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師:禪修的類型
今天知識課的內容是關於禪法類型。禪法類型現在有不同的說法,來自西方的有開放式和收斂式禪法的區別,來自印度古代的有制感型和覺觀型禪修的區別。實際禪修中,還有念力型。禪法類型分法在中國禪宗祖師大德,特別是唐代的圭峰宗密禪師那有相當的成體系的分類法,被人們廣為皆知。但是,我們今天是以實踐為本,要考慮到實際的操作和一些自然原理,所以,我們的類型分類法將不是根據經驗的,而是根據原理性的。這種分類就意味著,在不同層面上用不同的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禪法,對理解禪修的原理性知識和確切地掌握這些方法將有意義。
首先我們簡單地說,禪修的兩個基本類型,即:怎麼作意,怎麼能動性用力,用力與否,能動與否(就是是否用念力與否),也就是我們說的積極型與消極型禪修。禪修是需要用精神力量貫註的,不是消極地靜坐,但是我們看到大多數的禪修都是靜態的坐姿,要求修行靜息靜養。所以有人跟我講:“法師啊,我能不能跟您學習禪修,因為我很累瞭,我想跟您學靜坐。”我聽瞭這話就笑,我說:“靜坐嘛,你是想抗議誰啊?”不要隨便靜坐啊,天安門、中南海靜坐都不可以的,在佛門前、佛菩薩前靜坐,你是想抗議佛菩薩啊?你在我面前來靜坐是來抗議我啊?呵呵~~不要靜坐,靜坐不等於禪修,靜坐是一種消極性休息,實現生理休息的方式,我是理解的,但它不等同於禪,在禪修中,我們會經常用到靜息型的靜坐,這是區別。
那我們就可以(把禪修)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靜息型的禪修,我們也不是說它不是禪,雖然我們想糾正它的觀點,嚴格意義上講靜坐不是禪,但我們也不能真的說靜息就不是禪,不一定,因為妄心、世俗心,乃至一切雜心、穢心、不正之心,確實需要放舍而靜息下來,這是基本的常識,所以它還是算內修的范圍,原則上,內修的范圍我們都稱為禪。
與此相對應的是念力型的禪法,靜息型的禪法與念力型禪法用功有明顯不同。靜息型禪法是從身到心,要放松入靜,保持一片寧靜,從淺的身的放松,到深層的精神上特別是感知覺上,保持一片靜謐。靜謐是指對寧靜的體認感到一種香甜一樣,很舒服。好多人都掉在這個境裡,這個境剛開始體驗一下是好的,有助於禪修,但掉在裡面不出來就容易形成耽著。
念力型禪修是什麼呢?要用主動的精神力量貫註去註意、去作念、去精神用力,也就是說,不僅要加載精神性的力量和精神性的內容,還要用我們的禪法的覺知性,有選擇地去體認它、操作它、強化它,乃至應用它。
念力型禪修是真正練功夫的禪修。有人說,某某打坐一坐十幾個小時不起坐,可有功夫瞭;有人說,打坐一動不動,可有功夫瞭。我們隨便在哪座山上看那石頭,千百年都坐在那裡,不知道有啥功夫呢?如果心念不動就是功夫,石頭在那裡啥都不想,能練成功夫嗎?你跟它學去?作念,有操作、內在操作。操作,有有對象的操作和無對象的操作。有對象的操作,如外語提到的及物動詞,這個動作有行為的對象,我拿著這個板子,“拿”是及物的,我感覺自己的手掌,這是不及物的,這是自動作。念力修也分為這兩個基本類型:作念於特定的心理對象和心行的自為的修煉。
在佛教古典中大量提到作意。作意,中國佛教的禪修禪法中很少很少講這個問題,我估計是八成沒有太懂。作意是什麼呢?是指有意識的念力的貫註,到有意識的念力的內在行為,包括對象性行為、自發活動性行為和動機性行為,多半有能動性和主體性。高級作意不僅有精神性、動機性,往往還有人文性、道德性,所以作念、念力修或者我們古代講的作意,往往有特定的內容,對宗教修行、開拓心智、凈化心靈、提升境界、鑄造人格,有重要價值。
《瑜伽師地論》的作意分為四大類,有四十八個類型,它還不是全面的,在動機性、主體性方面還沒提到,但實際用到還更多,所以作念、念力修在禪修中占的分量應當比靜息型禪修多得多。大傢想,內修、禪修是一切神秘主義修道術的靈魂和基本方法,在各大精神傳統中都存在,如果隻是消極地靜坐,它能成為“道”嗎?能成為那麼大的精神文明體系嗎?能隻坐在那裡就開悟證道嗎?所以我們理解禪法要全面一些。
