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居士親近道場的六個原則
南無阿彌陀佛!
最近寺院人比較多,出傢眾和居士都有增加。我們這個地方比較特殊,有些事情需要給大傢說一說,最近會安排講一些與寺院管理、生活及信仰、學修等有關的內容。當然有些是針對寺院常住僧眾講,有些是針對大眾講。
今天是針對大眾而講,尤其是對居士做一些說明。居士有臨時來的,也有長期住在這裡的。不論到哪個道場,居士都要瞭解一些親近道場的基本常識。要知道在寺院裡面應該註意一些什麼事項,要跟寺院的生活規律相符合,不然到寺院來之後不知道怎麼跟大眾相處,也不知道怎樣與佛門的要求相適應。
我們這個道場平常人不多,管理上要求不是很嚴格,但人多瞭之後,也需要有一定的規范。
今天先講一講關於居士住寺院的一些基本常識。分為兩個方面來講:第一個講原則,第二個講一些細則。原則是通用的,在哪一個道場基本上都相通;細則是一些具體規定,也就是每一個道場制定的一些基本要求。
先講一下關於原則方面的,從六個方面來說明。
大傢到寺院來,應該都是有信仰的。來到一個寺院,既有個人的需求,也有因緣的促成,能到某一個道場來都是有緣分的。
我們到瞭寺院之後,就要懂得一些佛門規矩、佛門禮儀、佛門的一些生活方式。不然的話,會影響寺院的清凈。臨時住一天兩天倒無所謂,稍微住得久一點,可能我們的習性毛病就暴露出來瞭。因為人都有世俗的習性毛病,都有個人的愛好和一些我執我見。那麼到瞭道場之後,我們個人的行為就要有所收斂,要跟大眾相融。
因為寺院是一個團體,是集體共住、學修的地方,跟傢庭不一樣,跟社會也不一樣。傢庭裡面是個人為主,在傢你是傢長,你是主人,可以隨心所欲,看電視也好,讀書也好,誦經也好,念佛也好,都隨個人安排。但是寺院就不一樣,寺院是大傢表達信仰、共同居住的地方,每個人都要服從這個團隊的需要。不然的話,我們個人就會跟整個團隊不相融洽,自己別扭,也會影響他人,這樣你住在寺院可能就不太適合。既然有緣來到寺院,首先要學會收斂一下自我,然後跟大眾相處要比較融洽,跟佛法的基本要求要相吻合。
下面從六個方面簡單說明一下。
適應寺院生活第一點,來到寺院後要適應寺院生活。不管是居士,還是僧眾的親朋好友、熟人,或者是一些社會關系人士來到寺院,首先就要適應寺院的生活——吃素、參加早晚功課,還有就是隨順大眾。寺院生活跟社會生活不一樣,跟傢庭生活也不一樣。寺院生活是有規律的,起床、吃飯、幹活、念佛、讀經、聽法等,都有統一安排。這跟世間的學校或者是部隊有點相似。學校的學生都有統一的生活規律,大傢該上課就上課,該休息都休息;部隊裡邊,也有統一的要求。寺院也類似於世間這種團隊,生活也是有規律的,來到寺院,首先就要遵循這個規律。
當然,寺院生活跟世間的團隊還有一點不同,寺院生活相對比較簡單、清凈。沒有那麼復雜——沒有電視看,沒有新聞看,沒有吃喝玩樂,沒有世俗娛樂,除瞭念佛、誦經、學習,就是做一點兒護法的事情,其它就沒瞭。
有些人到寺院來,剛開始可能很喜歡,但是住上幾天之後,就會適應不瞭,覺得這個日子太清靜瞭。有很多人說出傢人太苦瞭,好吃的沒有,好看的沒有,好穿的沒有,生活非常簡單。
簡單其實是回歸人性的本來面貌,人本來就應該簡單一點。寺院要保持清凈,就必須簡單,簡單就顯得很清凈,如果很復雜那就很熱鬧、嘈雜。我們到大都市一看,都是鬧哄哄的,跟機器聲一樣,轟鳴不斷,從早到晚沒有停過。這種生活就很復雜,人都很忙碌。而來到寺院之後,人一下就安定下來瞭,因為這個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清凈——外在環境的清凈就容易讓我們內心清凈。
為什麼學佛的人都喜歡到清凈的道場?因為道場對人性是有幫助的。佛門比較註重一種簡單、自然、清凈的生活,這種生活適合修行。世間生活呢?那就適合滿足自己的欲望。
佛門不是要滿足欲望,而是要與“道”相應,要給大眾提供一個修學的環境,所以就不能太復雜,不能太幹擾大傢的修行,這樣生活相對就很簡單,環境清凈,也能保持我們內心的寧靜。那麼我們來到寺院道場,首先就要適應這種空間,這就是寺院的生活。
有很多人經常問:“師父,你們廟裡面看不看電視?怎麼娛樂啊?日子怎麼過啊?”很多人覺得寺院日子不好過,其實寺院的日子是最好過的。中國古代是農業時代,現在是商業時代。農業時代的人幾乎都過得很簡單,除瞭勞作,維持生活之外,就沒什麼太多其他外部的信息幹擾,如老子所講:“雞犬相臨,老死不相往來。”寺院生活大體還保留著農業時代那樣的生活方式,所以到寺院之後,就要跟寺院這種生活相適應,過一種簡單、清凈、有規律的生活。
這種生活跟世間生活完全不同。無論是出傢人還是居士,乃至社會人士,來到寺院,大傢都要適應這種生活,這種生活對我們有幫助。就算是沒有信仰的人,來到寺院之後,至少可以安靜一下,過幾天清凈、自由的生活,讓內心寧靜下來。
佛門是讓人安靜的。我們每天在念《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裡面有幾句話,跟這個道理是相應的,“生活簡單樸素,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這個其實就是佛門的生活方式。
生活很簡單、很樸實,清心寡欲,吃點青菜蘿卜。剛來的人可能有些不習慣,慢慢住久瞭,就會覺得青菜蘿卜這些素食健康、自然,符合人的生理需求。
