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照法師: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

達照法師: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

時間:2019-09-09 16:56:1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想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

△天臺宗九祖湛然大師告訴我們“七周行慈”的方法,第一個要修慈悲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親。父母親作為我們修慈悲觀的第一個所緣境。

△快樂分三等,第一等快樂就是成佛、成菩薩,成為解脫的聖人。

△中等的快樂就是享受天人之樂,享受禪定,身心沉浸在愉悅的自我覺照當中,不被生活所困,也不會被其他的精神妄想幹擾。

△第三種快樂是享受天倫之樂,就是希望他們生活過得好一點。

△真正發起瞭慈悲心,是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

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想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有的眾生過去生沒有慈悲的習慣,在業力的驅使下,可能這一生待人接物很難有慈悲的表現,不但對可惡的眾生生不起慈悲心,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慈悲心都生不起來。這樣就不可能表達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慈悲心是需要我們慢慢鍛煉、培養的。

天臺宗九祖湛然大師告訴我們“七周行慈”的方法,第一個要修慈悲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親。我們這一期的生命,是從父母那裡延續過來的。每個人都有愛護自己的天性,但是自己從哪裡來?就要追溯到我們的父母,因此把父母親作為我們修慈悲觀的第一個所緣境。行慈是給眾生快樂,修悲是替眾生受苦。

一個人如果能夠給人快樂,別人和他相處,沒有矛盾,覺得很舒服,不但如此,他還很勤勞,做很多事情幫助我們,替我們受很多苦,這就是一個慈悲的人。菩薩是慈悲的,能夠給眾生快樂,拔眾生痛苦,替我們受苦。把父母作為修慈觀想的第一個對象,就是要給父母快樂,這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離我們最親近的是三種人,第一種是上親,就是父母親;第二種是中親,包括兄弟、姐妹、夫妻等;下親是指學生以及朋友和其他熟悉的人。

還有子女,如果按照距離關系來說,兄弟姐妹跟子女都屬於中親,畢竟子女的關系比朋友更近一些;但如果按照是否有恩德的角度,子女則屬於下親,因為兄弟姐妹和夫妻之間還會互相幫助,而子女對父母沒有恩德,應該感恩父母。

除瞭親近的人,還有既沒有恩德也不熟悉的中人。此外,傷害瞭你的子女、朋友的人,我們心裡會恨他,這就是下怨;如果傷害瞭你的兄弟姐妹、丈夫或者妻子的人,與我們結下瞭仇怨,這是中怨;如果是傷害、殺害父母的人,是最嚴重的仇人,這就是上怨。這樣人際關系共有七類,就是上親、中親、下親、中人、下怨、中怨、上怨。

我們想修慈悲觀、想成為菩薩,就要對這七種人都要發出能夠離苦得樂的強烈願望。離苦暫且不說,行慈就是要給他們快樂。快樂分三等,第一等快樂就是成佛、成菩薩,成為解脫的聖人。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解脫生死,成為聖人,就是給他最高的快樂。

中等的快樂就是享受天人之樂,享受禪定,身心沉浸在愉悅的自我覺照當中,不被生活所困,也不會被其他的精神妄想幹擾。第三種快樂是享受天倫之樂,就是希望他們生活過得好一點。可生活上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瞭,但他的內心還是很散亂的,就很難體會到生命的這種內在的歡喜,因此是下樂。

你能給別人的快樂,隻有上樂、中樂、下樂這三種,除瞭下樂之外,如果你給人錢財、給人物質,但實際上別人不需要,這其實並沒有帶給別人快樂。現在很多人之間的人情往來就是這樣,拿一些錢或者東西給他,但他不稀罕,也沒有真正起到幫助他的作用,並不算修慈悲心。

真正發起瞭慈悲心,是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在財佈施的時候,至少能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在法佈施的時候,解決出世間的、上等快樂的問題;在無畏佈施的時候,解決輪回中的、身心不安定而帶來的問題。

因此這三種快樂,實際上就是對應著三種佈施。當然佈施的范圍有大有小,比如法佈施讓他人聽聞一些佛法的道理,身心得到安定,也能獲得中等甚至上等的快樂;無畏佈施可以讓別人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些安慰,如果心靈得到凈化,也能獲得中等天人的快樂,但究竟的無畏佈施,還是要解決三界輪回的問題。這三種佈施所解決的,是三種不快樂的人生。

