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師:共不共與佛教禪法特色的關系
昨天的知識內容是關於禪法的基本類型,最有價值的是區別瞭靜息型的禪修與念力型的禪修,區別瞭制感型的禪修與覺觀型的禪修。制感型的禪修與覺觀型的禪修二者比較,佛教似乎更重視覺觀,但我們講,兩者如陰陽,要結合起來使用。從制感型、覺觀型兩型禪修,進一步分析禪修與宗教的關系,禪修與修道的關系,我們就可以對禪法的所謂共與不共或者說共與別,即共道定、不共定做出區別,這就是今天我們的課程表內容——共不共與佛教禪法特色的關系。分成幾點:
01.世間定與增上定的區別。
02.共道定與不共定的區別。共道定指大傢共同遵循的禪修方法,不共定指佛教特有的禪修方法。
03.道共定與解脫定,指佛教較高階段所修的禪定。
由於我們是實踐體驗性的禪修,害怕太多的知識和術語,增加分別心,削弱體驗性,反而不能準確掌握佛教的禪法禪修,甚至對其他禪法禪修也缺乏基於事實的客觀判斷力,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對禪、禪定、定、止觀、定慧的概念都沒有講過。今天仍然如此,我們隻講一些與修行與直接體驗或與其他禪法禪師交流時有用的知識。
第一對,世間定與增上定世間定與之對應的應是出世間定,我們沒有講出世間定,而講增上定。
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增上定與出世間定有什麼區別和關聯?
所謂世間定,是指不僅沒有出世意識修道的內涵或取向而進行的禪修,還在修行上對精神層面不很重視,它的禪修往往是為瞭一種內在的感覺,增加內在的舒適度、感受性,比如內在的幸福啊、內在的愉快感啊、內在的輕安感啊,所以它的目的是感受上的舒適、清凈、愉快、輕安乃至健康。以世間目的而進行的禪修,大體上都屬於世間定。世間定不一定就入定,是指世俗性的一切禪修和內修法門的總的概括,包括我們一般的靜息型靜坐、超覺靜坐、修行、氣功和部分好奇的內丹修法,它沒有出世目的。
那出世間定指什麼呢?出世間定指修行的目標取向就是要脫出世俗,追求解脫和道。
增上定與出世間定有什麼關系呢?增上的意思是什麼呢?增上,增加的增,上下的上。許多人可能熟悉佛教把自己的學問叫作增上學,把定學稱為增上定學,把慧學稱為增上慧學,戒學也稱為增上戒學。增,指增加、增長、增益;上,是上行,向上。增上這個詞連起來的實際意思,是指強化,類似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強化,什麼樣的強化呢?精神性的強化。增上性實質上是指精神乃至生命活動的自強化進程,自強化什麼意思?車一旦發動,如果沒有阻力,它會一直向前開,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加馬力,就會產生加速度,增上的強化性就是給我們的生命活動進行精神性的能量加載,使心靈、精神、生命獲得加速度類型的內在力量,因此有自強化性質。
自強化性質,現代在神經科學上、在生物化學水平上,已經可以得到確認和解釋。舉例說明:神經元分出的突觸傳向其它神經元,其中有一部分突觸的分支會返回到母細胞(原來發出的這個神經元),所以對原來的神經元有連續激活作用,它把信息向下傳遞同時返回到自身的這個作用。這是從組織學角度上可以看出,自激活。那麼,進一步從分子生物學上可以知道,神經元內有一部分大分子物質可以不停的活動——釋放、恢復、再釋放再恢復,反復可以有500次之多,特別在錐體細胞內,這種蛋白物質的量是最大的。
所以凡是一個人的活動,包括精神活動在內,一定有其自然的基礎。從現象層面、行為層面可以看到人的自強化表現,例如,人不斷努力、不斷努力、不斷努力,這是行為意義上的強化,所以到生理學層面上也可以找到。所以佛法、禪法與自然科學是能打通的,人文現象、人類現象、心理現象也同樣有其自然原理。我們理解增上定,如果要簡單理解的話,就可理解為精神性的自強化的禪定修行或者說定慧修行,所以世間定也好,出世間定也好,隻要精神取向比較多,就是增上定。
增上定不一定是出世間定,但在佛教中出世間定以增上定為特征。不要以為佛教就是消極遁世的,真正的宗教都是精神的激發和增上,向更高的生命境界追求邁進。這是第一對,世間定與增上定。
我提到增上定的時候,請特別註意一個鑒別:我講的是精神性的強化,而不是感覺性、情感性的強化,在很多地方、不同的禪修道場、講經法會或居士的拜訪中發現,有的人在禪修、練氣功或者心理咨詢或者自己學經之後,他變得越來越敏感,動輒就哭,那這是不是增上呢,這個區別就大瞭,這樣對比,我們就知道應該怎麼選擇。這是世間定與增上定,我們用不對稱的方式來說明其類型。
第二對,共道定與不共定所謂共道定是指佛教與世俗間都傳習的幾乎相同或類似的禪修禪定法門。這裡請註意,共道側重不是指世俗性的禪修法門,而是側重指有修道性質的禪修法門。禪修說白瞭,就是內修。內修在所有精神傳統中都存在,不隻是佛教存在,在世界歷史上,出現瞭地中海沿岸神秘主義、北非神秘主義,近代已經知道在非洲、大洋洲都有神秘主義。在中國有記載的,如榮成子這些古代的禪修,在《尚書》的記載裡,比如高宗的“三年不語”、傳說(讀為cuanyue,人名)被聘為相之前,在今天的林縣長期隱修,這說明什麼呢?
