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法師:為什麼佛經裡的有些說法不符合現代科學常識?
為什麼佛經裡的有些說法不符合現代科學常識?佛也有錯,要怎麼信?
凈宗法師:這個問題的人舉出瞭一些具體的、細節的例子,心中就有疑問。對這個問題,本來不太想回答。因為跟瞭脫生死無關,而且非常糾纏,問得也不夠清晰。可是,提問的人似乎非常急切。而且在今天這個時代,可能很多人對科學常識抱有牢不可破的、權威式的迷信,這或許會障礙有些人信入佛法,或者是破壞初機學佛人的信心。
所以,我想瞭想,還是說幾句。當然,我的回答也未必能讓問者滿意,或者那些對佛法本來有疑心、對科學十分迷信的人滿意。我隻是與有緣的人互相分享、探討一下。
首先,就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加以審問。
這個問題有兩點破綻:
第一,他建立瞭一個標準——現代科學常識。科學常識就是一個標準,那麼其他所有的說法應該符合它。
這是沒有道理的。憑什麼佛經裡的說法就一定要符合科學常識呢?如果不符合,為什麼就說明它錯瞭呢?所以,他自己就建立瞭一個前提,以現代科學常識作為牢不可破的真理,而認為隻要跟科學常識不一樣,佛經裡的說法就錯瞭。
第二,即使我們同意這種說法(如果佛經裡的說法不符合現代科學常識,那就是錯誤的),也不能推出第二個結論,說“佛也有錯”。
為什麼呢?因為佛經裡的說法未必代表佛本身的意思,不是佛自己說他自身的境界;他可能是轉說,或者是就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眾生的認知水平、接受程度而說。所以,即使以現代科學來說,佛經當中有些說法,我們看起來有錯誤——隻能說我們看起來有錯誤;是不是真的有錯,還不知道。即使看起來有錯誤,不代表佛有錯、佛不認識。
這是先對他的來問作這樣的辨別。
接下來:
第二點,說明世間常識;
第三點,說明佛法常識;
第四點,說明佛經之說法;
第五點,說明佛說法的方式;
第六點,說明有四句對錯的關系;
第七點,作總結。
第二點,說明世間常識。
所謂“常識”,大傢可以查字典。那麼我所理解的,就是平常的,普通的,公眾認可的,認為是不變的正確的知識,就是常識。
所謂“世間常識”,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認識,或者自以為是的一種認識,它為人類認識世界、表達他的認識提供一種方便。可以說,它最大的用途就是方便有用,並不追求它的精確,更不能說它就是終極的真理。
常識一定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我們現代的人都迷信科學常識,都認為古代人很迷信,認為他們都不對,其實未必。就是說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常識。那麼在這個時代的人,大傢都共用這個常識,能夠解釋一些世間現象,或者自以為能解釋,能夠說明白,就可以瞭。這就是常識的作用。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在古代盛行陰陽五行學說,或者易經八卦學說,在那個時代,這就是常識。利用這種常識可以很好地解釋世界,什麼事都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不也解釋得很圓滿嗎?大傢感覺都不錯,都認可這個理兒。
但是到今天這個時代,這種常識就被人們拋棄瞭。現在講究科學,講究工具,講究測量,講究實驗,講究科學的分析方法。如果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人們就覺得很籠統。現在有嚴密的科學表達方法,但這也隻是今天這個時代的常識。今天的常識也不是真理,或者說不是究竟真理。
比如我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以前說是分子,後來又說原子,後來又說原子核、電子,後來又說原子核裡面有質子、中子……達到頂點瞭嗎?認識沒有到頂點。
原來是經典物理學,現在又發展到量子物理學,將來物理學又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呢?沒有到達窮底。
所以,今天我們認為是常識的,以未來看——現代科學發展也才短短的幾百年——經過兩千年之後,現在的常識到那個時候肯定被認為非常好笑,非常淺薄。所以,我們對常識,大傢能交流就可以瞭,不必去迷信它,認為它是牢不可破的。如果抱有這種觀點,過於執著,那就是不開放的心理,就是迷信瞭。
不同時段、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常識;就好像不同的系統,為我們提供解釋世界、認識世界以及表達這種認識、互相交流的工具。就好像現在講的定位系統,美國有gps系統,俄羅斯有glonass系統,中國還有北鬥系統,各自都是一套系統;你用這個,不用那個,並不是說那個就是錯的,你用哪個方便就用哪一個。
這是講世間常識。
第三點,說明佛法常識。
佛法有佛法的常識,可以說佛法的常識完全打破世間的常識。
佛法常識有很多,簡單說幾條:
第一,佛對人身心自我的認識。佛認為“無我”,所謂“四大皆空”“五蘊非我”,這個和我們的常識能夠相應嗎?我們不是天天“我”來“我”去的嗎?“明明有我,為什麼佛講無我呢?”