拓展學習欲界第三層天

夜摩天,又作炎摩天、焰摩天等,意為善時分、善時、妙善。在佛教諸天中,四天王天和忉利天處於最下層,雖然它們也是“天”,但它們的處所並未脫離須彌山,因此被稱為“地居天”。

而夜摩天已處於距須彌山八萬由旬的空中,因此自夜摩天以上之諸天被稱為“空居天”。夜摩天居於“空居天”的最初層。夜摩天界光明照耀,生於此天界之天人,身體輕盈潔凈,相親相愛,享受種種歡樂。以人間200年為一晝夜,壽命2000歲。

這個天沒有日月之光,以蓮花開合為晝夜。華開為白天,華合為夜間。又說紅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所以叫時分天。

此天自然有光明,天人自身能放光明,徧照天地間。修上品十善兼禪定的人,可以生到這天裡,受特殊的快樂。但是天福享受盡時,仍然回到輪回中隨業力而受生死。

夜摩天王,他們都是勤精進修行和學習,修廣大善根,就是修福修慧。同時又學習無上佛道,就是研究經典,依教奉行。

達照法師:

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層天,在我們禪修的次第當中,他是屬於離人中間隔瞭四天王天、忉利天這兩層天的。四天王天,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頂上,而夜摩天是在距離須彌山頂還要往上去五百由旬的地方,也就是他屬於空居天,不在地上居住。

空居天,故名思義就是他生活在天空當中,已經脫離瞭這個大地的障礙。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身體也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外在的山河大地叫做粗四大,我們內在的身心叫做微細四大。我們每天吃飯、喝水、保暖、呼吸……就是把外界自然界的粗四大吸收進來,經過我們的消化,把它轉換成微細的四大。

所以有人說我們人體也是小宇宙,外在的世界是大宇宙,那麼就外在的世界而言,它又分為粗四大、細四大。外在世界的粗四大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它是由山河湖海構成瞭地大、水大,在山河湖海當中又蘊含著火大和風大。

如果用科學的語言說就是地球它的核心吸引力最重要的是風大,它有吸引、吸收這個力量,它這個地心的吸引力使這個世界的地水火風四大有序地成長,這是粗的四大。

那外在世界微細的四大,就是從地居天以上,從須彌山頂以上,已經是空中瞭,但是空中還有四大。夜摩天雖然不居住在我們看到的或者說我們能體會得到的有相的粗四大當中,他們的四大是比較微細的。空中成就也有地水火風,微細的塵垢,構成瞭欲界、色界、種種諸天居住的地方。

所以大傢讀經文會覺得很奇怪,夜摩天已經離開瞭須彌山,在空中居住,但是夜摩天也有四大山頭,他有清凈山、無垢山、大清凈山、還有內修山,就是他內在有個相,也叫內像山。這四大山,在四大山頭上面也有宮殿,叫夜摩天宮。

我們看到佛經裡面講的五輪塔,就是世界有五輪,五大。這五輪,就是地水火風空,地大就是物質,水大就是欲望,火大就是善良,風大就是智慧,空大就是真理。

所以地水火風空,我們大傢打坐坐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一座五輪塔,金剛寶塔。地水火風空這五輪塔坐在這裡,我們修行修什麼?古大德告訴我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你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塔下面有欲望和物質,有地大和水大。地水兩大其性是下沉的,火風二大其性是上升的,所以你想往上走,你就得提高你的善良和智慧。

如果你隻為瞭滿足自己的欲望,忘記瞭善良,忘記瞭智慧,你執著瞭這個物質,你就是下沉的。因為泥土是往下滾的,水是往下流的,火是往上燒的,風也是往上吹的。

所以隻有善良和智慧會使人進步,欲望和物質都隻能使人墮落。但是欲望和物質它是基礎,這個基礎是不是一定要?在人間一定要,不在人間真的不一定要,為什麼真的不一定要?因為夜摩天,他就離開瞭地大,人間的粗曠地大。

地居天他還有對物質的需求,雖然不貪,但是他依賴於這個物質。那麼從空居天開始,他對物質已經不再依賴瞭,所以他就不依靠這個須彌山。對物質不依賴瞭,他的內心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而且精神上的滿足,也是他對精神上欲望的要求越少,他的境界越高。