語言也很簡單明瞭,誠懇和藹,不像世間的人,講的話十句有九句不敢相信,都會防范對方。在佛門,大傢沒有心機,彼此沒有過多防范心理。到瞭世間,任何人都會用心機來遮掩自己,並防范別人。佛門中人呢,大傢都是以道相交——直心是道場,大傢都比較直來直去的,對錯都敢於面對、無忌諱,有錯都可以坦然、直接講。在世間你不敢講人傢的過失,講瞭人傢就會跟你吵起來瞭。
在佛門,大傢都是道友,道友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提攜,看到對方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直接講,包括看到大眾、團體乃至寺院不如法的地方也可以提,隻要不是散播是非。凡是正面的,從關心道場、關心他人的角度出發,話講出來就有正面的效果,能被他人乃至大眾所接受。
這就是佛門和世間不同之處,佛門的人心是直的,不拐彎抹角,不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如果總是在防范別人,那就活得很累。所以世間人和學佛的人,往往隻能各走各的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來到佛門,是希望得到一些佛法的利益。很多人有疑問:“佛法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住在道場裡面,慢慢地適應這種生活,就會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會感受到佛門與世間的不同。佛門的生活方式更適合人性,對人性有利、有幫助。就算你在寺院待一天、兩天、幾天,都會得到相應的利益。
這裡隻是簡單講一下原則,實際上寺院生活方面涉及很多,有過堂吃素、上殿念佛等很多具體事務的安排。來到寺院,相關的作息時間都要遵循。早晨五點多鐘,寺院就起床瞭,世間人還在做夢,佛門就已經起床開始誦經、開始一天的修為瞭。晚上九點左右,世間人還在忙於奔波、夜生活,佛門已經開始止靜、睡覺、休息瞭。
這是第一點原則說明。
克制自我習性第二點非常重要。要適應寺院生活,就要克制自我的習性。人都有習性毛病,尤其是個性比較強的人,世間染污比較重的人,習性就更重。在寺院呆一天兩天還可以收斂一下,克服一下,可能不容易暴露,但是三天五天十天半個月以後,在廟裡面待久瞭,習性就容易暴露出來瞭。對凡夫而言,習性是很難改的,一兩天可以克服,時間久瞭就很難克服。這是在寺院裡面住要特別註意的地方。尤其是身為出傢人,這個要求就更高瞭。在傢人臨時來住一住,隻要不打擾常住就行。但是出傢人長期在寺院,習性毛病隨時要克服就更難。
克服不是壓抑自己,不是說要把人約束起來,讓人不能釋放自我。克服是讓習性毛病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不影響自己,不影響他人,不影響整個團隊。
學凈土法門的人都知道,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人人都有習性,人人都有毛病,人人都很難改變自我。但是改變不瞭自我不等於說就放任自我,而是相對地收斂或者隱藏一下。
比如有人性格急燥,容易發火,但是不能在大殿上發火,不能在大眾面前發火,可以到無人的地方,找一棵樹,對著樹撞一撞、打一打,發泄一下,或者一個人到山溝裡面去吼兩聲,隻要對別人沒有傷害、對大眾沒有影響就可以。這樣也算是發泄瞭,情緒也可以釋放瞭。
我們在寺院裡生活,習性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表現出來。不要太張揚,太沒有約束,不然的話見到人就要吼,就要罵,結果自己不安寧,別人也不安寧,整個道場就不安寧瞭。
寺院人多瞭,就容易有是非。是非從哪裡來的?不是來自於佛,不是來自於法,也不是來自於修行方面的觀念,最重要的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習性,我們的習性跟別人的習性發生瞭碰撞。一旦發生瞭碰撞,有一方克制不住,就要爆發出來瞭,這時候怎麼辦?當然,爆發出來瞭就要懺悔,這一點後續會講。爆發之前先要克制自己,習性毛病比較重的,要隨時註意這一點。
脾氣不好的人,可以少跟人打交道,遠離他人,保持一個人清靜念佛。因為自己脾氣不好,別人稍微說兩句可能就受不瞭,就容易發生沖突瞭。怎麼辦呢?我不跟人往來可以吧?惹不起,躲得起吧。別人惹不起我,那我躲得起別人嘛,我躲遠一點,這樣大傢就互不影響瞭。
還有就是盡量不講話、少講話。佛門有很多人實行禁語——禁止自己與人說話。當然有些本身是公眾集體場合,是不能說話的。在自由的地方要求自己少說話乃至不說話,習性毛病就會受一點約束,不會暴露太多。有些人的習性毛病一講話就暴露出來瞭。
克制習性,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是不擾亂大眾。因為佛門要清靜,如果一個人的習性太重,又抽煙,又喝酒,又大吼大叫的,那寺院生活肯定不適合你,這樣會影響整個團隊,影響大眾,大傢一看到都會起煩惱。
第二是不影響道場。前面講大眾是指人,這裡講道場是指環境。佛門是一個清靜之地,我們個人的行為不能影響整個寺院。即使有毛病,也要隱藏一下,私下處理就可以瞭。
有些人平常在傢喜歡抽煙,讓他不抽煙受不瞭,受不瞭就到寺院外面,在沒有人的山裡面去抽,註意不引起火災就行。自己要克服自己,不影響寺院的形象,如果你在大殿旁邊抽煙,那就嚴重影響佛門形象瞭。遊客、信眾到廟裡一看,廟裡人怎麼還抽煙呢?人傢也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尤其出傢人那就更要註意瞭。如果出傢人嘴裡面叼著一根煙,那就嚴重有損佛門形象。