第二,佛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所謂“緣起性空”,一切萬法由緣而生起。在《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紅花綠葉,長短方圓,如果究竟以佛法來表達,這些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隻是說說而已。
佛經裡有一個詞叫作“破法執”。我們認為有一個固定的法,比如一塊石頭、一棵樹,樹葉是綠的……我們就執著,認定這一點。但是佛說這是眾生的執著見解,它的真實未必是這樣。
那麼真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佛經裡的表達叫作“真如實相”。這“真如實相”,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它從元本以來都是不生不滅的,是真如的顯現。
如果沒有一些佛法的基本素養,可能也聽不大懂這些,“這‘真如’是怎麼回事啊?它怎麼又顯現萬象呢?”所以,《金剛經》裡也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認為世間的一切萬象都是固定這樣的,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懂佛法,連佛的毛邊都沒遇到。如果你見到“諸相非相”,這個時候才算你認識佛。
“真如實相”,又怎麼在我們眼裡顯現紅花綠葉、山河大地這萬象呢?這些在佛經裡當然也有解釋,比如《楞嚴經》等等,這也是佛法常識。總的原則,就是所謂“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或者叫作“業感”,由你的業力、心識變現成這樣的世界。
這個深入的道理也不能說瞭。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佛經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叫作“一水四見”。這水,在人看來,就是我們能喝的水;在魚看來,它就是居傢的房舍;如果是餓鬼道的眾生來看,它就是火焰、膿血;如果是天人來看,它就是琉璃地。
所以,一切萬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相狀,說一定如何;是因為不同眾生的業感不一樣,所觀察到的就不一樣,表達出來的就不一樣。
這個在現代科學裡也證明瞭。比如人耳朵所聽到的是一定的聲波,眼睛所看到的是一定的光波,我們看見的相,和蟲子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蟲子晚上出來活動,它看到的都是紅外線。紅外線是我們看不到的,蟲子所感知到的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佛經裡的表達叫“業感”,業不一樣,所感現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佛看來,一切有為世界的萬法,生生滅滅,都是如夢,如露,如電,如影,如幻,不真。既然一切都不真實,你怎麼講都可以,佛不會跟你較真;如果較真,就是要顯示真如實相,那就先要破煩惱,入涅槃,證實相,這個佛就要較真瞭。
至於說對世界怎麼表達,怎麼來形容它,那個是看大傢——你們大眾都這麼說,也可以的。比如佛說“無我”,可是大傢都講“我”,那佛說“也可以”,這叫“隨順世間語”,叫“流佈語”,隨順世間的說法。
在佛的境界當中,時空完全是打破的,完全是自在的,在一念當中可以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所謂“過去無量劫、現在無量劫、未來無量劫”。《華嚴經》說:“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無量無邊的時間,在一念當中就完全包含。