即便是靜息型禪修,也有主動性的靜息和消極性的靜息之區別。主動性的靜息,我放第二步講,我先從大傢習慣的靜息講。消極性的靜息往往就是放松、松弛下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從身的懈怠一直到心的懈怠,這是消極性的。坐久瞭,慢慢,深層次的韌帶廢用性退化退行。還有心理性的消極靜息:我啥都不想瞭、放瞭,所以他一靜坐,如果是情緒性有關的靜息,往往是這樣的(法師示范瞭一個姿勢)他不想瞭不管瞭,如果是精神性的靜息呢(法師又示范瞭一個姿勢)發呆瞭,為什麼?精神作用沒瞭,這就是消極性靜息,一看就知道,所以出現這種靜息。
西方有很有責任的心理學傢說瞭句話:“禪修就是退行。”他是去日本的禪堂觀察之後很認真地寫瞭論文。那個時候西方心理學傢,因為鈴木大拙(對禪)的傳播,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對東方的禪修特別感興趣,(德國人非常擅於深層體驗,法蘭克福學派在這方面做過不少工作、作過探索,特別努力)他們跟著鈴木大拙等日本禪師學習,去日本禪堂看瞭,然後,有很認真的科學意識濃厚的心理學傢,從禪堂回來寫瞭論文:禪修就是退行。結果這篇論文把那些心理學傢冒犯瞭,因為他們都很虔誠地去學習,他們學習之後覺得提升瞭,而且多多少少心靈內修的活動都會激發跟生命有關、跟信念有關的東西,所以他們攻擊這位心理學傢,害得這位心理學傢寫文章道歉,說自己說錯瞭。其實呢,他是對的,他說的是實話。記住!今天佛教有位法師告訴你們說:當年那位心理學傢說禪修是退行,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是說,有的禪法是有退行傾向的,這是靠得住的,要嚴謹點要客觀點哈。
所以,真正的消極性靜息會導致退化。有的人到藏傳佛教去學習,看到大圓滿之類的高級禪修,說“休去歇去、大休大歇”,回頭一看禪宗祖師大德也這麼說,“休去歇去”(有些翻譯寫的“休歇”),以為就可以什麼都放舍。
(這時,法師提醒一個禪客:提起精神,脊柱!好好的小夥子,精神提起,端坐,不要放松!你就變成消極靜坐瞭,我們要求保持覺觀,最好保持深層次的覺觀,帶著覺觀來聽課,聽瞭就不忘,就能印進去,就能掌握,一邊聽一邊體認)
積極性的靜息與消極性的靜息是不一樣的。積極性的靜息與佛教的抉擇菩提分有關,是指對特定內容的舍棄。真正的禪修是能動的舍與能動的修同步,隻有比例不同、多少不同,如太極陰陽,一樣的,它是互動互依的,不是孤立靜止的。
這是我們禪修的第一對類型,靜息型與念力型。念力型我主要講瞭作意,我為什麼用念力型呢?因為這涉及到與以後高級階段應用有關,所以我著重用瞭念力型。講它的目的,是希望大傢多關註能動性的禪修,少作消極性的禪修,不要修幾天出來腦子洗白瞭。有禪客從禪堂出來說:每次禪七結束之後,我都要重新學課誦。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從來他就沒學熟,二是禪修時消極性禪修,把腦子洗白瞭,出現瞭退行。
這是西方心理學傢觀察瞭東方的禪修提出來的,與靜息型和作念型有類似,但不完全相同。因為很多共道禪的禪修就是什麼都不想,雖然它不一定是消極性的,但它是收攝性的。典型的描述在佛教內也存在,如《四十二章經》所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即選擇一物一點,作為聚焦的道具,然後就關註在這點,把精神全部貫註,註意力導致全部身心都關註到這點,然後其他信息、內外的境都退出到感知域之外,所以坐著坐著就忘瞭,從忘掉外在的世界到忘掉自己的身體,隻有唯一關註的焦點,這種情況多數屬於收斂型禪修,但也不是絕對。如果這種方式配上消極性寧靜為主,這就會成為典型的收斂型禪修,如果配上主動積極的內力的貫註,這樣入靜,它就會成為一種入定的修定的技術。有這樣一點區別。
那麼開放型的禪修呢?這源於西方心理學傢觀察東方禪宗和印度超覺靜坐而來,他發現中國正宗的禪師都提倡睜眼甚至瞪著眼睛靜坐,必須清醒。超覺靜坐,婆羅門系統也是這樣,而且他們比佛教禪宗的禪師更有意思,這些禪宗的禪師們可能有信仰背景,都比較嚴肅、認真,比較死板。而印度教系統傳授禪修的人大多都有一種藝術傢的風范,藝術性更強,趣味性更強,非常浪漫,當然也可能浪漫過頭,所以後來有些印度教傳播者都變性瞭。當然這是題外話。