所以,我們在寺院裡面要顧及到大眾,顧及到佛門的清靜,不影響道場,不影響佛門形象。
第三是不凸顯自我,我們要克制習性,就是要隱藏自我,收斂自我,不要凸顯自我。人都有表現欲,都會想彰顯自我,這就是佛門講的我執。我執重的人,處處都會把自己表現出來。到瞭佛門恰恰要相反,個人要收斂,佛門不是表現自我的地方,佛門是要消化自我、淡化自我,淡化到甚至沒有我——無我。
當然,我們做不到無我,但至少可以淡化一點、隱藏一點,把我執降低到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隻要不凸顯自我,相對來說個性就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這樣大眾都可以接受。如果過於凸顯自我,非得要怎麼樣怎麼樣,我執堅固、剛強,什麼事都受不瞭,那就會跟別人發生爭執。
所以在佛門大傢要克制自我習性。克制當然不是讓你壓抑、讓你在寺院待著很別扭。而是盡量把自己不足的地方,隱藏一下,收斂一下,然後在其他方面可以釋放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說學法方面,做事方面,護持道場方面,在正面的地方發揮作用,這樣就不會讓你感受到壓抑,一些負面的情緒、個人的習性,就會淡化下來。
隻要正面地去做事情,那負面的我執的一面,就隱藏起來瞭。如果正面的行為沒有,那負面的習性就會暴露出來。
這一點雖然很重要,也隻能簡單說一下,大傢自己慢慢去觀照、思考。
隨順安排第三點,隨順常住安排。
到瞭寺院之後,前面講瞭要適應寺院生活,要克制習性毛病,這兩點綜合表現出來就是隨順常住安排。
居士到瞭寺院要隨順常住,不是隨順自我。人人都希望別人照顧我:我有什麼愛好,我有什麼特點,我有什麼不足,請師父照顧我一下。可能有些人剛到寺院,就開始把自己的要求提出來瞭。其實到道場之後,首先是聽常住安排。師父會問你,你喜歡幹什麼,聽師父安排,幹什麼都可以。有人說我就喜歡誦經,其他都不想幹,或者我就喜歡念佛,或者說我不喜歡做事……如果道場比較大,各種人都需要,常住有可能會隨順一下。但是相對來說,來到道場,應該是要隨順寺院安排,常住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居士到寺院來,是要護持三寶,是要培植福報,是要學修佛法,是要增進自我的德行的。聽常住安排,對自己可能更有利一點。常住既會考慮個人的特長,也會考慮寺院的情況,兩者綜合進行安排。同時,如果在寺院待得久,在不同的位置,做不同的事情,可能更能夠讓你意識到自己的習性、毛病,知道在團隊裡面,自己哪些習性毛病是需要去克服的。
如果在寺院待瞭一段時間,都是常住照顧你,那你待在寺院就沒什麼收獲瞭。“師父對我太好瞭。我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讓我幹,天天做自己的事兒。”師父是對你很好,但是你有什麼收獲呢?可能沒什麼感受,隻是在寺院裡面享瞭幾天福而已。
居士到一個道場,應該聽常住安排,隨順常住大眾,這樣可以改變我們的習性毛病,也可以為常住大眾做一點事情,更好地融入這個團隊裡面去。到瞭寺院,要融入這個團隊,不是讓團隊來適應自己。要融進團隊,就要護持道場,護持佛法,護持三寶。
我們來到寺院、來到佛門,是來培植福報,增長自己的善根、福德的。福德在佛門裡面是最好修的,因為佛門是清靜之地,解脫之地。佛門稱為“眾生的福田”,我們到瞭佛門,應該是培福報。盡量護持道場,聽師父安排、聽常住安排,這樣既能夠發揮個人作用,也跟道場相吻合。
隨順常住,其實就是隨順常住的一些學修模式。到瞭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主修的法門,以及寺院的管理方式,都要隨順。包括世間也是一樣的,到一個單位去,就要隨順這個單位、團體;到一個新的環境去,就要隨順一個新的環境。人要有適應能力,如果不適應環境,那就很難待下去。
有人經常會變動,這裡待一待,那裡待一待,不斷地變換。為什麼不斷地變換?可能這個地方不適應瞭,換一個地方。假如每一個地方你都能適應,那可以換也可以不換,既可以在這裡一直待下去,也可以想走就走。這樣的性格、修為,就可以適應任何地方。學佛法的人,尤其出傢人,尤其要註意這一點。當然居士在這方面無所謂,反正有一個傢可以作為退路,廟裡待不瞭,還可以回到傢裡去;這個道場不行,還可以到其他地方看一看。
但是出傢人就不能有這樣的態度瞭。出傢人要學會什麼?在每一個地方都能夠長久待下去。為什麼?因為在一個地方待得越久,你的忍耐力、適應力才能夠經受起長久的考驗。復雜的地方能待得住,才能在任何地方待得住。如果一地方隻能待一年,下一個地方隻能待一年,再下個地方還是隻能待一年……那到任何一個地方,待上一年都得要跑。要學會在一個地方三年五年十年,都可以待下去。當然如果有事情,要換一個環境,要學習,那就另當別論。
人要適應環境,在任何地方可以很快融進去,不跟環境發生沖突。我們很多煩惱來自哪裡?就在身、心、環境這三方面。身,是身體的,生病,身體不舒服;其次是心裡的煩惱;還有就是外部的煩惱,跟人事環境不相應。外界是依報,身心是正報。我們的正報出瞭問題,當然就會煩惱;跟外界環境不相融洽,也會起煩惱——這是依報出瞭問題。依報出瞭問題,當然正報也就跟著出問題瞭。所以,作為學佛人,一定要把身心安頓好。