就空間來講,在一毛塵當中可以含納宇宙法界:一個小毛端,一個小毛孔,把宇宙法界放進來,毛孔不用增大,法界不用縮小。佛經裡打的比喻就是說可以把大海放進一個毛孔裡,大海不用縮小,毛孔不用放大,而且裡面的魚、蝦、龍、鱉還不會覺得很緊張,很憋屈。
但是佛總不能天天跟大傢講這些,因為這些境界我們凡夫無法感受到,那佛也就按照世間話來說,說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隨順世間的說法。
如果以佛法本身的認識,叫“超情離見”,也就是超越我們的情感,超越我們的經驗,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感受。所以,如果以世間的常識來判斷佛法,完全是大錯特錯的。這是一個大原則,說在前面。
第四點,說明佛經的說法。
佛經的說法,我們大致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對主觀身心的描述、認識,一個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認識。
當然,我們講“主觀、客觀”,也是借用世間的名詞;在佛法當中,倒是沒有主觀、客觀。有主觀有客觀,就是謬論,因為有主有客、有能有所,就構成瞭二元對立,這就是一種虛妄的表達。而佛是一真法界,是一元的,是徹底、究竟、絕對的境界,那當然就沒有所謂的“主觀、客觀”。可是,這樣就沒法說瞭,所以不得已還是這麼說。
主觀身心方面,是佛經裡很側重的。在身心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多,目的是讓眾生斷煩惱、證涅槃,這是佛法的目的,是佛法的宗旨,所以在這一方面力求精準,表達也精準。
如果你在這一方面挑到瞭佛法的錯誤,那就算你本事大。這是佛自己要講的,世間沒人懂這些;而且佛法在這世間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眾生斷煩惱、證涅槃,所以這方面是主要的部分。
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不是佛法主要說的;隻是和解脫涅槃相關的時候,可能會附帶說到。
當附帶說到的時候,佛法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前面那幾個大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眾生業感”,就是這些。依據這樣的認識,你會達到斷煩惱、證涅槃的目的。
但是僅僅這麼講還是不行,這是對有佛法信仰的人、想修行的人,才可以這麼講;如果對一般的世間人講這些,就顯得不那麼完整。
所以,佛也是對機說法,對世間人,他就講世間的常識。就是說對世間人,佛跟你怎麼說話呢?佛隻能按世間常識跟你說。你講“我”,佛也講“我”;你講“時間”,佛也講“時間”;你講“此”講“彼”,講“空間”,講“大小”,佛也隻能這麼說瞭。不然的話,就沒法語言交流。
所以,以世間常識來表達的時候,佛是依據當時眾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包括當時的一些歷史傳說、文化習俗、民間故事,大傢都認為是這樣的,佛也就這麼說瞭。
比如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財神菩薩,你在中國講這些就好懂得很,“今天財神菩薩誕辰!”到底哪位是財神呢?都搞出一套,這在中國就可以講;但到外國去,可能就沒有財神菩薩。或者他們的財神菩薩不是像你講的這樣,在外國就要講他們那一套。
所以,要入鄉隨俗。隨著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歷史階段,隻要大傢語言溝通方便就可以瞭。
