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認真做,還是一邊做一邊念佛呢?(視頻)
前一陣子,有人參加瞭念佛七之後,他回去瞭一段時間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在參加佛七期間,這個說法的法師告訴過大傢,念佛必須要不間斷,不夾雜。
走路也念佛,做事也念佛,反正行住坐臥任何時候也念佛。而且法師也引用瞭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凈念相繼”這樣的道理。他在佛七期間那幾天反正都住在寺廟裡,別的傢庭工作等等,在那七天裡面都擱在一邊。
除瞭吃飯睡覺之外,其餘的時間也確確實實就是念念不間斷在念阿彌陀佛。但是佛七過後,回去瞭,就發現到問題好像不是這麼回事瞭。回去之後,他有傢裡人,有工作,有朋友,他就出現瞭很多的不知所措的地方。
比如說,朋友來瞭。而且這些朋友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朋友一來的時候,他現在心裡面也在念阿彌陀佛,一邊拿著念佛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跟朋友聊天,就這樣邊聊邊念佛。
這樣一來,他的朋友就開始覺得這個人怎麼最近變得怪怪的?你要念佛,要是沒空聊天,你就念佛去啦,不要跟我們這樣邊聊天邊念佛,這樣佛也沒念好,對朋友也不尊重。
因為朋友聊天就要大傢暢談心中的話題,而不是這樣邊談話邊念你的佛,這樣是對朋友的不尊重。這是其一。其二呢?他在炒菜的時候也是心裡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油。
然後這樣油啊、鹽啊、味精啊,他要專註在念佛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東西搞混瞭。有時候都放多瞭,放少瞭,或者是記不清鹽剛才放瞭沒有?又放瞭一次。
這樣佛七回去,短短幾天時間之內,就發現瞭很多問題。走路的時候他可以念,勞動的時候,種點菜的時候他也可以念,但就是有時候,在有些事情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念。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自己心裡面就很愧疚。他說我沒有方法做到法師教我們的念念不間斷,不夾雜。他覺得自己業障重瞭,好慚愧,老是自己呵斥自己。
這種狀況到底怎麼辦?所以前一陣子就特地為這個問題來問起我來。當時我就告訴他,我們穿衣吃飯也好,讀書走路也好,待人接物也罷,我們都應當要念佛。
但是不同情況之下,念的佛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們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默念阿彌陀佛。地裡幹活的時候,用鋤頭,一鋤頭,一鋤頭,這樣有規律的幹活,也可以稱念彌陀名號,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這時候就不可以稱佛名號。為什麼?一邊聊天,一邊阿彌陀佛,聊聊聊,再阿彌陀佛,這樣朋友會覺得你好怪胎,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這個時候要念什麼?念阿彌陀佛的功德。什麼功德呢?慈悲隨緣的那種功德。當我們看到朋友來瞭,我們心裡要想,假如這個時候是阿彌陀佛面對這個朋友,他應該要用什麼樣溫和的語言跟人傢聊天?要用什麼樣充滿大智慧的語言跟人傢聊天?
這樣一想,我們就知道,哦!我今天要學佛瞭,要學阿彌陀佛聊天的風格,學阿彌陀佛的心態。用這種佛的行為,佛的聊天方式跟別人聊天。
佛聊天方式肯定念念都是利益眾生,與慈悲、平等、隨緣無量善巧方便相應,這樣聊天的時候我們雖然心中沒有稱佛名號,但是我們確實意念阿彌陀佛無量功德,這不也是念佛嗎?
所以實相念佛,念佛的真實功德,真實功德體現在六根門頭,體現在身口意不同的方法方式上。體現在聊天語言表達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體現,以佛的真實功德來念佛。念佛什麼?念佛功德。
這種念佛有念佛名號,也有念佛功德,也有念佛的語言表達等等。所以在佛經裡面,我們也會看到古代祖師大德稱禪宗叫做佛心,稱所有經典叫做佛語,語言的語。
稱戒律呢?叫作佛行,佛的行為就是以戒律為榜樣。我們的行住坐臥做得跟佛一樣。這樣我們就是用佛行來訓練自己,用佛行來感動天下。
用禪宗的那種充滿般若智慧的佛心,來跟大傢暢談諸法秘要。用佛的充滿無量善巧方便的語言來跟朋友聊天,這個叫做佛語。
所以用佛語、佛心、佛行,用這些來念佛功德。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到,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之間無不是念阿彌陀佛,然後把這些所有功德回向凈土,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燈雲比丘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