首先,從內在上要安撫自己的身心,身心不舒暢、不愉悅、有煩惱的時候,要學會用佛法來化解。外在上,跟人事、環境要相協調。現在都講社會和諧、國傢和諧、人心和諧,如果人心和諧瞭,外部環境就和諧瞭。
佛門講“六和敬”:
身和同住:大傢都相安無事,不會發生爭執,同住在一個地方。
口和無諍:語言上沒有爭執。
意和同悅:心意相通,心意相和,互相關心幫助。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人我是非,大傢見面都高興,心中有喜悅。
戒和同修:共同遵守一個道場的規矩、要求,以及佛門的一些威儀、戒律。
見和同解:有共同的知見、認識,在學修上沒有明顯分歧。
利和同均:利益上共享。相對來說,佛門對利益看得比較淡一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然佛門有難的時候很少,有福比較多。佛門是清靜之地,外面的災難都遠離瞭佛門,除非是有大的動亂來瞭,大傢都避免不瞭。世間人有難能同擔,有福就很難同享瞭,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佛門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利和同均”——利益基本上均衡。這一點跟世間的企業單位不同。世間企業單位,第一把手福利待遇最高,第二把手差一點,後面的人就越來越差瞭,普通工人就不知道差瞭多遠。但是,佛門基本上是一致的,不會相差很大。普通大眾和負責管理的人,大傢的生活待遇、物質待遇都基本相同。除瞭有些管事的人有特殊的空間需要之外,正常情況下不會有太大的差異,這叫利和同均。
如果利益不均,煩惱就來瞭。你拿五百塊錢,我拿三百塊錢,我心裡就不舒服瞭。或者給他拿瞭個蘋果,我拿瞭一個桃子,心裡又不舒服瞭。人很容易在利益上去計較,起煩惱。其實想來想去,有多大的問題呢?在佛門,大傢要把利益看淡一點,名利之心要淡。如果在佛門裡面還計較名利的話,那就真的是白來瞭。世間名利之場不去,跑到佛門來為名利——那就找錯瞭地方!要爭名利,就到世間去混,世間都是爭名爭利的地方。到佛門來爭,跟誰爭呢?大傢都不是為名利而來。所以我們來到佛門要淡化自我,要隨順佛法、隨順常住、隨順大眾,要把名利之心、是非之心、自我之心放開一點。
我們到道場來,是護持佛法,是增長自己的善根福德,是隨順大眾一起修學,這是我們來到道場要註意的一點。
恭敬護持三寶第四點,要恭敬護持三寶。
“恭敬護持”有兩重意思:一是恭敬,二是護持。涉及心態與行為兩方面。
作為居士或者在傢人,到瞭寺院要恭敬三寶、護持三寶,佛、法、僧是三寶。
我們好像也看不見佛,怎麼護持呢?對佛有尊重、有敬仰、有信仰,這就是一種護持,隻要對佛沒有不敬之心即是恭敬。
對法——對佛門的修行方法,有追求、有渴望、有學習,這個也算是護持。
“三寶”中還有“僧”——出傢人。來到寺院,天天跟出傢人一起生活、學習,居士對出傢人就特別要註意瞭。對佛、對法一般不會有問題,都會恭敬,但是對出傢人很多人就不太恭敬瞭,或者說不知道怎麼恭敬。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世間的習性,不知道怎麼去恭敬出傢人,跟出傢人打交道時缺少分寸,這就需要學習。
作為居士,最起碼內心對出傢人要有恭敬心。不能說“哎,小師父,過來一下。”有些人看出傢人年輕,比如有些居士年紀大瞭,五六十歲的,看到二十幾歲的師父,就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呼來喚去的,看似親切,但缺少瞭對出傢人應有的恭敬。對出傢人恭敬是不分大小、不分老少、不分出傢時間長短的,即使今天才出的傢,那也是出傢人,身份上就要尊貴一些,是三寶之一,居士就要恭敬瞭。即使對方學習不好,對佛法瞭解也不多,德行、修為、為人處事可能都不是你敬重的,但是他穿上這套衣服,他敢剃下頭發來,這就超過常人瞭。好多人學佛幾十年都不敢把頭發剃掉,別看出傢看似很簡單,有些人可能會說“出傢人算啥呢?出傢還不如我學得多,我都學過二十年瞭,你才剛剛出傢”。以這種心態來對待出傢人,那就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瞭。出傢人即使剛剛才出傢,但是他能夠舍棄五欲,放下世俗的一切來出傢,這種道心就超過在傢人。在傢人能力再強,學佛時間再久,但是對世間五欲六塵還是放不下。出傢人能夠邁出這一步來,就非常不容易,這就是值得我們尊重、恭敬的地方。
第二,出傢人是要承擔佛法的使命,是要弘法利生的。雖然現在是一個小沙彌,但是他發心要住持佛法,要弘揚佛法,這種發心是世間人沒有的,是居士不具備的。居士雖然也發心、也弘法,但是這種發心弘法,要真正落實起來非常難。從開始學佛就想弘法,到老瞭要往生的時候,回頭一看,我們有幾天在弘法?居士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忙於傢務,忙於世情,忙於兒女,不可能把時間拿去做大量的弘法事務。(當然學凈土會好一些,可以隨緣勸人念佛。)出傢人就不一樣瞭,出傢人雖然現在不懂佛法,但十年二十年之後,也許就可以弘化一方。而在傢人十年二十年後,可能還是老樣子。這就是出傢人和居士不同的地方。