我們的收斂型禪修和開放型的禪修,經過瞭神經科學式研究,早期這方面技術比較少,主要是進行腦電圖研究,發現收斂型禪修和開放型禪修引起的頭部電生理活動是不一樣的,對左半球右半球及其兩個半球的協同性上有不同的影響。我們的禪修,一般來講,世間禪修是收斂型禪修為多,初步入門者,也是收斂型禪修為主,但禪宗主要提倡開放型的。
開放這個詞語不是佛教傳統的術語,聽起來用來解釋佛教的禪修有一點點找不到具體內容,但大概方向是這樣的:系心一境,而強調放松、放下、靜養,這屬於收斂型;如果強調覺觀性,而不強調關註一點,大體上屬於開放型禪修。例如在禪修時,鳥一叫,聽聲音,然後打個反觀,觀聽覺性,我們講的聞性;偷偷看燈,盯它一眼,眼神內斂,我看到,我看到我的看到,這大體上是屬於開放型的。事實上操作還可以復雜一些,你也可以能動地打起精神關註一個焦點,那也是制心一處;在消極禪修中如果沒有焦點的關註,而散漫無歸地靜息放松,那就是徹底消極,它就不是收斂型的瞭,所以有點區別。大體上聚焦為收斂,不聚焦為開放,可能比較合適,但是用它來標的佛教禪修的類型,又表達不瞭,所以我們還有其他的分類。
其他的分類,我們談第三對,制感型和覺觀型禪修。
大傢知道“yoga”,是瑜伽,在印度教體系的禪修中是屬於共道,大傢都修瑜伽,博顛阇利(帕坦加利)的《瑜伽經》是印度各大宗教派別和哲學派別共同所習修的實踐法門。佛教的禪修和瑜伽的關系,我們(未來)有機會再講,因為那是研究性的課題,而且屬於歷史研究,(今天)來不及講那個部分,我們隻講一個基本的。
瑜伽在印度的定義叫做制感,佛教的禪修不是叫制感,叫覺性、覺觀,後來唐三藏法師翻譯叫尋伺。有人說“古代翻譯錯瞭,唐三藏法師翻譯的是對的”,其實不是,早期的就是覺觀!早期佛教的東西一定要看東漢到南北朝的東西,它翻譯的經典內容其實際精確性、準確性超過後面唐代的翻譯,唐代翻譯有兩大原因導致與古代不同:
第一,印度佛教本身在發展在深化,所以唐代玄奘大師學到的東西更深一些。
第二,古代翻譯的是早期的經典,(其內容)皆來自實踐,不來自理論研究,後期(翻譯的經典)很大部分東西屬於論師傳統概念上做功夫得來的東西,有所區別。
第三,術語的典雅性上,如果要講信達雅、信實,早期的翻譯可靠,三國時代翻譯的八正道的正思惟,它就不叫正思惟,翻譯成正志,你一看到這個,你就知道八正道的正思惟是指什麼,但後來翻譯成正思惟,大傢看瞭就糊塗瞭,認為思惟就是要有正確的思想、要有正確的邏輯。哎呀,這哪裡是修道啊,一看就不同。你理解瞭這些變化,你就知道我們佛教早期有覺有觀、無覺唯觀、無覺無觀是指什麼,它是確確實實在談禪修的,確確實實在指導禪修。
制感型禪修和覺觀型禪修究竟區別在哪裡?
制感型禪修非常簡單,就是關閉你的感官,控制你的感官乃至意識,甚至深層次的精神活動,是一種控制性的,從舍棄到控制。對感官的控制,東方、西方、印度、中國都存在,在儒傢也有,例如:儒傢所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那不是控制嗎?佛教內部也有,“都攝六根”,(即)關閉六門,那不也是制感嗎?所以制感是共道,是技術,是手段,是摒除境界緣、屏息煩惱雜染的基本技術。昨天有位營員,提著一把掃帚,邊走邊說“掃地掃地掃心地”嗯,好啊,學佛學得好啊,把那些經典案例記住在用瞭。這都是屬於制感型的。
那覺觀型的呢?覺觀,是指提起你的精神,特別是振作你的覺醒性,在神經系統高度喚醒的情況下,而去觀照體認,這就是覺觀。
它們的功能有何不同?關鍵在這裡:制感型禪修讓你從世俗紅塵喧囂中拔出來,從內在的煩惱中拔出來,從妄心、亂心、雜穢心中走出來,把負面的、消極的、擾動你的身心乃至靈魂的東西掃出去,清除、凈場,是一種打掃,它的功能是這樣的。覺觀型的禪修其功能是正向性的,提振覺醒性,直至提振精神、人格、信念、生命意識等,所以它是開發性的、發展性的、提升性的。要實現轉化,這兩者都需要,但是根本性的改變,最關鍵的要發生作用、力量的是覺觀型的開發性的這個方向。所以禪修的分類,制感型和覺觀型的鑒別、理解、靈活的應用,是更有價值的。今天的理論知識課到這裡。
文章場景:講於心理學界禪修營
地點:重慶武陵山森林公園瑜伽谷
時間:2013年8月
禪修指導:上惟下海法師
記錄整理:杜化、王小燕、史春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心學修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