在中華大地上,古代同樣有出世內修者,而且留下瞭一些內容記載,例如詩經裡,其中《考槃》篇:“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寤寐言,永誓勿諼……”嘿,這個就是他的體驗啊。古人的隱士高人(碩人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高人那個味道)在山澗裡、高原上得到快樂,這個是內在的秘密,不會給別人講的。所以各大民族傳統中都有內修,都有類似佛教禪修的方法,這部分如果跟佛教禪修相同的,我們都視為共道定。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一切神秘主義的內在修行都屬於共道定,(盡管我不喜歡用神秘主義這個術語,也不太接受,因為我覺得它是很清楚明白的,沒什麼神秘,但西方一直用這個術語,傳下來已經成瞭學術界共同使用的術語,用它來概括,所以隻好也借用這個術語,否則沒法交流)。
不共定指什麼,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特有的禪定禪修定慧,我們用定這個術語來代表禪,實際包括止觀、定慧。佛教的不共定指基於佛教的增上學,獲得與解脫與無上菩提相關聯的禪法禪修禪定,因為其他宗教追求的與佛教的目標不同,佛教所追求的,第一是解脫,第二是證無上菩提。
解脫的追求,其他宗教也有,但可能與佛教不一樣,從痛苦轉向快樂,可能這種轉化就是一種解脫,例如一些北美中立宗教學者所說,宗教的修道最後“意在根本轉變”,那麼很多人覺得隻要是轉變,那就是一種解脫,但沒註意那個詞是“根本轉變”。解脫、根本轉變,佛教叫斷結使,不僅是心理現象層面上的,還要基於神經生理層面上的突破和轉化。這個過程其中有一部分我把它用現代術語來表示,可能是神經系統的編程性調整。
佛教的菩提道是發展性的,是指人的精神覺悟性的開發發展轉化,直到超越性的絕對境界,證無上菩提。之後你會以一種慈悲心,無私無我地隨緣弘法利生或者利樂眾生。
與這兩者(解脫和證無上菩提)相關的禪定,叫做佛教的不共定。目標不一樣,方法也有區別。我們可能把禪修說得很簡單,說:覺察就行,覺觀即可。覺察和覺觀有一點區別啊,我們有些都沒有鑒別,昨天有同學在問,我看人太多沒法答,否則昨天的論壇受影響,問:感覺和感受有什麼區別?說感覺、感受、感知、覺知我們沒有區別!?實際上確有區別,佛教對這些的鑒別極為仔細。
我們對共道定和不共定的區別和比較,意在使諸位瞭解禪修禪定是人類普遍現象之一,有共同特征,隻不過可能某個精神文化傳統走得更早,如果哪個走得更高更有價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精神傳統,乃至社會乃至非宗教領域也會逐漸逐漸跟上,隻有歷史進程上的前後區別,最終都會走向大同。這是關於禪定類型第二對:共道定與不共定。
第三對,道共定與解脫定這是佛教內部的關於禪定的知識,屬於道慧。
道共定是指與修道相應的禪法,或者禪定,與修道相應是什麼意思?修道這個詞在佛教這裡是有特指的專門的意思,不是指廣義的修行就叫修道,而是指突破凡聖關到達修道位。
這裡涉及到佛教的道次第,佛教的基本道次第是這樣的: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再往上是解脫道(解脫道是解脫之前的加行),再到解脫位(獲得證量之後是解脫位),在解脫位之後繼續向上,經過七個階段,超越意識——覺照熄滅、意識熄滅(註意這個詞啊,實際上是知性熄滅),達到菩提。