有些居士對出傢人有點挑剔,覺得有些人不太規矩呀,不太懂法呀……。佛在經典中有比喻:出傢人就像金子做成的缽,在傢人就像銀子做成的缽。銀缽即使是好的,也是銀子;金缽即使是破碎瞭,也是金子。出傢人即使不是很規矩,也不是太懂佛法,為人也不很好,但是他披著如來的三衣,就像金子一樣,哪怕是破碎的,也是金子。佛這樣講的意思是什麼呢?就說明我們對出傢人要有恭敬心。無論他出傢早晚,無論他學修好壞,無論他的德行如何,都要尊重,都要恭敬。如果居士到廟裡來,不恭敬出傢人,那就有失居士的身份。
我們皈依三寶,所有出傢人都是皈依的對象。不是說我的師父是某某人,如果你認為你的師父隻是某某人,那就說明你隻有一個師父,你把三寶就分裂開瞭。所有的出傢人都是師父,這才是一個居士正確的心態。當然每個人緣份各有不同,你可以選擇依止、親近有緣的師父。但是到瞭寺院,見到任何師父都要有恭敬之心。你有恭敬心,對他人、對佛法、對自己都有好處,自己會得利益。印光大師講:一分恭敬,一分收獲;十分恭敬,十分收獲。
在佛門裡面,不是說一定要懂得多少佛法才能得到多少利益,對出傢人、對三寶有恭敬心,自然也會得利益。因為你有恭敬心,就會很虔誠,隨時保持正念,這就是收獲。沒有恭敬心,所有的習性毛病就會暴露出來,那個出傢人怎麼怎麼樣啊,就開始評三品四的瞭,背後就開始說閑話瞭。因為對一個出傢人不恭敬,然後就開始造口業、說是非、評頭論足,最後可能一連串的問題都出來瞭,就會暴露出我們各種問題。有恭敬心的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避免,就不會輕易地去評判一個人,在佛門裡面去說是道非。
所以,作為居士來到寺院,對三寶一定要有恭敬心。越熟悉的出傢人,越要有恭敬心,這個就更難。剛剛見面時容易有恭敬心,三天之後熟悉瞭,看人就不一樣瞭,好像出傢人都不如自己瞭,恭敬心一下就沒瞭。所以,我們和出傢人越熟,越要保持這種恭敬心,這種恭敬心不單是靠對方個人的德行來的,是靠對佛法的尊重,對三寶的恭敬來的。因為你尊重佛法,出傢人是護持佛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是佛的化身,是代佛說法之人,這個時候你就自然會敬佛、敬法、敬僧。這樣,恭敬三寶就成瞭一個整體。無論你對他多瞭解,無論他個人的行為怎麼樣,都不失恭敬心,這樣你恭敬三寶的心才能夠持久保持下去。
在寺院住得久的人,很容易對三寶不太恭敬。因為久瞭,大傢都太熟悉瞭。就像世間人一樣,見到一個陌生人,剛開始的時候大傢都很客氣,但是三天之後講話就開始不客氣瞭。常期住寺院要註意這一點。
我們有瞭恭敬心,才會護持三寶。護持三寶的基本前提就是對三寶有恭敬心。恭敬三寶,就自然會衍生出護持三寶——護持佛、護持法、護持僧。
居士到寺院來培植福報,怎麼培植?最根本的就是護持三寶,護持正法,讓道場興隆,佛法常住,讓僧眾能夠荷擔如來傢業,能夠這樣來護持,這就是功德,這就是福報。
我們在佛門來是求福報的,不是求業障的。如果到佛門來求業障,哎呀,我來收獲“不少”——脾氣越來越大瞭,心態越來越不平衡瞭,反而有違我們的初心。初心本來是想親近三寶,增長善根福德因緣,但是有些人在佛門待得越久,心越不平,越容易去看是非,看問題,看人的毛病。如果天天都是在盯人傢的毛病,那我們在座的幾十個人,你一看,個個都有毛病,最後可能看佛都有毛病瞭。佛因為不講話,就看不到毛病;要是佛天天也和你講話,你也肯定找得到佛的毛病——因為佛講的話你不明白,或者講的話不符合你的意,那你就會認為佛講話也沒道理。
人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評判他人,評判外在的一切。符合自己的,就認為是對的,不符合自己的,就認為是錯的。所以到寺院以後,要克制自我的一些知見、我執,要始終保持恭敬三寶、護持三寶,要重法敬僧,謙敬奉行。
重法,尊重佛法;敬僧,恭敬出傢人。如同世間人講的“尊師重道”,“師”和“道”是統一的,“尊師”就體現出你的“重道”。有些人說我是求法的,我向佛學習,我自己看經典就行;甚至還有人“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說現在出傢人都不如法。如果沒有僧,你從哪裡認識佛?假如這個世間沒有出傢人瞭,你還會有機會認識到佛法嗎?寺院沒有瞭,佛像都沒有瞭,經書流通也沒人做瞭,你到哪裡去認識佛法?佛法之所以能流傳兩千多年,是靠誰?靠僧人。居士當然也起瞭作用,在外圍護持。但是如果沒有出傢人的話,你怎麼護持?你護持誰呢?你連護持的對象都沒有,你想做功德都沒有地方做,你想來建寺院,想來聞法都沒地方。
僧人起到瞭一個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可以讓佛法流傳於世間。即使個人修為不好,但是做的事情是正大光明的,做的事情是有利於佛法、有利於眾生的。尤其是學凈土法門的僧人起的作用就更大瞭,既可以自己念佛往生,還能夠住持佛法,勸人念佛往生,自他同得無上利益。
所以,我們來到佛門,要懂得尊師重道。
學習改過自新第五點,作為個人,我們來到佛門是為瞭什麼?為什麼到寺院來?我想應該有三點:學習、改過、自新。
首先,我們到道場是來學法的,作為居士,有信仰、皈依三寶之後,要進一步求法,到哪裡求呢?那就是到寺院僧團中求,寺院是一個弘法的場所。
有些人說在傢也可以學啊,可以聽光盤,可以看書籍。在傢是可以學,現在交通便利,信息發達,經書法寶到處都可以請到。但是,如果一個在傢學佛的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親近過出傢人,會學得怎麼樣?可以想象得到。即使你能看書,也能夠學到一點知識,但是如果連出傢人都沒見過,沒接觸過,你說你能學得很好嗎?
