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智隨法師:如何認識、瞭解整個佛法?

智隨法師:如何認識、瞭解整個佛法?

時間:2019-08-26 16:56:3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智隨法師:如何認識、瞭解整個佛法?

關於佛法的判教,它屬於佛教認識論的范疇,是認識佛法的一個方法。它不是具體的理論,是認識佛法的眼光。因為我們看佛法需要一種眼光,你要是沒有這個智慧眼,單憑理論學習,當然也能學到一些東西,如因果、輪回這些概念,但在整個佛法裡面論及它的重要性,就涉及到判教瞭。你對因果、輪回要定位,就要從判教的角度。今天大傢也在問,輪回從哪裡來?染污從哪裡來?清凈佛的世界又怎麼得到的?這個界限就需要通過判教才能夠判出來。

這個“認識論”,就是如何認識佛法的問題,是瞭解整個佛法的一種特殊方法。我們要瞭解整個佛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判教,這個判教很特殊。比如我們現在對中西文化有研究的人就知道,對於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如果不比較,怎會知道其差異?所以,就一定要通過比較。其實這個比較也是判教,當然是延伸的概念瞭,後面我們會說明。

判教有整體性、系統性和獨尊性。我們先從總的講,判教有一個整體觀念。我們學東西,先要建立整體觀念,在這個整體當中有一個系統、有一個規范、有一個層次。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它是有一個層次的,所有的課程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那麼判教也是一樣的,首先把整個佛法拉通,再把它規范,從小乘、大乘,這樣一步步地把它疏理清楚,在疏理當中就有一個系統的規范。

判教是進入佛門的徑路。“徑”就是門徑,也是一個小徑,就像我們上山的一個徑路一樣。爬山,走大路,爬上去就很慢;有些人走幽靜小路,很快就上去瞭。我們來學判教,就可以很快瞭解佛法的大綱和佛法的整體觀念。

在對佛教有一個整體認識之後,我們的頭腦裡面就可以開始畫藍圖瞭——對佛法這張地圖,就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這才知道我現在在哪個位置?整個佛法的目的是什麼?我站在這個位置怎麼走到終點?達到目的的方法在哪裡……?這樣就能夠解決我們學佛的根本問題。

判教是瞭解佛法之慧眼。大傢都想得到“慧眼”,可以說,判教就是最大的智慧。理論也是智慧,它實際上也是在判教的范圍之內的。判教是一個整體概念,你有瞭判教的認識,那認識佛法這雙慧眼自然就具足瞭。

凈土宗講難行道、易行道,講聖道門、凈土門,這個就是判教。你有難行道、易行道的認識,那你首先就知道瞭,易行道比較容易,難行道比較艱難。不怕吃苦的人,喜歡展示勇猛精神的人,那就可以走難行道。覺得修難行道很困難,走不通,沒有這麼大精力、能力,就選擇易行道。這個判教就是讓你選擇的。

那麼這樣一比較,你的智慧就打開瞭。如果不比較的話,你怎麼有智慧呢?現在的科系是分得越來越細,已經深入到很多細節裡去瞭。而佛法的判教,它既是宏觀的判,也是微觀的判。宏觀、微觀兩方面結合起來,看到自己這個宗派、這個法門,你這個智慧眼光就非常特別。這時你看佛法,既能夠看到別人在學什麼,又能夠看到自己在學什麼,知己知彼。不然我們學習,很多人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今天說這個好,明天說那個好,“哦,我也去看一看”,從這一山又跑到那一山去瞭。後天又聽說另外還有一個更高的山,又跑去看一看。這樣他一直是在一個茫然狀態。

我們有一個知己知彼的認識之後,就不用跑來跑去,就可以直接在當中選一個。選擇哪一個法門,就可以一門深入,安心下來。同時一選擇下來之後,還可以瞭解其他相關的一些基礎概念和它的一些基本理論。瞭解之後,反過來加深你對自己這個法門的認識。

比如我們講念佛好,單純從凈土法門講,念佛是很好啊,很簡單、很容易,它的好處很明顯。但是它究竟好在哪裡呢?其實你把整個佛法瞭解完之後,可能這個時候你講好,又不一樣瞭。你會講到念佛好過任何一個宗派!可以從理論上、從教相上、從行法上、從證果上,從方方面面都可以講出念佛的好來。我們一般隻是講念佛好啊,簡單,“我沒文化,不用那麼辛苦,天天念佛就可以瞭”,這個隻是講到一點點的好而已,要把完整的好處講出來,就一定要通過判教的學習。

同時,判教是選擇法門的準繩。準繩就是標準。古代做木工活的有這樣的現象:木材直不直?拉一條繩子,一拉,彎曲的地方就出來瞭,該砍的地方要把它砍掉。那佛法的標準在哪裡呢?通過判教來比較,你就知道哪一個法門適合自己,這個時候你就有選擇法門的標準瞭。很多人不知道怎麼選擇法門,就是因為不知道判教這個概念。判教就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標準去選擇適合自己修行,而且今生今世能夠解決達成目標的一個方法。

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智隨法師《概說佛法之判教》⑤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書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