如果對修行人講,佛會講一些禪定境界。這個對常人是沒法說的,因為你沒有禪定,佛跟你講,怎麼講呢?佛在講禪定境界時,會說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進入哪種境界,會見到什麼樣的景象,身心有什麼樣的變化,那跟我們日常眼睛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比如我們日常用眼睛來看,可是如果有禪定的話,就有天眼,通過天眼,看見墻就是無障礙的,山也是無障礙的。神仙有神仙的天眼,阿羅漢有阿羅漢的天眼,菩薩有菩薩的天眼,那佛的天眼就更不可限量。耳朵也是一樣。
我們不過是通過這六個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頂多加上現代科學的一些工具。當然,在禪定的實證經驗當中,它對世界的認識跟我們日常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些話,對不修行的人怎麼能講呢?沒辦法講,他沒有這種經驗。就好像對井裡的青蛙講大海的廣闊,它沒有見過大海,怎麼能講呢?又好像對海底的魚講岸上的事情,也都沒法講。但是這些在佛經裡是很多的,這是修行人的境界。
縱然有禪定,也是凡夫。佛如果是對阿羅漢講,那又不一樣;如果是對菩薩講,那又不一樣。菩薩智慧高,佛會跟他講諸佛境界,講諸佛的凈土。比如佛講《華嚴經》的時候,講諸佛的境界,其他不是菩薩級別的人,根本聽不懂,如聾似啞。
那麼,對菩薩能完全講佛的境界嗎?也不能,隻是有限度地講。因為佛的境界,菩薩沒有達到,如果講,語言表達他都不能接受。在經中說,二地菩薩的國土,初地菩薩都沒法看見,隻能看見一片光明,語言無法表達,隻有國土和名字能說。所以,經典裡經常說“不可說,不可說”。
綜合佛經,有很多混合的表達。比如說有世間常識的表達,還有禪定境界當中的表達,還有諸佛凈土的表達。但不管怎麼表達,總是要以我們人類可以接觸、可以接受的觀點,而且也是當時那個時代可以接受的觀點來表達。混合在一起,有多種的表達。
比如凈土三部經講凈土,釋迦牟尼佛說“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他是以種種比喻來說的。比如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我們隻能根據地球上有的事物來想,“黃金為地,硨磲、赤珠、瑪瑙”,然後我們想到種種的蓮花,因為我們隻能見到這樣子。我們以為這些最寶貴,最清凈,最美妙。如果佛講自己的境界,怎麼講呢?講智慧的,你聽不懂,說“不生不滅”,“怎麼叫不生不滅?”
所以,通過有形有相的來表達無形無相的,通過有限的來表達無限的,通過淺法來表達深法。隻要你產生信心,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自然一切皆明白。
像在岸上的人,你和他講大海怎麼樣,他根本不清楚;但如果把他送到海底,就看得很清楚瞭。對海裡的魚說岸上是怎麼回事,它也不清楚;你把它帶到岸上,它自然就清楚瞭。講極樂凈土,根本不是凡夫的境界。就像一個盲人,你跟他講顏色怎麼好,怎麼能講得明白呢?不如把他的眼睛治好瞭,他自然就看明白瞭。
所以,佛也不跟眾生講那些東西;把眾生帶到凈土,眾生愚癡的眼開悟,佛性開發,自然就知道。
對世界的描述,小乘經典和大乘經典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對宇宙的認識,在佛經裡就有好幾種,或者說“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小世界有一座須彌山,一座須彌山有一日月,有一四天下,這是一個小世界;然後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合起來叫“三千大千世界”。那有人就要去找瞭,“這個須彌山到底是指哪裡?怎麼沒有發現?”
同時,《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海”,重重無盡,又是另外一番表達。那種表達更加精密,更加完整。密教講“時輪法”,時間的“時”,輪子的“輪”,它所講的又是另一種世界觀,又不一樣。