就好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儒傢經典,我們自己也會念,也會學,但是,如果沒有親近過講這些經典的老師,你說你能學得好嗎?連正規的老師都沒見過,你說我學得挺好,我不需要老師,除非你是無師自通,可以超過所有的老師,那就不需要老師。世間法尚如此,佛法更難,任何人學佛都需要老師。雖然出傢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做你的老師,但是既然歸依三寶瞭,身為佛弟子,首先要恭敬出傢人,在出傢人當中去尋找能夠幫助你、能夠解答你問題的師父。
我們到佛門來,就是來學習的,聽經、聞法、念佛等等。一方面護持佛法、護持三寶,培植福報;另一方面聽聞佛法,瞭解佛法,提升自我。當然,現在這個時代,能提供學習的寺院道場也不太多。有很多寺院可能就是去做做事,護持一下道場,培點福報,能夠聞法的地方比較難得瞭。末法時代,能夠經常講法的道場非常少,這就看個人的因緣福報,能否遇到這樣的道場瞭。能夠在一個道場聞到佛法,時時有師父講解、引導、開示,那就會有收獲、有進步。
第二,我們來到道場是來改過的。通過學習,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毛病。到寺院來是要改變自我,改正自己的錯誤,改變不正確的知見,不正確的行為。寺院裡面有師父指點、幫助,我們才有收獲、有進步。如果在寺院住瞭十天半個月,一點毛病沒改正,回去還是老樣子,甚至習性更重瞭,那你住在廟裡面就沒啥收獲瞭。我們住一段時間應該有所收獲,至少要認識到自己某些毛病、習性、知見需要改正,這就是進步。不是到寺院來坐享其成,悠哉悠哉的過日子,這樣永遠都不會進步。
古人為瞭改變自我,提倡“功過格”,這是儒傢比較提倡的,每天記錄自己的功、過。比如今天幹瞭什麼好事,念瞭多少佛,誦瞭多少經;犯瞭什麼過失,跟誰吵瞭一架,或者心裡面對某某人不恭敬,說瞭什麼是非。每天能夠這樣記錄下來,就可以不斷反省自己,才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改變自我。不過現在人要這樣去做也非常難瞭,誰也不願意記,大傢天天拿著手機看,記自己的毛病、過失的人幾乎沒有瞭。我們不一定要記錄下來,最起碼要知道自己的一些過失、毛病。
佛門是清凈之地,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可以照出我們的不足。佛門是佛法留存的地方,可以照出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是什麼樣子,我們有什麼毛病習性,通過佛法一照就知道瞭。當然,善導大師已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這不僅僅隻是一個理念、一個觀念認知,而是要通過對自己的言語、行為、思想的反思、觀照,才會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生死凡夫。比如跟大眾相處,在處世為人當中,隨時可以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自己的私心想法、我執我見。
能看到自己真的是罪惡生死凡夫,那就要盡量去改變。
弘一大師晚年曾經講過一句話,說自己禽獸不如,這說明他把自己看得非常透,非常細。雖然他是持戒、弘揚戒律的人,但他沒有從正面來講,說自己如何嚴持戒律,反而講自己禽獸不如。這說明他時時在觀自己的過失,在反省改變自我。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才會去改正,這恰恰說明他是一個認真持戒的人。
蕅益大師也是這樣。蕅益大師作為一代高僧、凈土祖師,他最後把所有的戒都舍掉瞭,但作一三歸弟子。舍掉戒是不是不持戒?恰恰相反,說明他對自己要求更嚴。他都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比丘,不配做一個沙彌,不配做一個出傢人。認為自己不配,就是有慚愧、懺悔、改過之心,這樣時時反觀自我,在反觀自我中去改變自我。
我們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並不等於說就安於做個生死凡夫:天天貪嗔癡,安於貪嗔癡;有吵架的習性毛病,就保持這個習性毛病,等等。天天跟人吵,你這樣好過嗎?機深信不是讓我們保持習性毛病,是要意識到自己的過失,能改的地方盡量改,至少要從信仰上去改變它。“機深信”後面一定要有“法深信”,如果隻有機深信,沒有法深信,那就隻會墮落下去。法才是拯救我們的根本。有瞭機深信,再用法來改變自我。當然,凈土法門是通過念佛來改變,而其他法門會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
在一個道場裡面,有三寶、師父,包括一些學佛的蓮友,大傢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互相改變。團隊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改變自我,如同儒傢講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道場待一天有一天的收獲,待十天有十天的收獲。如果不學習、不改過的話,可能就沒有收獲。待久瞭,反而覺得佛門規矩多挺無聊,還是回去吧,回去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所以在寺院時,大傢要珍惜時間,隨順常住安排,共同學習,認識自我,改變自我。
要做到這些,當然就要在聽經聞法方面用心瞭。我們生在末法時代,其他法門學不來,凈土法門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既然到寺院來瞭,一定要深入學習,瞭解凈土法義。不懂的地方,或者是看書有困難,可以請教師父,這樣可以很快瞭解法義的根本、核心。凈土法門最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很快解決生死大事,不需要三年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如果真正有求法的心,找到一位懂法的師父,也許一個小時就可以解決問題瞭。當然你要誠心求法。要是師父講瞭半天,你還在想,“這師父講得對嗎?是這樣嗎?”開始懷疑,或者不認可,那就難以解決問題瞭。
當然,要信法,這要講因緣。每個人因緣不一樣,你在哪裡聽到這樣的教法,或者是跟哪個師父有緣,或者是自己看書學習,隻要能夠解決生死問題,都可以。我們來到寺院,能夠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能夠安心念佛,回傢後依然可以保持安心念佛,那你這趟就沒白來。如果已經知道這個法的人,到寺院來就可以溫故知新,深入法義,讓信仰更穩定、更紮實。
這是關於親近道場第五點說明。
避免人情是非第六點,在寺院裡面住,要避免人情是非。
人都有感情,人都有是非觀。就算隻有一個人也會有是非。一個人是非在哪裡?在心裡,自己跟自己打仗,自己跟自己辯論。人心裡面經常在鬥爭,因為心不平,心裡有不同的觀點;碰到不同的人,這些是非就暴露出來瞭。
我們在一個團隊待久瞭,這些是非就藏不住瞭。就像春天一來,地下的草就會往上面長,我們心裡的雜草也會往外面長,有時候碰到別人加一把勁,就會長得更快。
所以,團隊裡面要註意的就是避免人我是非。
佛門是清靜之地,佛門是學法之地,佛門是大傢共同修學之地,在這樣的地方要把心思用在佛法上,用在正道上,要避免人我是非。當然要說完全沒有也很難。每一個凡夫眾生都有是非觀念,都有對錯,有高下,有我執我見,一個人要完全放下我執我見是非常難的。
我們學凈土法門都說要歸命於佛,全聽佛安排,但是真的全聽佛的安排嗎?佛讓你去打掃衛生,“師父,那個我幹不瞭。”馬上就不聽佛安排瞭。聽佛安排,說起來很容易,其實是非常難的。要完全聽佛的安排,那就要沒有自己的想法,有幾個能做到完全沒有想法?很難做得到!
