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早教、跳槽、修心、父子關系的問題(視頻)
曉曉:法師,您好!請問教幼兒讀佛經有內容和次第的講究嗎?我想引導孩子從小種下念佛學佛的種子,請問法師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嗎?我的女兒(四歲半)兒子(兩歲半),他們平時也會跟著我背誦一點佛經,我想發願讓孩子一門深入學習淨土宗經典,趁他們在記憶力最好的年齡多背誦。但不知這樣考慮是否有欠缺的地方?懇請法師慈悲開示。
弘恩法師:您這個問題我是有一點自己個人的建議,其實我們整個佛經的翻譯,是基於中國文化的一種語境,在中國文化裡邊,其實更多是從人倫道德的角度,把一個小孩子從小的這種良好的品性給打好基礎。
所以我想在教孩子讀佛經之前,我們應該先把這個工作做好,我們傳統文化裡面關於人性的道德,關於如何立志,如何為人生做奉獻,這種修齊治平的思想,其實是我們當前人非常需要的,那麼在小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他應該會有自己一種自主的選擇是要讀哪部經、背哪部經。
邵東月:我跳槽後六個月就被裁員瞭,正在找工作,非常焦慮,也很自責,後悔不應該跳槽,覺得自己特別沒用。請問我怎麼找回正能量呢?
弘恩法師:您好,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人生其實不會在一個地方永遠地待下去,跳槽,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種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從過去的工作環境、工作經歷當中,做一種反思,就是我們之所以跳槽到底是自己的原因,還是他人的原因?我的建議是努力找自己的原因,自己哪一些不足?思想、語言、行為,我們隻要找到瞭自己的不足,我們就會有一種提升。
那麼同時,我們也不應該把這種心情放置在對過去的一種悲觀後悔或者焦慮當中,我們應該迅速地走出來,面對當前的環境,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和擇業要求,趕快去尋找一份新的工作,這應該就是我們說的正能量!人生也總是這樣,隨著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希望您早日找到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刻。
Shu:我想請問師父,凈土法門中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怎麼修得?有什麼標準?
弘恩法師:您好,這三種心其實說起來都是由一心而生發的,由哪一個心?由信心。《華嚴經》裡面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一切的善根、一切的願力,是基於信心而生發的,因此我們如果要想生起這三種深重的心的話,首先看自己的信心是否具足?這個信心,不是說我們開口說“我信”就叫信心,真正的信心,它是深入我們的心髓,真正的信心會像根一樣——信,謂之根。它就有生發之地,你會發現自己在修行上、回向發願上都是有一種非常好樂的歡喜心。這說明這個信心是升發起來瞭。
如果自己隻是口頭上說有信心,那到瞭自己修行的時候,就感覺修不下去,或者發願回向的時候,自己感覺這個願力不真切,就說明我們的信心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信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我想起《金剛經》裡邊有這樣一句經文——“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這段經文我希望我們都好好的去思維琢磨一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這就是信心不可思議的功德所在。
林俐俐: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初學佛學,從哪部經論著手?請師父開示。
弘恩法師:您好,佛法有五乘的次第——人天乘、辟支佛乘、羅漢乘、菩薩乘和佛乘。我們要問自己究竟是基於哪一種“乘”的發心而學佛的。因為你不同的發心會決定你看不同的經典,所以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隻能是依著我們自己學佛的目的,才能幫你推薦、選擇相應的經典來讀誦。
但是不共之中還有共法,就是一般來說一個初學佛的人,應該對佛法基本的“五戒、十善”和因果之理有正確的瞭知和把握,作為一個在傢居士,可以從《地藏經》、還有很多寺院廣為流傳的像《金剛經》這些經典,都可以涉獵一下,因為一開始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發心,所以把這些流通比較廣的經典先涉獵學習一下,這是我的建議。
擁平之心:佛教講究孝養父母,但是我老爸一生我行我素,喝酒很兇,從來沒為我做什麼,沒培養,沒出力,又導致現在病癱,我行孝行不起來,怎麼辦?
弘恩法師:您好,您既然叫“擁平之心”那就應該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不應該生活在過去的仇恨對立當中,尤其是對一個學佛的人,要有一種慈悲的心懷,縱然是一個陌生的人,他生病瞭,我們也應該照料他、看看他。
佛在《戒經》裡面也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現在自己的父親病瞭,不管他過去做瞭什麼,他畢竟是自己的父親,這時候應該放下一切的前嫌去照顧他。
同時我們傳統文化當中,不管是佛教文化、儒傢文化,都是最重孝道的,孝是一個人一切品性的根本,那麼行孝不僅是為瞭照顧別人,更多的是長養自己的善根,長養自己的福德,乃至讓自己擁有健康順暢的人生,這些都離不開孝的滋養。因此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孝”對於我們人生的滋養,對於學佛的滋養,對於修行的滋養,如果能這樣正確認識的話,我想這些都不是問題。希望你也能夠對自己的父親能夠多一些寬容、多去照顧他,這樣父子和好如初,這是多麼和諧、多麼美好的一種事情。
原文標題:師父不是萬能的,師父隻是給你指條明路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師父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