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放低自我,時刻關註自己的心

放低自我,時刻關註自己的心

時間:2019-09-03 16:56:3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放低自我,時刻關註自己的心

前段時間修學中士道時,我更多的是關註自己的起心動念。對於周圍的人,雖然覺得他們是自己的對境,自己內心的顯現,但並沒有過多地關註,與眾生和一些對境保持著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當時想:不讓自己煩惱現行,是重中之重。在這樣的刻意保護下,好像心清凈瞭一些,也挺歡喜的。

進入上士道的修學後,順著法義的引導,仿佛我需要睜開眼睛,去直面和利益眾生瞭。我也“熱情”起來。上班時,老想著怎樣利益眾生,為同事排憂解難。婆婆生病瞭,我積極地找專傢,還請瞭假帶婆婆去看病。看下來,療效很好,自己也很開心;看到同事的傢人生病,就熱心地推薦傢人看過的中醫診所;看到同事有煩惱,就聊天引導。“度眾生”成瞭我的主業,白天落下的工作,晚上加班完成。我以為這樣做,自己會收獲法喜、慈悲和智慧。但是,我卻發現我執並沒有減少,煩惱還是不時生起。

一天晚上,我因為第二天要去參加一個活動,想帶孩子一起去,又覺得一個人搞不定,所以希望先生也一起去。當先生沒有配合我的想法時,我特別委屈,氣憤地向他抱怨:我為你,為這個傢付出這麼多,我需要幫助時,你卻隻顧自己,我好寒心。先生也滿腹委屈:你做決定,從來不和我商量,都是自說自話。你修學瞭這麼長時間,我看你還是那個樣子。

我聽瞭也一愣,仔細想瞭想:我的決定,都是深思熟慮過的,應該是正確的。難道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這麼正確的決定,你還會有不同意的道理?不過我轉念一想,先生對我這麼有意見,不顧我的“功勞”和“苦勞”,我肯定有些地方做得“太過分”瞭。我得反思瞭!

過瞭一會,我口氣松下來,放低瞭姿態,向先生吐真言:“我並不像自己說得那樣“高大上”。最初學佛時,也沒有崇高的理想,而是因為自己太痛苦瞭。從小的成長經歷以及性格原因,造成自己心量狹小,敏感多疑。外在生活看似順利,內心卻很痛苦。這才推動我努力修學佛法,想離苦得樂。現在的修學就像是吃藥,藥不能停,一停,我就回到瞭解放前。比起以前,現在我的情況已經好瞭很多,當然還是有很多的缺點。請你包容和理解。”

聽我這樣說,先生也更理解我瞭,還中肯地說:你那麼痛苦,是因為你把自己看得太重瞭。我心裡說:嘿!你點得真準,我的痛苦就是因為我執太重瞭!第二天,我沒有提要求他陪我們的事。等到快出發時,我試探地問:“你願意和我們一起去嗎?”眼裡滿是期待。他由一臉嚴肅,破顏為笑,答應瞭!

共修時,我分享瞭這件事。輔導員善德師兄說,修學後,我們不要自以為是,要意識到自己是凡夫和重病患者,自己的想法是有很多問題的。人傢不接受我們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人傢提出反對意見,也是很有價值的。我們可以認真地思維一下,有哪些可取之處。

是呀,通過這件事,我又看到瞭自己的老問題。學佛前,自己就是“常有理”。學瞭佛法,覺得自己終於找到瞭真理,我就更加“正確”瞭,卻忘瞭最基本的於己作病者想。上士道,要在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礎上來修,沒有前面的心行基礎,善行也可能成瞭凡夫心的增上緣,是強化瞭我執,而非削弱我執。善行不隻是外在做瞭什麼事,而是以什麼發心去做。要時刻關註這顆心,不要讓凡夫心鉆瞭空子。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