在“時輪”當中所講的,關於“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和現代科學完全一樣。可是,有的地方說日食、月食的形成,是因為阿修羅王羅睺羅遮住瞭日月的光。
這也是隨順當時一般的神話傳說而已,這就是隨順世間說法,在當時是常識。關於日食、月食,在不同的經典裡,有些說法雖然語言表達不是這樣的,但是如果翻譯過來,跟現代的科學是完全一致的。
還有關於地震的說法。佛經裡說地輪以下是水輪,水輪以下是風輪,風輪住於空輪,空輪無所住。我們知道,“輪”代表“圓”的意思,這是當時的語言這麼表達。如果以現代眼光來觀察的話,倒未必是我們從文字表面所理解的,說是在我們的腳下。
就是說,水是在地球的表面上;水面以上就是大氣層,大氣層就相當於“風輪”;大氣層以外就是虛空,相當於“空輪”。那麼它說地震是怎麼回事呢?說是風動瞭水,水動瞭地,這是形成地震的一種原因。
有人說“這不是解釋錯瞭嗎?”其實這是沒錯的,隻是表達的詞匯不同。在人類業感的層面,大致是這樣講。佛也不會說“我一句話把你全否定瞭——不生不滅”,那是真理的境界。那麼在業感的現象界,站在人類的立場上,是可以按照人類所謂的“常識”來表達的。隻是現在的科學還沒發展到這個程度。
剛好我前幾天看瞭一篇文章,說在各大洋的深海溝裡,每年都有幾十億噸海水進到地球內部。那麼,這水是怎麼進到地球內部的呢?進瞭內部又去哪裡瞭呢?原來它進入地球內部之後,還要在別的地方找出水口,把它噴出來。
那麼這麼大量的水進去之後,就引起地殼的運動,然後在某些地方裂開,這樣就形成瞭火山和地震。這不顯然是水的擾動嗎?那麼水為什麼擾動呢?是因為風的擾動。風就代表一切的運動,是動力的來源。當然,有的時候是指具體的大氣層。
對這些現象,現在的科學也還有很多盲點,並不代表佛說的一定錯瞭。
還有佛經裡說月宮裡面有神,太陽上面也有神,也有眾生居住。現代有人否定說“這怎麼會有呢?”隻是你沒有發現,未必就沒有。現在說有不同的維度,你用望眼鏡看不見,或者以肉眼看不見,可能因為它跟我們不是同一個維度的。月亮在我們人類的觀察中,它是這樣的一個天體;但如果是天人,或者是存在於另外一種維度裡的生命,他來觀察,未必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樣的天體。
那麼,佛說法,是跟不同的人說:跟人類他是怎麼說,跟神仙他是怎麼說,跟菩薩又是怎麼說,如果跟當時的人類又怎麼說。
隨著科學的發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能見證佛經裡所說的是正確的;或者有人說“不一樣”,但那也未必就能判斷佛經裡說的是錯的,隻是你還沒有發現它的正確。
比如佛教說“唯心所現”“業感”,按以前的科學,在量子物理沒有誕生之前,你很難理解什麼叫作“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而現在,根據量子理論,是很好解釋的。
就是說,當我們不觀察某一個具體事物的時候,它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我們一旦投入我們的觀察,那麼被觀察者就固定化瞭,這叫“量子坍縮”。就是你加瞭你觀察這方面的因素,就改變瞭它原來的存在,它就固化瞭,坍縮瞭,成為你所觀察的這個樣子。
它本來是不是這個樣子呢?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佛法的表達叫作“唯識所變”,隨著觀察者的業感不一樣,它所顯現的就不一樣。
比如一片樹葉,人看的是綠的,蟲看的可能就是紅的。甚至我們以科學儀器來觀察它,加入我們的觀察,它就變瞭。那麼它的本來是什麼?佛法裡說“寂滅、真如、實相”。
有人會問“佛是全知,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知道的。佛為什麼不直接在兩千年前用量子力學來表達?那不就好瞭嗎?人傢不都給您豎大拇指瞭嗎?”這就是愚癡人的愚癡見解。剛才說過瞭,佛的目的是讓我們斷煩惱、證涅槃,他講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斷煩惱、證涅槃嗎?