這個過程事實上隻有極少極少的人能夠完全經歷,雖然這是人的生命發展進程中能夠達到的最理想(狀態),但我們不期望每個人都達到,因為不現實,這是第一。第二個原因,一個人自從突破凡聖關之後,他就會與常人不一樣,他等於把自己從眾生之中從世俗人之中拋出來,昨天楊教授說我們被誰拋來瞭世間,一旦在學道修道的路上突破瞭某些關隘之後,你就被從世俗間拋出,是你自己把自己拋出瞭。在這個序列中,我們看到佛教的修道是指什麼呢?是指已經突破瞭凡聖關,進入到得無學果之前的這一階段的修持或者生命狀態,叫做修道、修道位。這個期間所修的禪定叫做道共定,它的特點是精神性的,三昧體驗比較突出,更多我也沒有系統地準備給大傢講,畢竟這個部分知道有這回事就行瞭,條分縷析地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必要,太復雜。
後面說解脫定。從經過修道位,再繼續向上修解脫道,經過解脫道,最後達到解脫果,在解脫果之後的所修的禪修方法,都叫做解脫定。解脫定包括四果阿羅漢階段的禪定法門、修行法門方式和體驗,還包括佛位、無上菩提位。解脫定在無學果的位置上有特有的禪定體驗,但沒有具體的書面記載,嗯~也有,瑜伽系統裡有,但不清晰,說得不多,因為幾乎絕少人達到這個境地,而且達到這個境地的人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怎麼修,他自己已經獲得瞭道慧,獲得瞭關於禪定方法的知識,包括一些技術。
例如,經典講,八地以上可以自創陀羅尼,就是說八地菩薩以上可以自創咒語,不是現在的心理治療師或一些江湖上的人編個東西讓人傢念,我看到一個記載講:xxx的信徒把xxx給的咒語反復念熟瞭,覺得很神妙,念得很有感應,後來突然有一天他把咒語寫在紙上,放反瞭,然後發現原來咒語是(某個詞)反過來念的,結果他的神秘感破滅瞭,這個咒語再也不靈瞭;所以咒語是不能亂編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嘲笑咒語,說咒語說破瞭就不靈。
扯遠瞭,說解脫定吧。在無學果位上,自己就知道該怎麼修行瞭。到穿越無學果之後到無上菩提,對人的心靈的境界層次系統就會無師自能,因為他經歷瞭,瞭解瞭,如觀掌中安摩羅果,如登臨絕頂一覽眾山,非常清楚,因此他就會掌握到系統的禪法和知識,對其他的宗教會完全理解。在某一個特殊的階段(不是無上菩提階段哈,是無學果階段),有一個奇妙的現象,他可能所有知識都消失殆盡,甚至字都不認識,話都說不出,但有一點,他對所有修道傳統中的技術和方法正確與否、境界如何,他一清二楚,除瞭這個方面有知識以外,其他的他一無所知。所以你可以想見佛教的禪法、佛教的心理學、佛教的生命觀是怎麼來的。
我們知道有解脫定的概念,至於無學果的定是什麼樣子、怎麼修、我們能不能修,佛位的定什麼樣子、怎麼修、我們能不能修,大傢知道瞭這點,你就可以理解,也許說出來你可以揣摩,憑想象嘗試一下,但你絕不可能真正到達。如果你隻是憑想象嘗試一下,那麼我請問一下,你們覺得這是真實修還是假名修呢?(答:假名修)看,每個人都是有智慧的!瞭解瞭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佛教的高級的定學,有許多的部分不僅是不共道,而且是普通正常人無法達到的,我說這個話有兩重含義,一個是普通人,二是正常人,這個意思是說有可能有一部分人,雖然他沒有證道,但他也可能理解某些特殊的道共定和解脫定,那是神經系統的某個部分得到異常激發,可能無意間在某個局部領域進入到類似的境界。關於禪定的類型,知識部分就這樣。
文章場景:講於心理學界禪修營
地點:重慶武陵山森林公園瑜伽谷
時間:2013年8月
禪修指導:上惟下海法師
記錄整理:杜化、王小燕、史春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心學修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