忉利天他過一天,我們人間是一百年,而夜摩天一天,我們人間是二百年。他才過一天,我們人間要過二百年,那麼反過來算,人間幾十年已經不容易,過二百年好漫長的一個時間,在夜摩天看來也就是一天而己。

我們就算活一百歲,在夜摩天看來,也就半天時間,半天時間按二十四小時算也就是朝生暮死。一隻蚊子基本上可以活三天,我們大傢在夜摩天的人眼睛看來,連一隻蚊子都不如。

我們隻活早上,活過來,晚上就沒瞭,一命就嗚呼瞭。所以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夜摩天還不算境界很高,如果跟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天比較,他的壽命是八萬四千劫,那我們人生幾十年在他那裡就一彈指的時間。

所以“石火光中寄此生”,這兩個石頭一碰,蹦出來一道光,然後就沒瞭。我們大傢從生到死也就是這麼一碰,一束光一閃,就沒有掉瞭,在這麼短暫的無常的生命中,相比與人來說,那麼夜摩天他的一天是我們的兩百年,他的壽命是一千六百歲,比我們又要高那麼高,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再乘以二百,你看他比人間的壽命要高多少!

就是這麼高的壽命,在空居天當中,他怎麼達到的,有兩個辦法,三個辦法使他達到。說兩個辦法,是因為他行善加持戒,說三個辦法是因為他行善加持戒,加修禪定。持戒就是五戒嚴持,行善就是他在人世間他能夠做佈施,持戒,他能忍辱,能精進,能修禪定。

夜摩天是有貪,他貪的是內心更寧靜更愉悅,所以他必須在行善持戒的基礎上,要修習禪定。修什麼禪定呢?至少他要修欲界的禪定。真正獲得四禪八定,臨終如果能夠在禪定中去世,他就生到色界天,不會在欲界天。

那他之所以生到欲界天,是他獲得的禪定還是欲界的禪定。欲界的禪定跟色界的禪定有很大的不同,色界的禪定是整個身心四大協調非常的愉悅,對自身就很愉悅瞭,對身外沒有依賴,而欲界的禪定對身外還有依賴。

對身外有什麼依賴?就是初修禪定的人,我們大傢初修禪定的人,有一個經驗,就是你特別喜歡到環境好的地方修行打坐用功,環境不好的你心生排斥。因為你自身沒有能力產生禪定的喜悅,你還必須要依靠外境使自己達到禪定的快樂。

所以他依靠外界,依靠外界不是去讓外界來滿足自己,是希望外界不要來幹擾我。我們平常在那裡打坐,有人手機響起來瞭,有人走來走去瞭,有人在那裡說話瞭,你心裡就很煩:人傢在打坐,你幹嘛那麼鬧騰!你禪定就沒有瞭,所以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

但如果你有初禪禪定的覺受,你對環境不再要求瞭,因為你自身就是禪定,你隻要有這個身體,依靠這個身體,關註身體,你就能獲得快樂。

所以欲界在忉利天和夜摩天這兩天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忉利天他在行善的同時要持戒,持戒的同時要有善法才能生上去;而這個夜摩天,在他有善法的同時、有持戒的同時,必須加上欲界的禪定。欲界禪定要達到什麼程度,他修什麼法,什麼樣的禪定可以進入,那麼大小乘的所有禪修的方法,都有可能讓你達到欲界禪定的境界,都有可能。

比如說念佛,你念佛能夠求生西方,在求生西方為唯一目的的情況下,你在這裡一心不亂的努力地念。念著念著你的身心開始凈化瞭,念著念著你對世間的物質就不再追求瞭,世間的欲望、男女的欲望在你的心中慢慢也淡化掉瞭。

再往下念,你發現你的妄想有時候還很粗,雖然欲望淡化瞭,就是男女的欲望淡化瞭,但是他還很愛面子,做事情還希望完美,希望做得好,對周圍的人還有一些要求,有所依賴,那麼他自身這個想法還很粗。

再通過念佛,繼續念,念著念著這個粗重的妄想沒有瞭,他妄想很細,有時候細到隻知道在念佛,偶爾會閃過一些其他的雜念、其他的妄想,但是閃過以後,他也不會太在意。那麼在這種狀態下,他的境界已經達到瞭夜摩天的境界。

學習閱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升夜摩天宮品》

原標題:達照法師|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想獲得福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