。對於過去積累的德行,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裡面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你要明白,過去積累的基礎,已經無法重塑瞭,都已經過去瞭。所以不必懊惱,也不必驕傲。無論你是為過去而後悔、自卑、懊惱,或者對過去產生一種傲慢之情,或者用過去受的苦來炫耀,都是一種深切的執著。就像有些歲數大的人,總拿小時候的經歷來說事,其實,古人講“英雄不提當年勇”,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但在過去的基礎上,我們更要“知來者之可追”,在你未來的生命中,成佛都是我們的本分事,何況其它世間的福德呢?在面向未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身心調節到最佳的狀態。
以世間做人的正道而言,我們可以用儒傢的仁、義、禮、智、信來對照自己的行為。以仁慈為例,有智德就必須要有仁慈,對你好的人要仁慈,對你不好的人也要仁慈。當然,仁慈不是軟弱,更不是盲目地受苦、受累、受委屈。真正的仁慈一定是利益眾生的行為,如果是純粹為瞭利益眾生,罵他一句、吼他一句也是一種仁慈。這就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罵子女也是為瞭他們好,父母的內心舍不得子女受苦,才會表現出很兇的樣子。要知道,父母的內心是不可能仇視自己的子女的。懷抱仁慈的心,我們對於眾生不可能有仇恨,也不可能真正生氣。有的居士問我:師父啊,你不回答我,你是不是生氣瞭?師父要是天天生氣,還做你的師父幹嘛呢?但你也要知道,如果說師父反正不生氣,我正好可以得寸進尺,這樣是自己德行有虧,不能盡弟子相瞭。
衡量一個修道的人是否有仁慈之心,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他的心是否變得柔軟瞭。如果他的心依舊強硬,硬邦邦的一掰就折,這肯定不是修道人的心。修道人要把自己的剛強難化,轉化為一種泥土般的狀態。這是什麼意思呢?泥土比石頭柔軟得多,它能夠生長出草木叢林。因此,隻有我們的心柔軟瞭,才能生出功德。如果心不柔軟,像石頭一樣又硬又冷又臭,你的生命當中不可能有功德心增長起來,也很難體會到生命中的莊嚴與生機。因此,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要把石頭一樣的心,轉化成泥土一樣的心。再進一步,你要把泥土一樣的心,轉變成柔水一樣的心。我們常說似水柔情,實際上,真正的慈悲就是水,就像觀音菩薩的大悲水一樣。我們看到眾生受苦,眼淚會不自覺地流下來,堅固的內心自然會融化掉。我們看到別人有災難,會心甘情願地幫助對方,自然而然地生起同情心、慈悲心。因此,觀音菩薩也好,其一切諸佛菩薩也好,內心都像水一樣的柔軟。水往低處走,能夠滋潤萬物,所以這個世間各種文化都用水來比喻道德。在中國文化中,《論語》、《孟子》、《易經》、《老子》中都有相似的觀點,水能處眾惡,善利萬物,既有包容的胸懷,而且能夠無私地利益萬物,不參與任何的競爭。
無論是外在的斷德還是內在的智德,這兩種智慧都要從我們的言談舉止、發心做事中表現出來。置身於正道,是要把我們的整個生命,安置在正道之上,安置在真實德行的道理上。五戒如此,十善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夠把五戒十善落實好,你在修行中自然能生起慈悲心與解脫之心,自然不會計較世間的名利得失、是非人我。但也總有一些人知錯不改,或者連自己錯瞭都不清楚,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慢慢地給予調整。
在佛法中,正道特別指八正道,也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這一生能夠感召人身,又能聽聞佛法,這是無始劫來種下的善根所致啊!如果沒有善根的話,佛法不想聽,連寺廟都不想去。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聽聞到的佛法,這一生遇到瞭佛法,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有一個本質上的突破。我們過去有很大的善根,這一生走在瞭修習佛法的路上,但由於不懂正法,加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在修學佛法時夾雜著很多的煩惱糾結,在修行路上並不輕松、安詳。這時侯我們怎麼辦?佛告訴我們,一定要置身於正道!
除瞭改善居住的環境,依靠過去積累的善因之外,從當下開始置身正道,就是勤能補拙的紮實修行。我見到過很多修行人,有的人修行基礎很好,在學佛路上走得很開心,做人很好,打坐聽經聞法也很精進,這樣的人一定會不斷感受到佛法的妙用,體會到生命內在的莊嚴。有些人善根不夠,在修行時總會出狀況,或者有瞭一些境界就沾沾自喜,或者懂瞭一點佛法就開始批評別人,反而幹擾瞭自己的修行。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置身正道,一不小心就跑偏瞭。這樣的人,究其原因是沒有置身於正道。我認識一個修行人,他學習漢傳佛法、出傢修行已經好多年瞭,有一天突然遇到瞭一個內觀禪法,哎呀太好瞭!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他覺得漢傳佛教講得太虛玄瞭,不受用。內觀禪法坐在那裡,觀呼吸、觀內在,身心很安詳,就很受用。他甚至連我們的戒律都舍棄瞭,去受南傳的戒。結果受完以後才兩三年,居然還俗瞭!真是老太婆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啊!在修行中不斷退步,他要是再因此誹謗三寶、誹謗大乘佛法,最後恐怕隻有三惡道的份,人身也難保的。我們一定要清楚,大乘佛法無論看起來多麼玄妙高深,它都不是生命以外的東西,而是我們生命的內在本質。
原文標題:達照法師|斷德和智德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