佛在經中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就是佛已經說出來的法,隻是像爪上之塵,像手指甲上面的一點點土那麼多;“所未說法,如大地土”,沒有說的法如大地之土。佛不會說這些的,為什麼?這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另外,這個世界在佛眼裡本來都是虛妄的。虛妄的東西,他為什麼要在裡面認真呢?不需要。大傢怎麼認識,佛就怎麼說。
如果佛在今天,在現代成佛,他肯定是以現代的科學常識來描述這個世界,但是所謂的“科學常識”過兩千年也要作廢。但如果佛現在就講兩千年以後的事情,你說現在的人怎麼能接受?不要說兩千年以後,當年愛因斯坦說出“相對論”的時候,都有人說他是瘋子,不正確。
佛是讓眾生斷煩惱,不會給眾生增加新的煩惱。佛如果說這些,會讓大傢以為所謂的“客觀世界”是真實的,而去追求它,這樣反而會障礙他的修行。
所以,佛絕對不會這麼去說,也不會讓大傢生起疑問、驚怪,因為這本身也沒有真實的意義。
而且佛也不會顯示自己,“我要顯示我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我們凡夫才有這樣的心理。佛是無我,隨順眾生,怎樣對眾生有利益,才怎麼說。
這是講到第四點,佛經的說法。
第五點,佛說法的方式。
這裡簡單說,有“四悉”和“三隨”。
“四悉”就是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世界悉檀”,就是講世間的事物,就是從緣起——因緣所形成的萬法來說的。當世界悉檀的時候,佛可以隨順世間的語言,包括世間人的認識,比如講“我”,講大小、長短,這些都可以講。
那麼這些講錯瞭,或者說兩千年之後發現講錯瞭,那不是佛講錯瞭,是兩千年前人的認識水平就是這樣。是眾生錯瞭,佛是依照眾生的說法來說的。為什麼佛要依眾生的說法?方便大傢交流,當時的常識就這樣,佛也就這麼說。
“各各為人悉檀”也叫“生善悉檀”,就是增長眾生的善根,這樣講對眾生比較方便。對張三這麼說,對李四就不這麼說,對李四可能是換另外一種說法。目的是讓眾生生歡喜心,增長、成熟他的善根。
“對治悉檀”是要滅眾生的惡。比如說不凈觀,不凈觀是對治貪欲心的,它才是這個法成立的必要。如果這個人瞋恨心比較重,你不能讓他作不凈觀。
如果讓他作不凈觀,他更加瞋恨瞭,“我都已經煩死瞭,厭惡死瞭!”對有瞋恨心的人要授以慈悲觀,對愚癡的人要授以因緣觀。這些是對治才能存在的,這叫“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是佛表達自身所證悟的真理境界,就是剛才所說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一切萬法本來寂滅”。那麼,佛自己也說,前面三悉檀、前面三種說法是可破壞的,是可以被對破的,在某種情況下是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又是不正確的。
所以,你拿來攻擊佛法,你怎麼攻擊呢?佛自己都已經說在那裡瞭,唯有第一義悉檀是不可破壞的。一切萬法本不生滅,你怎麼破壞呢?緣起性空,真如實相,這才是究竟終極的真理。
這叫“四悉檀”。
還有“三隨”——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
“隨他意”,就是隨順世間來說的,不是佛自己要表達的。大傢都這麼認為,這樣的說法讓大傢都有一個交流的平臺,那就這麼說。比如說大傢都講“我”,佛也講“我”;大傢都講“綠葉”,佛也講“綠葉”。
佛有五眼,不光有肉眼,還有天眼,還有法眼,還有慧眼,還有佛眼,他看到這片樹葉,馬上就用五眼來看,他看的就簡簡單單像人這樣嗎?當然,大傢都講綠,那佛不能不講綠。他也是隨順人,站在人的這個立場上,大傢都這麼說,他也就這麼說而已。如果佛自己來看,就是真如實相,可能就是一片光明,這裡面就有無量無邊的凈土。
佛經裡有個公案。弟子對釋尊說:“諸佛的凈土那麼清凈莊嚴,您在娑婆世界成佛,您的國土怎麼這麼臟兮兮的?有高山、低窪地,一點都不好。”
