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誤解、求而不得、自我、禪宗的問題(視頻)
善明研:請問師父,當我們被人誤會、詆毀、排斥時,應該怎麼應對呢?
弘恩法師:在我們佛教裡面有“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若有人辱我、謗我、毀我、輕我、賤我等等,我該如何應對呢?那麼拾得就告訴他,你且忍他、讓他、由他、避他等等,目的就是說,通過這種忍讓的方式,通過這種對他的恭敬呵護,不斷與他產生接觸交往,慢慢地我們會攝受他、會調伏他,會把這種惡緣轉成善緣。因此我們在人生當中,要想獲得成就和成功,這是一個人生必不可少的能力,那就是應對矛盾、解決危機、化解紛爭的這種能力。
我們人生不可能是一順百順的,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當遇到這些不如意的時候,我們應該努力地調伏自己,多反思自己的過失,多觀察別人的功德,多生起利益眾生的心,慢慢的去跟他接觸,跟他打交道,最後大而化之,大傢把關系都和諧融通瞭,這是對我們人生的成功非常有幫助的。但退一步說,基於我們種種的能力,種種的資源,我們都用過之後,我們會發現依然對這個關系的改善起不到任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做出一種明智的選擇,就是說要敬而遠之,不要再過多地接觸,再過多的這樣去做一些相互溝通交流的事,因為這樣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要做出一種清楚的選擇。
秋海棠:我們經常說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但是往往求瞭卻沒有得到是什麼原因?請師父慈悲開示。
弘恩法師:求而不得,孔子都說“求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找找到自己的原因,不是觀世音菩薩不靈,歷史上《觀音靈感錄》裡面那麼多有感應的故事,我們要向古人學習,為什麼古人靈,我們不靈呢?我想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信不真。我們對觀音菩薩的這種信心不真實。你看我們很多人,在生活悠哉悠哉的時候,根本想不到佛法,想不到念佛,想不到修行,一旦遇到困難瞭,我們才想起來你要幫幫我,所以這個信心不真切;
第二,行不切。自己如果相信觀世音菩薩,相信諸佛菩薩的功德,那我們就要按照經典的開示,努力地修行,譬如一天精勤地念誦佛菩薩的聖號,去做諸善的功德等等方式,都要“行”,光信不行,這個“信”也是空信,光信解決不瞭問題,必須要“信願行”才能產生效應,所以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光覺得我去燒個香許個願,就等著天上掉餡餅,這個是不可以的,要行;
第三,我們功利心太強。就好比一個人到股市裡面去,隻是註入瞭微少的資金,就希望馬上暴富成為億萬富翁一樣,這種心是瞭不可得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看古人的行為和心行,然後對照自己,找到自己的缺失,要努力地把自己的缺失補足,我想你很快就能渡過難關,得到人生應有的,願求的滿足吧。
南國:1.獨生和物質生活的豐富等原因,讓人變得更自我,如何能破除“太自我”這種心態?2.愚笨的人適合學禪宗嗎?如果修瞭一輩子卻仍沒開悟怎麼辦?
弘恩法師:那麼佛法就是要讓眾生熄滅“貪嗔癡”的煩惱,得到“戒定慧”的清凈解脫。那麼一切煩惱的根本,其實就是一個字“我”,所以三教的聖人在修行的方式上,都是從“我”上去下手,從根本上下手。老子說“掊擊爾智”,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法就說“破除我執”。
我們如果能夠從這些聖賢的教言當中得到利益,再用佛法大乘思想觀念來生起對眾生的利益,那我們就很容易放下我執瞭。因為“我”和眾生是相對的,想“我”的時候,我們就不願意想眾生,想眾生的時候就不會想“我”,所以大乘的佛法在這個時代是對治我執的利器。
第二個問題,愚笨的人適合學禪宗嗎?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曾經有這樣的開示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下下人,就看你是不是真笨。現在人都是假聰明、裝聰明,這種是世智辯聰,特別熾盛。
什麼是世智辯聰?就是為瞭維護和滿足自己個人的私利而顯發的這種聰辯,它不是真實的智慧。如果我們有這種太過強烈的世智辯聰,就很容易障礙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是學習禪宗,禪宗要跟自己的清凈本性相應,這些妄想分別,恰恰是障礙修行。
所以說這種根器學禪宗就很難。另外您的疑問,修瞭一輩子仍然沒有開悟,怎麼辦?修行有三種不退:信不退、行不退和位不退。隻要我們在這三個不退當中得到瞭一種,將來的修行就會有保障。
您這個問題也恰恰是對修行、對佛法沒有樹立真正的信心和正見所問出來。如果有瞭對佛法真正的信心和正見,你就會感覺成佛決定可期。是吧?開悟隻是因緣而已,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疑惑,所以還是希望多多讀誦佛經、祖師大德的論著,對佛法生起真正清凈的信心,在這個信心上建立起來的對佛法的理解,對修行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希望您能夠早點樹立這樣的信心。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師父來啦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