“歸命於佛”,從信仰上講是比較容易一點,但是要身心徹底歸命於佛,那就非常難瞭。
“全他即自,全自即他”,這是蕅益大師經常講的一句話。完全歸命於佛,成為佛的一部分,沒有我瞭,全部是佛瞭,把自己融到佛裡面去。就像一滴水融到大海裡面,還有沒有這一滴水?這一滴水消失瞭,它融到大海裡面,已經沒有自我瞭。我們全歸命於佛,那就是沒有自我,唯佛是從,才叫全歸命於佛。
如同有位祖師講的:
“念佛者,無佛也無我,唯南無阿彌陀佛。”
當然,初學的人是又有佛又有我——佛要救度我,我在念佛,我要相信阿彌陀佛。有我在,也有佛在,兩個都存在,是我來歸命阿彌陀佛,這是在初級階段。
當你完全跟佛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沒有我沒有佛瞭,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大傢經常會討論法義的問題,其實法義在不同的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說法。你在初級階段,甚至在沒有信仰之前,可以給你講一點道理;你信仰之後,又會講另一個道理;你信仰更深入瞭,講的道理又不一樣。有人說,一個師父怎麼講的都不一樣呢?因為聽眾不同,表達的層次不一樣,語言的意義就會有差異。
但是我們凡夫眾生要完全歸命於佛,沒有我執我見,非常難。所以在一個團隊裡面,要盡量避免我們個人的一些人我是非,人多瞭之後就容易有是非。一個道場待久瞭,人待不住瞭,就是是非來瞭。很多人離開某個團隊,往往都不是其它原因走的,大多是被是非、煩惱逼走的。
為什麼待久瞭會有是非、煩惱呢?這就跟前面講的克制自我習性有關瞭。自我的習性克制不瞭,控制不住瞭,就要爆發出來。待的時間短還容易克制,時間久瞭之後,人就容易放肆自我。尤其人熟瞭之後,要麼看不起別人,要麼自認為高人一等,那個時候火氣就直接冒瞭,像山洪爆發一樣。所以人在一個團隊待得越久越要穩得住,無論是出傢人還是在傢人。因為人與人相處久瞭之後就容易有情感,情感的爆發,就是執著心出來瞭,表現出來就是跟某些人關系好,跟某些人關系不好,關系好的就喜歡,關系不好的就看不順眼。
往往剛來寺院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個個都挺好的。久而久之,就開始分隊瞭,這是我一夥的,那是他一夥的。熟悉的人、相好的人就來往得密切一點,不太熟的人就開始分三六九等瞭。
有瞭這種分別之後,碰到不同等級的人,矛盾就出來瞭。在佛門裡面待得越久越要防備這一點,要把人情是非看淡一點,每個人緣份固然不同,但不能因此而夾雜人情是非觀念。
《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有對應的一句話,“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如果你“自覺己善,過於他人”,你就會天天計較他人瞭。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這幾句話大傢都能背,做不做得到?我們天天都在念,如果考背誦的話,大傢都可以打一百分。但是在生活中來考呢,我們能打多少分?這些文字不隻是拿來背的,是要去踐行,去做的。
我們怎麼來落實《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呢?可以選一句話,某一段時間就專門學這一句話——比如“不求人過”,試一下,這一個月不求人過,做不做得到?如果一個月不求人過能做到,然後堅持兩個月、三個月……慢慢地就會養成一種習慣,就不會去找別人過失瞭。
“不舉人罪”,不看人傢的過失,舉人傢的毛病,做不做得到?有些人最喜歡舉人的罪,看到人傢的毛病張口就開始說瞭,在他心目中就隻有別人的罪過。
“不揭人私”,別人的隱私,別人的毛病,不在背後去議論,去揭發。
這些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非常難,甚至一句話這一輩子可能都做不到。大傢天天都在背《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可能每日都在“誦念”,就是沒有“思惟”,從來沒想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應該好好去做。
我們到寺院來,到道場來,目的是要增益自我,共同進步。大傢作為念佛之人,作為同參道友,是要共同促進的。但是久瞭之後反而可能共同妨礙瞭,你障礙我,我障礙你,這就要反省瞭,我們初心是為瞭什麼?我們為什麼到一個道場來?世間人講不忘初心,佛門也經常講不忘初心,“發心如初,成佛有餘。”這個“初心”很難保持,身為學佛之人,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隨時提醒自己。
儒傢有一種功夫叫什麼?慎獨!慎,謹慎;獨,獨處。越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越要謹慎。功夫,不是在大眾面前才考功夫,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考功夫。沒人監督你,沒人督促你,私下裡、房間內,你是在放逸還是在精進用功修學?是在念佛還是在看世俗新聞?獨處的時候,就是考我們功夫的時候。獨處的時候,誰來監督我們呢?佛會監督我們,佛菩薩知道我們;我們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幹啥。
如果有慎獨的功夫,這些就比較容易做得到瞭。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謹慎。這個當然不是像自力修行那樣,一定要修得怎麼樣,但至少在行為習性上,要有所克制。在一個團隊裡面,在寺院裡面,要能夠收斂自我的習性毛病。
如何避免人我是非呢?有幾方面要註意。
(一)法情大於人情
我們到寺院來是學法的,要以法為重,法情要大於人情。有些人喜歡講人情,相熟的人,一個地方來的老鄉,就要互相照顧一下,久而久之,小團隊就出來瞭。小團隊出來之後,在一個廟裡面就形成一些小氛圍、小氣候。
彼此之間,有走得很近的人,有比較遠一點的,這個時候到底以誰為重呢?還是要以法為重。人情當然也會有,但不能超越法情。如果人情大於佛法,比如這是我的父母、六親眷屬,來瞭一定要好好照顧一下,那就要亂套瞭。
佛門裡面,要以佛法為重;人情呢,適當的兼顧。法情大於人情,人情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要有一個規范;人情不能沖破佛法,影響佛法,影響道場。如果為瞭顧及人情,是非就沒法平衡瞭,那是非會越來越多。
