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量壽經》的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瞭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跡,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致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瞭,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
最早開始翻譯這部經,應該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東漢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起始階段,直到宋朝的時候,佛經翻譯都還在持續。不過,到宋朝時翻譯就進入尾聲瞭,宋朝過後就沒有再翻譯佛經瞭。原因是印度的佛教大概在我國唐朝時期遇到法難,以後就逐漸失傳瞭,法難時大量的印度高僧大德往西藏走,佛法開始傳到西藏去瞭,而漢地因為戰爭的原因,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佛法往漢地的傳播因此受到影響。
從唐代末期到宋朝初期,還有一部分經典傳到中國,又相續地翻譯瞭一些,之後再傳到中國的經典就非常少瞭。《無量壽經》翻譯的最後一個版本,也是宋朝時期翻譯的,宋法賢法師翻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從東漢到宋朝,《無量壽經》總共被翻譯瞭十二次,歷時近一千年,可見這部經典貫穿瞭整個佛經翻譯史,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無論是印度來的高僧,還是中國的祖師大德,乃至普通的信眾,都非常關註這部經典。
《無量壽經》雖然經過瞭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保存下來的隻有五種譯本,其他的七種版本已經失傳瞭。佛教史上有很多珍貴的寶貝,因為世事無常,世間人的善根又淺薄,對寶貝不認識,再加上人為地破壞、損壞,以及風雨侵蝕,很多重要的文物,像經本、古跡、古老的寺院等,這些古代佛教的珍貴遺產大多都失傳瞭,消失瞭,或者被破壞掉瞭。
保存下來的這五種譯本中,大傢共同推崇的,認為義理最完整的,就是我們這次要學習的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簡稱康本。這個版本無論是在文字義理上,還是整個思想體系方面,都是最佳的。所以從古到今,大傢學習《無量壽經》,基本上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譯本。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裡面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裡引用的經文,都是康僧鎧的版本,說明從古至今,大傢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譯本。
這是關於經文翻譯史的一個簡單說明。
二、經典會集《無量壽經》從東漢傳到宋朝之後,開始發生變化瞭,前面一千年,大傢都依循康僧鎧的原譯本。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學習《無量壽經》會集本瞭。
(一)宋·王龍舒
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的王龍舒。王龍舒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進士,古代的進士,一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王龍舒沒做官,專門做學問。他學佛,也學凈土。《龍舒凈土文》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從宋朝以後一直到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
王龍舒是第一次會集《無量壽經》的,因為他覺得《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讓人無所適從,到底哪一本好呢?要從哪裡學起呢?他就發心把四個譯本綜合在一起(五種譯本他隻見到四種,有一種他沒有見到),重新整理瞭一個版本。這是《無量壽經》第一次會集。
王龍舒在文字上有他的優勢,蓮池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的時候,引用過他會集的版本。但是蓮池大師並不提倡他的版本,覺得理論上有問題。雖然不提倡,但還是偶爾引用他的文字內容,因為流通量大,大傢對他的會集本太熟悉瞭。
(二)清·彭際清
第二次會集,是清朝的彭際清(嚴格講不算會集,應該稱為刪減本或節校本)。彭際清也稱為彭二林,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位進士,佛門裡面大傢都比較熟悉他。他除瞭對《無量壽經》有編輯之外,還有很多著作。第一部是對《無量壽經》的解釋,叫《無量壽經起信論》。對《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也有註解,叫《阿彌陀經略論》《觀無量壽佛經略論》,還有《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有大量的著作,其凈土信仰也是非常深厚的。
彭際清覺得王龍舒的會集本不完整,或者說有缺陷,或者個人認為還需要有改進的地方,所以他發心開始重新刪減、節校,另行流通。
(三)清·魏承貫
第三次會集是清朝的魏承貫。魏承貫的本名叫魏源,是清朝很有名的一位文學傢、政治傢、思想傢,可能世間做學問的人比較熟悉他。魏源的著作比較多,現在還有些出版社出版瞭他的全集,也有些研究他的學者。
(四)民·夏蓮居
第四次會集是清朝末期、民國時期的夏蓮居。對於夏蓮居大傢都比較熟悉,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讀誦他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這個標題很長,把五種譯本的標題全部綜合在一起,是標題最長的一部。
這四位會集的作者,他們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都是學者型的人物——就是世間的學者,也都是居士,在傢人。
第二,大多都做過官,隻有王龍舒是考上進士之後,不願意做官,專門從事學問研究。而彭際清、魏承貫、夏蓮居都是做過官的。
第三,他們都學佛。
第四,他們都學凈土。
第五,他們都參與瞭會集或刪節,各自推崇自己的版本。
為什麼會屢次出現這種會集佛經的現象?因為後人都覺得前人會集得不滿意,有缺陷,所以才不斷地再去會集。在佛教史上,這也是凈土宗獨有的一個現象,其他經典好像會集得很少,隻有《無量壽經》在不斷地會集。這也說明大傢對凈土的關註,以及不斷地在深入研究、學習。
但是在佛教界,會集本的現象都是在傢人在做,也都是文人在做,這恐怕暴露出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文人的習氣——文人的自信,對文字研究的一些執著,才使得他們把佛法作為一種理論推究,好像流傳下來的這些經典文字不圓滿,需要再補充一點,或者把幾部經典再拿來綜合一下,顯得更全面。
至於值不值得會集?會集的利弊在哪裡?其實自古以來都有探討。從蓮池大師到民國的印光大師,大傢都多多少少有些說法,都是不贊成的。
我們現在對會集本應該如何認識呢?如果是對凈土有正信的人,應該都會回歸到原譯本。也有一些初期信仰者,因為是通過會集本走進佛門,走進凈土教法,所以一走進來之後,就先入為主,很難放棄瞭。但是也有一些人,理智地回轉,再回歸到瞭原譯本。
我們要學習凈土宗的根本教理,要探尋凈土之源,必然還是要回到原譯本,因為原譯本是佛說的,有梵本為依據,並經過中印大德集體翻譯流傳下來。佛的分量自不用說,遠遠超過我們任何人,連菩薩都不能究竟圓知,何況一般大眾。對佛經義理不能單純從文字上去判斷,然後以個人之力自行會集處理。尤其深入瞭解《無量壽經》的整體結構及究竟意義之後,就會認識到根本不需要會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智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