佛說:“你們也想見我的凈土嗎?”然後“足指按地,海印放光”,用大腳趾往地上一按,用神力加持,馬上顯現凈土,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模一樣,地平如掌,一片光明,清凈無比。弟子們終於飽足瞭。佛足趾一放,就神通力一放,又恢復原狀,說“這不是我的國土,這是眾生業感的國土”。
所以,如果以佛自己的境界來表達,和眾生沒法交流;他就不說這些,隻能隨他意。
“隨自他意”,就是眾生的想法占一半,佛自己要說的話占一半,引導眾生從錯誤的、迷茫的見解當中,走向佛法的正知正見,最後的目的是讓眾生斷煩惱、證涅槃。
第六點,說明有四句對錯的關系。
如果佛經裡的說法和現代的科學常識產生沖突,不要簡單地說佛經錯瞭。
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佛經也對,現代科學常識也對,兩個都對。
第二種,佛經說的也錯,現代科學常識也錯,兩個都錯。
第三種,佛經裡的正確,現代科學常識錯誤。
第四種,佛經裡的錯誤,現代科學常識正確。
第一,兩者都對。兩者都對,隻是表達法不同而已。佛經有佛經的表達,科學有科學的表達。我們不能說人傢錯,隻是表達方法不同而已,兩個都正確。
打個簡單的比喻,比如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對“下雨”用什麼表達呢?叫“雷公電母”。說雷公拿錘子一打,“哐”雷就響瞭;電母拿鞭子一抽,“啪”就有閃電瞭。現在的人表達為“雲團”,兩個分別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雲團,一碰撞,就下雨瞭,打雷瞭。
其實一個是擬人化的,一個是物理現象,兩者差不多。雷公、電母不是一正一負、一陰一陽嗎?“公”就代表正,“母”就代表負。在那個時代,還沒有“正電荷、負電荷”的說法,這一套語言系統都沒有,怎麼能說呢?沒辦法說。
所以,他采取“陰陽”的說法,用“雷公、電母”這種擬人化的表達。其實講的是一回事,你不能說人傢錯誤。
第二,“兩者都錯”。這是什麼情況呢?佛當時講世間現象的時候,是以當時人類的常識來表達的;佛當然知道那是錯的,但是常識都這麼說,不妨將錯就錯,隻要能講就可以瞭。
所以,佛經裡也是錯的。現在也是錯的,即使現在的科學常識認為是正確的,但是現在的認識不是究竟的,未來也會證明現在的是錯的。所以,兩個都錯。
第三,佛經裡對,現代常識錯誤。佛經裡的正確,可是現在的科學還沒有發現,你以為佛經裡的錯瞭。比如說月亮上有眾生存在,說不定就是佛經講的對,隻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佛經裡還講到很多,比如在極度高溫裡、在火裡,就有眾生的存在。我當時看瞭覺得很奇怪,但是我信仰佛是沒錯的;後來就發現,確實沒錯。
佛經裡說法是這樣的:有些微小的生命,它們是以火焰作為生命的來源,它們吃火。我覺得很奇怪,“火還能吃嗎?”但是佛經裡有這樣的說法。
現在科學也證明瞭,在一些火山爆發的地方,在火山口,還有一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專門吃極度高溫的東西。如果科學沒有發現這個,你可能會說“佛經裡瞎扯,怎麼會那樣?”
另外,佛經裡說,在方圓幾尺的范圍之內,從地面一直上去到天頂,這裡面眾生的數量是不可思議地多,用多少億都沒法形容。
但我們現在沒發現。從地到天,空氣裡面有多少生命呢?佛說這裡面的生命數量沒法衡量。
這些隻是現代科學沒有發現而已,如果你否定它,那你就錯誤瞭。
第四,佛經裡的錯誤,現代常識正確。那隻能說兩千五百年以前人類的常識錯瞭;現在人的常識比那個時候進步瞭——隻是部分的更正確瞭,未必代表它未來不會改變。因為佛是引用當時人類的常識,那個時候錯瞭,不代表佛錯瞭。
第七,最後的結論:
瞭解瞭這些,不管我們見到佛經裡講的跟現代科學常識是吻合還是矛盾沖突,我們都會心不驚動。吻合瞭,也不因此證明佛有多麼偉大,因為佛的偉大不需要靠科學來證明。剛才講的佛對時空的認識,單憑這一點,就已經碾壓一切瞭。
如果見到不一樣,也不驚動,“佛怎麼講錯瞭?”佛怎麼會錯呢?是人自己的常識錯誤,或者現在還沒有發現佛經裡所講的正確而已。這反而增長我們對佛法的信心,而追求終極真理,以往生極樂、證悟本有不生不滅的光明佛性,作為我們信仰的立足點。
好,謝謝大傢。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18