一個道場的管理,人情觀念如果太濃瞭,是非會很多;如果人情淡一點,大傢以“法”為重,就會清靜很多。所以我們要保持道場的清靜,靠誰來保持?不是靠佛來保持,是靠我們每一個人來保持。
對法有信仰,人情淡化,佛法濃厚,走到哪裡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都是講佛法,都不會講是非,自然就是清靜的。你身邊清靜,別人也清靜。
《圓覺經》裡面有句話非常好:“一身清凈,多身清凈”。“一身”,就是一個人,你一個人清靜瞭,你周邊的人都清靜瞭;要是你不清凈的話,你周邊的人都不清靜,因為你不清凈,也就感召那些不清靜的人(當然本身大傢都不清靜,才容易互相影響、互相感召)。
吵架的人就會遇到喜歡吵架的人,不吵架的人,在誰的面前都不會吵架。但兩個性格硬的人碰到一起總有一天會吵起來。自己不清靜,就會感召不清靜的人;或者說別人不清靜瞭,你化解不瞭。
古代的大德高僧,有些住在山裡面,可以降伏老虎,老虎見到他都會給他護法。為什麼能夠降伏老虎呢?世間人覺得這個挺奇怪,像講神話故事一樣,如果懂佛法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瞭。當一個人清靜到極處的時候,老虎都能夠感受到,他一人清靜,周邊的萬物都清靜瞭。
阿彌陀佛建立極樂凈土,阿彌陀佛一人清靜,整個極樂世界、整個十方法界都清靜!佛沒有染污,佛的世界是清凈的,這就是“一身清凈,多身清凈”。當然,佛的清凈是到瞭極限,我們凡夫遠遠達不到這樣的層面,但是至少可以相對地清靜一點,至少心中的火氣不要那麼重,讓人願意親近你。如果大傢都遠離你,就像害怕老虎一樣,那就麻煩瞭。
以法情為重,不以人情為重。這是佛門裡面要特別註意的。
人情在所難免,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違背佛法、不違背大眾、不違背常住管理的情況下,適當照顧一下是可以的。比如老鄉來瞭,關心一下是應該的,熱情一點也是應該的。但是熱情不能過頭瞭,關心不能超越寺院的管理范圍。有些人太關心瞭,私下搞點什麼好吃的去,或者把廟裡面的東西弄過去,那就違背瞭佛門的規矩瞭。
(二)理性多於是非
人有感情,還有理性。感情就有親疏之別,感情容易產生是非。有瞭感情,喜歡的、緣分好的就比較親近;緣分不好的,就會有疏遠,萬一某一天雙方之間有一些不和的意見,爭執就起來瞭。
這個時候,我們的理性就要多於是非瞭。心中要有一把理性的尺子,任何事情要用理性來看待,不是用是非、好壞來評判。
老是看是非的人,心中總裝著是非。如果心中有理性,有佛法的知見,看眾生都平等,看眾生都是跟我一樣業障深重,是非觀念一下就消失掉瞭。
我們為什麼總有是非呢?就是心中沒有理性,老是去揪人傢的短處,看人傢的不足。自己的不足看不到,看別人滿身都是毛病。學瞭一大堆理論,然後拿著理論就開始照別人去瞭,這是學佛法的人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都會用佛法的標準去衡量他人,這也是我們的凡夫習性。自己的“我執”看不到,別人的“我執”看得很清楚,眼睛隻會盯著別人看。學佛法的人要理性一點,要多看自己的不足,少觀他人的過失。
(三)團隊重於個人
在一個團隊裡面,要以集體為重,以大局為重,不是以個人為重。到佛門來,每個人都要有這個觀念,哪怕你是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還是以團隊為重,不是以個人為重。
在一個團隊裡面,維護團隊就等於維護瞭自己。
我們看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的因緣好壞,實際上就看一個人的觀念,一個人的認知。如果時時有團隊意識,時時有護持佛法的心,別人自然看得見,即使你有一些小毛病,別人都可以原諒、包容,因為知道你的發心、你的出發點是好的。
如果處處都是以個人為重,就算能力再強,在一個地方都待不長久。因為個性太突出,自我太強烈,跟整個團隊是不協調的。
學佛法的人要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在任何地方,個人和團隊都要融洽。
如果在這裡不適合、在那裡不適合,走到哪裡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看別人都不如我,那就隻好自己去建山頭,找一個獨處的地方。
人要學會與大眾相處,你越能夠與大眾相處,你的我執才會越淡。如果你跟任何人都處不好,那就說明我執比較重。我執重,煩惱就會重。煩惱重就會暴露出來,在一個團隊是很難待得久的,不是別人容不瞭你,是你自己容不下自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煩惱重,今天跟這個人吵,明天跟那個人吵,後天又跟另外的人吵,排隊輪流吵,把每個人都吵完瞭,你說最後還好意思待在這裡嗎?別人都可以包容你、原諒你,但是你自己原諒不瞭自己,你無法跟別人見面瞭,所有人都得罪完瞭,不好意思瞭,我就走吧。
所以你跟團隊相融,跟大多數人都能夠融洽,那就標志著你待得下去,這個緣分會存在;如果你跟極少數人融洽,跟絕大多數人不融洽,那你可能就待不住瞭。這就是德行與福報的問題。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能否待得下去,就是看福報因緣。福報因緣是自己培來的,有些人說是過去種的,過去當然是一個因緣——來到一個地方是過去的因緣,但是在一個地方與大眾相處如何,是否待得長久,就跟我們這一世的作為有關聯瞭。
以上是關於我們住寺院應該要有的一些基本原則,一共講瞭六點。這六點如果大傢都去思考、去註意,那麼在道場就待得比較如法、輕松、自在,又能夠規規矩矩。
孔子講過一句話:“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當然這句話是講一個人七十歲時的修養,這句話其實用在我們學佛的人身上非常好,我們應該時時以此為準繩。
“隨心所欲”就是內心可以自由;“不逾矩”就是外在上不逾規矩,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遵守規矩。外在上遵守規矩,內心自由自在,這樣你在哪裡都待得非常好。你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會妨礙你;道場成就你,你也成就道場;別人關心你,你也關心大眾。大傢水乳相融,而不是相互隔閡。
居士住寺,除瞭以上這些基本原則之外,寺院還訂瞭一個《住寺須知》,有十六條,內容比較多,以後慢慢來學習。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智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